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補償論,聽起來很難理解,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比如我們養一個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工作繁忙無法陪伴孩子,就會給孩子很多零花錢,希望他能夠得到物質上的滿足。當物質上滿足無法讓孩子好好成長時,那我們就開始慢慢放下手裡的工作,在精神上和時間上陪伴孩子。這一來一往的,就是補償論。
虛擬現實的補償,就是在現實中沒有實現的,通過虛擬來補償。比如,現實中的小圓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子,但是在虛擬世界中,不管是通過內容創作的模式還是通過網路社交平台、網路遊戲的方式,小圓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異常吸睛的女生。
再簡單一點,就是人在現實世界所缺失的,將努力在虛擬世界進行補償,在有可能的時候,他會在現實世界實現虛擬世界中的補償。現實是什麼呢,現實是只能是其所是,而虛擬世界是其所以不是。也就是說,現實就是你所經歷了,就是所經歷了,不可能給你重來的機會;虛擬世界就是你所經歷了,可以重新經歷一次。
我們看到的很多藝術作品都是在寫重生、穿越,其實就是在打破這種經歷一次就結束的現實困境。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為了能夠彌補、補償,我們需要有虛擬的空間。
這就是一種假設,但是很多人相信這種假設,這種假設實際上就是構建元宇宙的一個理論基礎,技術基礎肯定是通過數字孿生、虛擬原聲、虛實融生等方式進行,最終打造出一個能夠將自己置身其中的世界。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元宇宙,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對現實世界中的自我補償。
但是,這個虛擬世界也要靠各種技術才能實現。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一種黑科技技術,可以通過收集逝者資訊,包括親友對他進行的性格評價等,然後在網路世界塑造一個「真實」的人物,並且可以模擬出對話,其與逝者生前擁有極高的相似度。這種科技實現了生者可以與逝去的家人在同一空間進行對話,這也是一種虛擬現實補償論的體現。
由此可見,補償論實際上只是心理行為,在行動上,只能通過觸覺、視覺等達成一個體驗,而並非真的能夠得到補償。這裡我們需要瞭解三個概念:
VR:虛擬世界完全置換現實世界;
MR: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相互混合;
AR:虛擬世界疊加在現實世界上。
實際上,XR 都是虛實交互設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自己身處虛擬世界,且能對現實世界中的自己在心理上做一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