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質是UFO的動力源嗎

有學者提出,UFO的各種表現特徵之所以超出常規,其原因是動力來源取自反物質。反物質與普通物質的基本粒子、物理性質、時空性質完全不相同。所以,用現代物理學的邏輯、規律,無法對UFO做出合理的解釋。

那麼,什麼是反物質呢?在很早的時候,人們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一些堅實的、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微小東西組成的,這種東西就是原子。在希臘語中,「原子」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西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總結了這些樸素的思想,概括出古代的原子論。到了西元前1世紀,羅馬哲學家兼詩人盧克萊修更深化了這種思想,他認為物體或者說物質要素,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雖有雷霆萬鈞之力,要破壞物質要素也不可能。

1897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湯姆森發現了電子。他的發現,使人類最終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開始思考有關原子結構的問題。時至1904年,湯姆森又提出「葡萄乾布丁」的原子模型。他認為,帶正電的均勻球體—原子核就像一個布丁,裡面嵌入一粒粒帶負電的「葡萄乾」——電子。後來,湯姆森的原子理論經過完善,終於發展成今天的原子理論。

該理論告訴我們:我們平常接觸的物質,都是由許多分子組成的。每個分子是由若干個原子組成的。每個原子又是由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它周圍的若干個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它的質量約為整個原子質量的99.95%,但體積卻只佔原子體積的10—15。原子核外是繞原子核高速旋轉的電子。原子核所帶正電荷和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正好相等,因此整個原子呈中性。

到了20世紀30年代,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原子核又是由若干個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上述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目前人們認識到的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因此叫做「基本粒子」;又由於牠們非常微小,用肉眼無法看到,所以又叫「微觀粒子」。在這些小粒子中,除了中子不帶電外,電子帶有負電,質子帶有正電。我們平常接觸到的以某種狀態出現的物質,都是這些粒子以很大的數目和不同的形式聚集而成的宏觀物體。

1928年,英國青年物理學家狄拉克經過多年研究,從理論上首次證明了世界上可能存在帶正電荷的正電子。然而,狄拉克並沒能得到正電子。

1932年,年僅27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線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一種帶正電荷的電子,從而證明了狄拉克的理論是正確的。1年以後,安德林又用γ輻射的方法得到了正電子。為此,他榮獲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從安德森發現帶正電荷的反電子以來,反物質立刻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他們都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紛紛投入這片「物理學領域的處女地」。

1955年,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塞格雷和張伯倫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利用質子同步照射器射出了高能質子,再用這種高能質子轟擊銅靶產生了帶負電的反質子,並也因此獲得了195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磁極極性與普通中子相反的反中子,以順時針方向自旋的反中微子等微粒。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度重視,人們甚至設想,不僅是電子、質子、中子和中微子,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應該有自己的反粒子。事實果真如此嗎?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已發現的300多種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的。於是科學家得出結論:任何粒子都存在著反粒子。由於人們過去一直認為物質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等構成的,所以這些反粒子可以統稱為反物質。物質對我們來說熟之又熟,但反粒子和反物質在地球的自然界從未被發現過,而在核反應試驗中產生的反粒子,一旦于正常粒子結合就會湮滅,很難捕捉到。實驗表明,物質與反物質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相遇,就互相吸引碰撞轉化為光,當接近到十億分之一微米時,在10秒~23秒的瞬間,便相互湮滅。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它的質量全部轉換為能量了。所以,通常情況下是無從獲得反物質的,即使實驗條件下,反物質也是瞬息即逝。

但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宇宙中許多事物都具有對稱性,那麼為什麼不會有一個反物質世界與物質世界相對應而存在呢?如果真像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在宇宙形成之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且我們所知道的星系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反物質到哪裡去了?

1979年,美國科學家把一個有60層樓高的大氣球升到離地面35千米的高空。結果,氣球捕捉到28個反質子。稍後,人們又在外層空間發現了反物質流。於是,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很難存在的反物質,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倒可以存在相當長的時間。若宇宙中始終存在反粒子,那麼牠們勢必會組成反原子,繼而形成反星球、反星系,就如粒子所經歷的那個過程。因此,宇宙中可能存在一個全部由反物質組成的世界。當然,在這個世界里,一切生物也都應該由反物質組成。至於外星人的飛船,更理所當然只能用反物質材料做成。有學者曾這樣設想過:外星飛船的殼體部分分為三層,在殼體的最外層均勻地包裹著一層反粒子,這些反物質在飛船進入正物質世界時便迅速地與相對應的正物質發生湮滅形成光子等中性介質,同時第二層的反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被外星飛船轉變成相對應的正粒子,諸如強子等。這樣,這些強子及其他一些正粒子通過第一層的中性媒介物與殼體外部的正粒子發生強相互作用產生驚人的核力。由於殼體最外層的反物質分布均勻,因而飛船自身所受的核力相等,這樣,飛船便可以懸浮在地球表面上方的任何位置。飛船改變殼體第二層中的正粒子的分布數量,即改變殼體某一點的正粒子數量,使飛船在該點所受到的核力大於其相反方向的核力,便可使飛船在該方向上發生運動。由於核力非常大,飛船的速度便可達到光速甚至超過光速。這也就是人類到目前為止見到的UFO都沒有任何聲響的緣故。由於飛船殼體的最外層的反粒子與正粒子發生湮滅生成光子等中性粒子,因此這些粒子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便產生了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這也是我們看到UFO總是被神秘的光圈包裹著的緣故。因為外星飛船的操縱者都來自反物質世界,具體點說,他們的機體都是由反粒子組成的,所以他們無法走出飛船與人類進行交流。

那麼,那些不是來自反物質世界的外星人,有可能通過高科技製成反物質反應堆來作為UFO的動力源嗎?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久前科學家們已在粒子加速器中用70億電子伏特能量的質子轟擊鈹(Be)原子核,結果生成一種由一個反質子和一個反中子構成的反氘,然後生成氦(He)。近年來這一研究又有新的突破,最近又成功地製得了反氫原子。實驗證實:當正物質和反物質相互作用時所釋放出的能量,不僅大大超過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而且連核聚變也是無法比擬的。據計算:0.01克反物質可產生的能量大約相當於120噸液態氫和液態氧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而且正反物質相互反應的過程,對環境不產生任何汙染。按此計算,2噸反物質所產生的能量約相當于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外星人在進行星際旅行時,只要攜帶10毫克,也就是一百分之一克的反物質恐怕就足夠了。如果外星人在太空梭里裝上1千克反物質,那恐怕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光年的旅程也不在話下。

反物質還有一個特點是它具有強大的爆破力,卻沒核能那種破壞環境的副作用,人們可用它來完成移山填海等巨大工程,同時也可用它來準確轟擊癌瘤,而不損害周圍組織。事實上,在外星人的飛船上,外星人早已懂得掌握這方面的技巧。

從大量的UFO目擊報告中,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出現的大約90%的UFO,飛行時周圍都環繞著某種火焰光暈,它有點類似等離子層。法國科學家貝爾熱院士和瓦列教認為,UFO周圍環繞的這個火焰狀光暈,就是一個「低溫等離子層」,它是自然形成的。他們認為這正是UFO飛行的技術原理。UFO本身能生成一種介質,UFO就是在這種介質中飛行的,它憑藉著這種介質既能在大氣層中飛行,又能在宇宙空間飛行。UFO所生成的這種介質,實際上就是真空。兩位學者認為,在UFO的等離子層周圍會出現「湮滅」—即通過微量爆炸使正粒子與負粒子相互抵消。當發生這種微量爆炸時,瞬間內就會形成真空,UFO就是在這種自然形成的真空中運動的。聰明的外星人,原來他們是依靠攜帶的反物質,來創造一個無與倫比的飛行環境—真空環境,難怪他們在大氣層、海洋等各種環境里都能暢通無阻。甚至能輕而易舉地穿過厚厚的冰層。當冰層同UFO接觸時,冰層瞬間內就會被等離子層周圍發生的微量爆炸所擊碎,而且不會產生衝擊波;當UFO在大氣層中飛行時,UFO既不衝破空氣,也不朝其運動方向驅動空氣,而是通過正反物質「湮滅」作用將空氣抵消,所以UFO在飛行途中始終顯得那麼「靜悄悄」,同時UFO在水中絲毫不留下痕跡的原因也在於此。

中國學者郭佳和郭英森在外星人如何利用反物質作為UFO的動力源問題上,做了獨到的闡述:他們認為,當我們用反物質物體作用在普通物質的引力場時,引力場與反物質物體之間自然會產生相互的推斥力,即負引力。

那麼,外星飛船如何利用這個負引力作為飛船的動力來源呢?兩位學者認為,外星飛船在飛船內殼體的底面上,設置了幾個由中性物質與反物質組成的負質量體,稱其為負質點。這些負質點利用電磁場在飛船殼體與負質點之間產生相互的作用以後,使正物質產生出與反物質相同物理效果。工作性質大致如下:令正、反物質核與電雙極共振中的磁化能量迭加,得到兩種磁化能量產生的共鳴,或稱磁氣共鳴。共鳴中,殼體金屬晶格中的電子、原子在雙共振產生的能級躍遷中,又受共鳴作用的影響,改變其量子特徵與磁矩方向以後,依隨了反物質的磁特性。金屬晶格的磁性改變以後,就使飛船產生出了負引力。

在廣義相對論中可以證明,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是等效的。但是,根據時空幾何中正、負時空物理現象完全一樣的鏡像對稱原理可以知道,此時的負引力質量與負慣性質量也是等效的。因此,飛船獲得了負引力質量,獲得了飛行動力。外星飛船是完全依靠改變自身正、負質量的結構成分,來決定飛船的飛行狀態。

兩位學者的精闢見解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示。但儘管反物質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而對地球人來說要得到它卻異常的困難。至於在宇宙中尋找反物質世界又談何容易?1998年6月2日,由美、中、俄、法、意等國合作研製的人類第一個高能物理實驗、粒子物理傳感裝置—阿爾法磁普儀(AMS),搭載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其任務就是在浩瀚的宇宙空間尋找反物質(還有暗物質)。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世界不會就在近旁,牠們至少不可能存在於本星系群之內,甚至在離我們3000萬光年的距離內,不會有牠們的蹤跡。甚至有些學者認為,在距我們1億光年的跨度內,不存有反物質世界。美籍華人丁肇中博士認為,反物質可能統治著本星系群外的某些空域,牠們是如此遙遠,以致其特徵性湮滅信號十分暗弱,難分真偽。由此可見,在我們目擊到的眾多UFO中,如果真有一架是來自反物質世界,那可真正算得上是「有客自遠方來」了。

目前人們寄希望於阿爾法磁譜儀從宇宙空間傳回佳音。阿爾法磁譜儀重3.5噸,由五個主要部分構成:永磁體、飛行時間閃爍器、硅微條探測器,反符合計數器、氣凝膠切倫科夫閾值計數管。阿爾法磁譜儀還具有與NASA航天中心的計算機以及航天飛機上的計算機相連接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