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製造業領域的主要應用包括:
(一)整合產品數據
藉助區塊鏈,人和機器都會被連接到一個全球性的網路中,其基礎設施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來配置全球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雲計算基礎設施,人們就能按需、安全和低成本地進行訪問,降低數據中心的熱能損耗,數據供應商與消費者就能更便捷地獲得所需的計算資源。
區塊鏈技術關心的問題是,數據控制權限的共享,即數據的修改和增加權力,共包括兩個含義:一是誰可以進行數據的修改;二是以何種方式進行。
在互聯網模式下,數據的讀取、寫入、編輯和刪除等流程一般都需要進行身份的認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對數據進行修改;而區塊鏈模式,以分布式賬本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去信任的系統,任何人都能參與對數據的讀寫。簡言之,區塊鏈共享的不僅僅是數據,也是數據的控制權,這也是區塊鏈式共享和互聯網式共享的本質區別。
網站運營方完全控制著中央伺服器,可以對數據進行隨意的編輯和處理。雖然有些組織也需要在法律和協議的允許下完成數據修改,但掌握著大量資源,個人用戶很難享有完全的控制權。舉個例子,某用戶將一張照片上傳到網站平台,希望朋友們能看到。除掉一些非法要素,誰擁有這張照片的最後控制權呢?從用戶角度來看,這張照片歸用戶自己所有。但事實上,這些社交網站才是真正的控制方,牠們可以隨意地對照片進行修改,用戶卻毫無辦法。可見,在現有的互聯網體系下,只要掌握了網站平台的運營權,就能完全控制平台上的數據。
而在區塊鏈體系下,數據不屬於任何權威方,其權限由規則來進行控制。這些規則的主要目標是:規定什麼樣的資訊是有效的?規定參與者應當如何對其進行反饋?這些規則一般都是預先定義的,參與者必須遵守。從技術上來說,參與者可以自行忽略某些規則,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甚至還可以構建一些無效數據,但運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其他參與者就能根據規則將這些無效數據排除到網路外。
總的來說,區塊鏈是根據技術層面的規則體系來規範數據的寫入行為的,而互聯網是通過權力和資源來控制數據的。
區塊鏈以權限分享的形式,讓參與者同時作為數據提供方、驗證方和使用方,共同維護區塊鏈數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產品溯源
區塊鏈保存了完整的數據,保證了資訊的可追溯性,實現了價值鏈資訊透明、安全和共享,製造業與區塊鏈融合,重要落地場景就是產品溯源。
在製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藉助區塊鏈技術,企業就能解決原料的公信問題。選擇原材料供應商時,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聯盟鏈,企業就能檢測出假冒偽劣原材料,找到引起市場反感的原材料來源。例如,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就能確定製造業用來生產的原材料模塊,並對這些模塊的去嚮進行跟蹤。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涉及各環節的合規性管控,要實現全鏈條的實時跟蹤,非常困難,即使實現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對製造業來說,只要將區塊鏈聯合起來,就能降低供應鏈原材料採購過程中的核查風險,構建包括採購、生產、運輸等過程在內的可追溯機制。
傳統檢測過程,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還會出很多紕漏,利用區塊鏈技術,供應鏈就能有效消除各種潛在的信任危機,降低成本花費,提高行業威懾力。
互聯網是資訊共享,區塊鏈是價值共享。區塊鏈「多中心化」的特點,是「製造業服務化」和「產業共享經濟」升級的有力支撐。特別是,基於區塊鏈智能產品實現的數字價值通證的產出、流通和激勵,還能有效推動製造業企業迅速跨越鴻溝、實現指數增長,形成以智能硬體為基礎的新商業生態,進一步促進資源的共享。
(三)跟蹤產品,提高售後服務
利用區塊鏈技術,製造業企業就能對自己的產品進行生產及售後服務跟蹤。比如,登記在區塊鏈上的產品,可以從生產線一直追蹤到目的地;建立售後區塊鏈,企業可以檢測到異常的售後情況,阻止與保修和服務相關的欺詐活動;控制費用增長,延長保修和保險服務,有效提高售後服務水準。
電子製造行業企業主要包括兩類,即OEM和ODM。簡單來說,OEM就是代工生產,沒有產品品牌;ODM主要從事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是品牌的擁有者,將製造、採購、部分設計和物流等外包給OEM企業。比如,蘋果、小米、魅族等企業的產品,基本都是通過富士康等代工廠生產的。
電子產品企業的生產,供應商較多、物流供應鏈較為複雜,倉儲管理及售後服務成本很高。將產品登記在區塊鏈上,就能進行及時追蹤,提高售後服務的質量,贏得用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