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熱浪為何如此致命?和全球變暖有關嗎?

流言:

      高溫熱浪致命和全球變暖有關。近期中國各地進入三伏天,到了一年中最悶熱的時候。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和加拿大,在六月底更是遭遇了歷史最高紀錄的高溫熱浪天氣,號稱千年一遇。很多人可能會想,人本能會趨利避害,冷天縮在暖和的房間,熱天躲到陰涼地方,通常還可以吹風扇、用空調,高溫熱浪怎麼會熱死這麼多人?這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嗎?

真相解讀:

      高溫熱浪會熱死人,而隨著全球變暖,異常高溫導致的死亡將變得更普遍。

      最近,中國各地進入三伏天,到了一年中最悶熱的時候。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和加拿大,在六月底更是遭遇了歷史最高紀錄的高溫熱浪天氣,號稱千年一遇。

      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出現了49.5°C的極端高溫,並記錄了500例超額死亡和180例野火事件。在歷史上的高溫熱浪中,比如1995年的芝加哥、2003年的歐洲、2019年的法國,也有成千上萬人死亡。

      很多人可能會想,人本能會趨利避害,冷天縮在暖和的房間,熱天躲到陰涼地方,通常還可以吹風扇、用空調,高溫熱浪怎麼會熱死這麼多人?這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嗎?

      7月1日發表於《柳葉刀·行星健康》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範圍內,每年與異常高溫或低溫相關的死亡人數超過500萬,佔所有死亡的近10%。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速,異常低溫導致的死亡率雖然會降低,但異常高溫導致的死亡率則會升高,從而在長期提高整體死亡率。

01

高溫熱浪為何如此致命?

      適宜人體生存的最適溫度大概在18~23°C,太冷或太熱,人體都會感到不適,甚至影響健康、威脅生命。

      高溫熱浪導致人死亡更多是一種引發關係。一方面,夏天的熱浪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中暑或脫水,嚴重了就可能會死人,特別是有基礎病或免疫力不強的人群。另一方面,溫度異常也會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異常氣溫特別是高溫,與自殺率、睡眠障礙都有相關性。

      即便同樣是熱浪,研究顯示,夏初的熱浪要比後面的熱浪提高更多的死亡風險,也就是人體需要一個相對緩慢的適應過程

      例如,2003年歐洲熱浪之所以死很多人,很大程度是因為,當地人習以為常的夏天不需要空調,這樣高溫來襲時,反而沒了快速降溫手段。這有點類似國內冬天感覺最冷的不是有暖氣的北方,反而是室內室外一個溫度的長三角。

      不過,即使空調家家都有的美國,遇到熱浪大家都開空調,反而引發城市電力供應危機。前段時間,紐約市就罕見地利用安珀警報提醒市民儘量減少用電,限制空調使用,緩解高溫期電力供應不足。

      所以,面對溫度異常,很多時候人們不是沒有預防措施,只是預防措施是為低頻極端天氣設計的,當異常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舊有的應對思路往往措手不及。

496cb1.

隨著熱浪席捲美國大部分地區,人們到冷卻站休息乘涼。|Kathryn Elsesser /AFP/Getty Image

02

氣候變暖讓問題更嚴重

      自1880年以來,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以每10年0.07°C的速度上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變暖速率更是達到每10年0.26°C,是原來的三倍還多。

      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加速,熱浪、寒潮之類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強度出現,而暴露在極端溫度下的人類,健康和生存都會受到影響。

      《柳葉刀》的這項最新研究顯示,世界五大洲的人口,無論種族、年齡、社會經濟地位,都處於溫度異常的威脅之下。研究利用2000-2019年間43個國家700多個站點的氣象資料,建模後外推得到全球尺度上的死亡率。結果表明,全球範圍內,每年與異常高溫或低溫相關的死亡人數超過500萬,佔所有死亡的9.43%,其中大約90%與寒冷相關,10%與炎熱相關。

4966ca.

(A)年度總超額死亡人數,(B)與寒冷相關的年度超額死亡人數,(C)與炎熱相關的年度超額死亡人數。|來源:[1]

      由於異常低溫比異常高溫更致命,隨著全球逐漸變暖,低溫天氣出現的機率不斷下降,將使得氣候變暖對死亡率的影響出現一個轉折——在短期內,氣候變暖會降低溫度異常帶來的死亡率,而長期來看,又會提高死亡率

      舉個例子,原來一年特別冷的日子有10天,特別熱的日子有5天,冷天會多死10個人,熱天會多死5個人,那麼這一年溫度異常會多死掉125人。現在全球變暖了,特別冷的日子減少到5天,而特別熱的日子變成10天,這樣一年因為溫度異常會死掉100人,看上去似乎比之前少了。但別急,按現在這個升溫路數,過幾年冷的日子可能只有1天,但熱的日子變成了25天,那麼一年就會多死135人,比之前還要多。

      這項研究認為,低溫相關死亡大概是高溫相關死亡的2倍,而有其他研究認為,低溫相關死亡可能是高溫的10倍。無論如何,全球變暖長期來看會提高死亡率的趨勢是不變的。

03

在變暖的世界,如何更好地生存?

      異常天氣實質上提高了整體的生活成本和潛在風險。

      乾旱地區的豪雨會一次沖垮市政給排水系統,而溼潤地區的連續乾旱則可能導致一些農作物絕收。熱浪下自然火災的出現機率也會提高,現在美國加州的林火幾乎每年夏天都得燒上幾天。對於住在海濱的人,颶風一年來一次與一年來三次對建築物建材壽命還有防鹽防潮的要求完全不同,很多現在能住人的地方很可能因為氣候變化不再宜居。

      人雖然是恆溫動物,可以忍受一定範圍的外界溫度變化,但要是變化很多也受不了,倒不一定是忍不了一時,而是忍不了很多時。

      那麼,在一個極端天氣會不時侵襲的世界,人類要如何更好地生存呢?這自然需要全方位的努力。農業需要修水利工程來平衡緩衝用水量,製造業需要開發耐高溫材料,城市規劃也需要針對極端天氣進行調整

      比如,近些年流行的海綿城市就是一種城市規劃理念,海綿城市像海綿一樣,降水時能「吸水」,平時則可「擠」出收集的雨水來利用,主要可以預防異常降水。另外,現在城市交通規劃不同於以前追求摩天大樓、高架橋,更多是「寧鑽地、不昇天」,畢竟地下溫度可控性更強。城市用電也要應對突然出現的用電高峰,並提供更多的公共納涼場所。

      不過應對這些都是要花錢的,現在很多城市開始發行巨災債券,用比較高的利率吸引投資,如果遇到極端天氣,則可以一次性動用這筆資金進行救災,當然此時持有的債券就變成廢紙了,真實解釋高風險高收益。類似的還有巨災保險,可以透過更大範圍內風險共擔方式消減短時極端天氣的影響,也變相提高了所有人的生活成本。——當然,如果我們減排措施到位,也會為後人降低生活成本。

      對個人而言,好在現在天氣預報一般都比較準,一旦極端天氣來襲,可以有時間準備,或者乘坐交通工具跑到另一個城市,或者避免室外活動。此外,可能要對現有住所增加額外塗層,來提高反射率,抵禦環境溫度變化。

      真正麻煩的是氣候難民,當故鄉不再適宜居住,就只能選擇流浪,比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就打算舉國搬遷到紐西蘭。對於島國,海平面上升還可以建防波堤,淡水水源地被海水侵蝕幾乎是無解的問題。

      當然,如果地球實在撐不住了,移民外太空可能才是文明的最終歸宿。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1)00081-4/fulltext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058-x

[3]https://cosmosmagazine.com/earth/climate/surge-in-climate-related-deaths-predicted/

[4]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article/heat-related-deaths-attributed-to-climate-change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869-0

闢謠:於淼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