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新資訊的重大影響

小林是個相貌平平的畢業生,他去參加一個單位的面試。進考場後,考官只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他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哪個地方的人等幾個問題後,就說面試結束了。正當他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叫住他,問:「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

小林立刻回答:「你們並沒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準的問題,所以,你們也並沒有真正地瞭解我。」

考官點點頭說:「好,面試結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

結果是錄取通知書如期而至,那為什麼小林會在面試的最後關頭扭轉局勢呢?這就要歸功於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了。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的現象。也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

小林雖然在面試的過程中表現平平,但是他在考官提出的最後那個問題的回答上卻展露出自信勇敢的優點,給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得到了錄取通知書。

近因效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你和你的室友一向關係不錯,但在畢業之際卻因為某件事情而鬧翻了,多年以後,當你回憶起這個室友的時候,可能首先回憶起來的便是你們最後一次鬧翻時的情景。同樣的道理,你對某個朋友一向很好,很照顧,可某天你只做了一件對他不利的事情,他很容易推翻以前你對他的種種好意,和你產生芥蒂。

心理學家學者洛欽斯在完成首因效應的實驗後,又用同樣的方法對近因效應進行了研究。唯一不同的是:他把實驗方式改成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他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不相干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

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從中很明顯就可以看出近因效應的存在。

於是洛欽斯認為,在關於某人的兩種資訊連續被人感知時,人們總傾向于相信前一種資訊,並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應;而在關於某人的兩種資訊斷續被人感知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

研究調查表明,人與人在交往初期,彼此還不熟悉的時候,首因效應的影響和作用就比較明顯,然而當人們熟絡了以後,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一對成婚不久的夫婦,在談戀愛期間男方對女方百般慇懃,呵護備至,百依百順,一有時間就陪在她身邊,也十分浪漫,同時女方對男方也是溫柔有加。然而兩人結婚後,每天的生活要涉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事情,丈夫不再像以前那般慇懃,忙于工作也就漸漸地忽略了妻子,而妻子也開始抱怨丈夫工作忙沒時間陪她,最終,夫妻倆沒完沒了地爭吵起來。

至此,妻子覺得丈夫一點都不浪漫,丈夫也不覺得妻子溫柔,吵架的時候兩人以前的所有的好全都被抹殺,這就是近因效應的弊端。

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因為近因效應主要在熟悉的人之間起作用。

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

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戀人分手,合夥人散夥等無一不是如此。

近因效應會讓我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係,妨礙我們客觀地看待人和事物,造成一葉障目的現象,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事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為了避免受到近因效應的不良影響,可以給自己一段冷靜的時間,一個冷靜的空間,等到心平氣和時再做判斷。當然,近因效應應用合理也能夠產生許多優勢,比如當我們去飯店吃飯的時候,點了豐盛的酒水菜餚,酒足飯飽、快要結賬的時候,這時飯店老闆吩咐服務員免費送上一盤水果,吃水果時您就會感到很愉快,下次就可能再來這家飯店。

到市場去買東西,比如買糖果之類小粒兒的散裝物品,討價還價時雙方毫不客氣,但在談定價格、稱好分量時,商販隨手給你添上幾顆,讓秤桿翹得高高的,讓你感到額外的滿足,將之前討價還價的不悅一掃而光。

美國某職業籃球隊的一個主力隊員,因為其隊友在關鍵時刻犯下了不該犯的錯誤,氣得當時就把球拿過來往地上摔,然而在比賽之後,他還是拍了拍那位隊友的肩膀說:「不要難過,你很努力了,一起加油。」如此一來,無形之中就化解了一場潛在的矛盾。

不光是比賽,近因效應還在許多地方用到,比如老師批評學生,最後加上一句鼓勵的話,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感到不足努力上進。家長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在批評以後不妨說一句,「乖,摸摸頭」,給孩子關心和鼓勵。

近因效應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合理利用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