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烹調中如何保持更多營養

營養學家早在50年代,曾作過穀類適宜碾磨度的研究。定量地測定出硫胺素集中在種子胚坐落的吸收層;煙酸集中在外部的糊粉層;核黃素在種子外部均勻分佈,約佔全部的70%;賴氨酸在在種子外部的濃度較高;半纖維素絕大部分集中在種子的外層,透過實驗得出了適宜碾磨度。認為“九二米”應予推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越來越精白,精白米的營養素隨之幾十年前的糙米有所下降,營養素越來越多地流失到米糠之中。防止大米在加工過程中營養素的丟失應引起注意,否則除提供能量外,大米營養會變的微乎其微了。然而,在烹調的過程中會造成營養素的進一步的損失。

大米無論是煮粥還是做米飯時,在烹調前都需要進行淘洗,淘洗會造成營養素的損失,應注意儘量減少洗米的次數。有實驗表明,大米經過淘洗2~3次後,硫胺素會損失30~60%;核黃素和煙酸可損失近25%;搓洗的次數越多,洗的水溫越高或在水中泡的時間越長,營養素的損失就會越多。所以應避免大米過分的淘洗。

米飯在烹調加熱的過程中維生素又會損失一部分,在城市目前多采用電飯煲和高壓鍋燜飯或用盆蒸飯,營養素損失相對較少。但在有的農村仍採用撈飯(將米煮的半熟撈出再蒸)的烹調方法,而米湯又棄之不食,這將加大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撈飯(棄米湯)可使硫胺素損失60~70%;核黃素損失50%;煙酸損失 78~80%。

硫胺素和核黃素在酸性條件下較穩定,在鹼性條件下極不穩定,易破壞,所以應杜絕煮粥時加鹼。有人為了加快煮粥的速度並增加粘稠度及改善口感等,習慣在煮粥時加鹼,這是最不可取的,應改變這種烹調習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