胃腸內營養在臨床上已應用了30餘年,但對大眾而言,仍是一個新的概念。
眾多的住院病人因各種疾病的原因,如口腔潰瘍、食道腫瘤、胃腸手術、放化療後出現食慾不振等等原因,不能吃飯,或攝食量少而不足以滿足其營養需求。為此,尋找合理的可替代「吃飯」的營養支援途徑,使不能、不足或不願吃飯的病人同樣能達到並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就成為現代營養支援的重要任務。
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認識「胃腸道」人們對胃腸道營養的認識源於人們對胃腸道的認識。最初,人們僅將胃腸道看作單純的「吃飯-消化-吸收-排洩」的器官。現在,人們認識到腸道不僅負責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和排洩,還是人體內的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時,腸道還是一個巨大的細菌庫-腸道內的細菌數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
如果將人體小腸粘膜平鋪開,其面積可達到約10平方米。在嚴重應激的狀態下,如嚴重的創傷、大面積燒傷、多發性骨折、急性胰腺炎等,可能造成胃腸道粘膜的破損,把原本完整的一個腸道變成一個「漏的腸道」,使胃腸道內細菌及其毒素經漏口溢位,成為體內巨大的、難以控制的感染灶,導致嚴重的感染,病人出現高熱、膿毒血癥,即便使用大劑量抗生素效果也不明顯,治療費用因此節節攀高,住院週期因此不斷延長,患者的臨床預後很差。
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 「漏的腸道」是那些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的腸道。對於那些長期不能吃飯的病人,「休眠」的胃腸道所導致的可不僅僅是營養不良,還會造成更為嚴重的胃腸粘膜損害,進而引發腸道功能衰竭,甚至多臟器衰竭。
因此,醫學界在重新認識腸道的基礎上提出了 「在胃腸道功能允許時,優先使用胃腸內營養」這一概念。
胃腸內營養-為不能經口攝食的病人開啟希望之門
如前所述,胃腸內營養是為那些因各種原因,不能(如口腔潰瘍、食道腫物、胃大部切除、癌症放療和化療等)或不願(如神經性厭食等)經口攝取自然膳食,而其胃腸道功能又能使用的病人提供營養支援的良好方式。與「完整」的自然膳食不同,胃腸內營養是將膳食中的各種營養素「提取」出來,按照人體的營養需要量標準,重新「合成」易於被胃腸道消化和吸收的腸內營養製劑,並透過口服或管飼的方式,將腸內營養液透過胃腸道吸收入人體,為病人提供營養,同時還可給予胃腸道適當的「刺激」,避免因胃腸道長期廢用而導致萎縮。
除了一般性配方,胃腸內營養製劑還有專門針對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臟疾病的專用配方。在提供營養的同時,還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目前,腸內營養的配方正在不斷地深化和細化,針對腎臟疾病、創傷、肥胖、痛風等各類疾病的胃腸內營養製劑的問世也指日可待。
目前,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家中使用胃腸內營養,「讓胃腸內營養走進家庭」已不再是一句口號,今天,無數的家庭已經或正在將其變為現實,他們在科學地使用這種技術,也在悉心體味這由此獲得的實際利益。這是胃腸內營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結果,也代表著胃腸內營養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