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宣洩是指人的不滿情緒、心中的積鬱得到疏散和吐露。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充分肯定了情緒宣洩對維護心理健康的價值。他認為當人有情緒時,講出一切來,能夠減輕精神上的負擔。所以,讓幼兒有機會透過言語的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就能減輕他們精神上的壓力,而這種精神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變成精神創傷,一輩子刻印在心中。
然而,事實上,幼兒對個人情緒宣洩的認識水平和評價水平並不高,他們還不能根據場合合理地宣洩情緒。而不正確的宣洩方法對他們的危害也是無處不在的,它會助長急躁不安、無理取鬧的壞脾氣,在性格方面還會導致自閉症、退縮、缺乏信心等後果,甚至會造成侵擾其他幼兒,含怒不言,自傷等現象。不良的宣洩更會影響他人的生活及集體的規範。可見,幫助幼兒很好地宣洩,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確實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筆者所帶班級中發生的這些事件,再次充分說明,正確引導幼兒很好地宣洩是一門教學藝術。有一次,我班有兩個小朋友為了爭奪一個玩具發生爭吵。他們雖然同樣受到了教師的責備,但反映迥然不同:一個只是不快地低下了頭,而另一個竟嚎啕大哭起來。我想,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小朋友對自身錯誤缺乏認識,對老師責備不能忍受的緣故。從這以後,我多次幫助他認識老師的責備是善意的。如果碰到不滿意的事或者哭鬧的時候,只要老師一提醒就應該停下來,老師對於改正錯誤的小朋友仍是喜歡的。透過多次交流,他漸漸提高了認識。一旦正確的認識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當內心滋生不滿情緒時,就能起到指導行為,緩解情緒,控制宣洩強度的作用。記得還有一次,我帶孩子們玩“滾地雷”的遊戲。在第一批孩子中我請了一個小朋友。看得出他是非常喜歡這個遊戲的,可惜的是第一個回閤中就輸了,他急得要哭起來了。我卻笑著對他說:“你最愛講故事了,待會兒遊戲完了,老師就請你給小朋友們講個故事好嗎?”他使勁地點點頭。遊戲完後,當我看到他正有聲有色地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時,心裡樂了,因為他不再為“輸”生氣了,我的“興趣 轉移法”“贏”了。這種“興趣 轉移法”不僅使幼兒的情緒得到良好的發洩,還能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充分理解孩子,允許孩子向教師宣洩。幼兒在遭到衝突或挫折時,往往會將事由或心中的不滿感受告訴老師,以尋求同情和安慰。幼兒經常性的“告狀”曾在幼教界引起過一定的議論。其實,這種以尋求支援的方式應付心理壓力的策略,對於幼兒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它不僅體現了幼兒對老師的信任,同時也是幼兒消除心理鬱積的常用方式。在幼兒面對教師宣洩時,如果教師處理得不好,或批評,或不在意,那麼以後幼兒會不知不覺藉助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應付各種不良情緒,擺脫情緒的困擾。因此,傳遞“老師理解你”的資訊,從而營造一個老師支援你,“讓你宣洩”的氛圍對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