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不會被網路暴力影響?

流言:

上海一女士求助外賣小哥給聽障父親送菜,之後為表示感謝,給不接受額外報酬的外賣小哥充了200元話費以表感激之情。但是事情傳開後,一些「鍵盤俠」紛紛質疑金額太少,甚至在網上大肆謾罵網暴這位女士,之後不久該女士墜樓。

這件令人悲憤的事發生後,讓人不禁想問,這麼多無法無天的「鍵盤俠」到底是怎麼來的?善良的人們會因為網暴對心理造成傷害嗎?


真相:

01

為什麼網民的戾氣如此之重?

近期,因網暴導致嚴重精神傷害的案例不勝列舉,國內社交媒體上自不必說,國外也有相關資料表明,40%的美國成年人遭受過網路謾罵,其中近一半的人受到過嚴重的騷擾,包括人身威脅和跟蹤。為什麼人們在網路上格外暴躁呢?

網路暴力(cyber violence),指的是個體或群體做出某些線上行為,對其他個體或群體的福祉(well-being)構成攻擊,導致他人在身體、心理或情緒等各方面受到傷害。網路暴力涵蓋非常廣泛。我們今天主要探討的,是基於社交媒體及社交網路的群體網路暴力,即施暴者是群體而非個人,且暴力事件發生在公開網路媒介上,例如微博、朋友圈、知乎,等等。

網暴的流行源於社交媒體會助長人們的惡意行為。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家莫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研究關注的領網域是社會情緒如何在網上轉化,尤其是道德憤怒。

什麼是道德憤怒?就是當人們遇到不公正和不道德現象時表現出來的憤怒。腦成像研究表明,當人們基於道德憤怒採取行動時,他們的大腦獎勵中心就會被啟用,這就強化了他們的行為,因此他們更有可能再次以類似的方式進行干預。所以,如果他們看到某人的行為違反了一種社會規範,比如狗隨地大小便時,他們會公開與狗主人對質,並且之後他們會感覺很好。儘管這可能讓他們受到攻擊,但也會提升他們的聲譽。

同理,人們在網路上顯得格外暴躁也是基於這種機制。我們在網上建立的是一個偏好最憤怒內容的生態系統,和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表達憤怒的平臺。最近的研究表明,包含道德和情感兩個詞的資訊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推文中的每一個和道德或情感有關的詞都會增加20%的轉發機率,也就是說,表達憤怒的內容在網上更有可能被分享。

同時,在網路上表達憤怒風險也較小。與線下世界不同的是,網路具有匿名性與虛擬化的特徵,網民大多數時候不必以真實身份互動,甚至可以假扮他人進行留言與交流,所以,當我們在網上謾罵和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任何個人風險,也不必擔心報復,只要關閉網頁,就萬事大吉了。

最令人訝異的是,科學家發現社交網路甚至在獎勵暴力行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Jonathan Haidt透過研究發現:在社交網路上,人們之所以會擁抱憤怒,是因為社交網路上的表達,本質上不是一種溝通或者對話,而是更像一種公眾演講。

表達憤怒、道德批判、公開羞辱自己的對手或者突出情感的表達,這些都是在公眾演講當中被證實有效的策略,統稱「道德作秀」。他認為社交的核心是雙向的對話、溝通,但是社交網路上的發言,很大程度上是一場單向的公眾表演。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道德作秀」很容易走向極端,許多網民基於所謂的「正義感」對當事人妄加留言,殺人誅心,獲得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優越感,這是導致網路暴力的常見心理根源。

以上原因均導致人們在網路上宣洩憤怒情緒的成本較低,回報較高,即使是面對未經證實的事件也容易「壓不住火」,給當事人造成無端傷害。

02

什麼人容易成為網暴受害者?

網路暴力受害者有一些重複出現的共同特點,包括:

l  青少年和年輕人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的風險最大。

l  在散佈虛假謠言和接收露骨照片的例子中,女性更有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

l  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者可能更經常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

l  那些害羞、不善社交或不容易融入社會的人更容易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

l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

l  經常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更有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

網路暴力可能會對受害者產生許多不良影響。瞭解網路暴力受害者會受到哪些影響會有所幫助,因為這可以作為辨識某人是否正在承受網路暴力的一種方式。其中一些影響甚至比傳統的暴力行為表現得更強烈,因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往往無法從受到辱罵的情境中逃離。

03

面對無端謾罵,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作為網路暴力中的受害者,有許多方法可以應對網路暴力,建立「心理防火牆」。

首先,一定要保留所有網路暴力事件的記錄,無論它們是來自你的簡訊、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線上來源。截圖網路暴力的證據並儲存在電腦資料夾中。

接下來,如果你知道網路暴力的來源,請確定你是否可以對施暴者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如果施暴者是職場上的同仁或主管,是否有人力資源部門的同仁是你可以與之交談的?如果施暴者是一位家庭成員,是否有辦法向其他家庭成員提出這個問題,請求他們支援?

最後,如果施暴者是你只在網上認識的人,你能從你所有的社交媒體上屏蔽和刪除他們嗎?最好的行動方式是儘可能地忽略網路暴力行為。然而,如果你受到威脅,那麼應該要向警方報告,並附上自己收集的證據。

除了法律途徑追責方式、力求讓網路暴力也有法可懲以外,網路暴力的受害者們該如何積極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2012年的一項研究便圍繞著這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在對765名瑞士青少年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追蹤調查後,研究人員們發現,和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一樣,網路暴力同樣會使受害者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同時,哪怕是未被確診的網路暴力受害者,也會隨時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抑鬱症症狀。

面對網路暴力,研究總結歸類出三類受害者可能選擇的應對方法:

主動向親友尋求支援,在網上或現實回擊施與暴力者,或自責並試圖逃避、忽視暴力的存在。透過統計分析,研究人員們發現,主動向親友尋求支援能有效緩衝網路暴力給受害者帶來的負面情緒,但其他兩種應對方式——「以暴制暴」地回擊和試圖忽視暴力的存在——卻和抑鬱症症狀有著正相關關係。

因此,面對網路暴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和抑鬱風險,有效的應對方式是積極主動尋求身邊人的支援、和他們聊聊天。不論是「硬剛」還是「服軟做鴕鳥」,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風險。

最重要的是,所有網路暴力的受害者都要明白,網路霸凌不一定都有直接的原因,有時人們會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抨擊他人,請記得任何情況下,這都不是你的錯。希望網際網路環境可以愈發清朗,平臺負起責任,因網暴導致的悲劇不再發生。

參考文獻

[1] Akingbade, O. ,  Peek, M. E. , &  Tung, E. L. . (2021). Network size orproximity? association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with violence-related stressand ptsd among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in chicago.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Medicine.

[2] Luo, A. . (2018).Reflection and legal regulation of “network violence” under thediscourse democracy.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闢謠: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複核人: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