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參照效應 — 庸人自擾害人不淺

中國有個成語叫作:庸人自擾。中國的古籍《新唐書》里也有這麼一句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意是嘲笑世人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疑心生暗鬼,在一些平常的事物上糾結不已。

那麼,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無旁騖,視萬事為浮雲呢?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安德魯·傑克遜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總統,被後世尊為美國歷屆總統中的翹楚,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這樣的人,按理說是不會被一些俗務煩擾的。但安德魯·傑克遜在妻子去世後,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顯示出異常的擔憂,因為他的家族中有好幾個人死於癱瘓,因此他也認定,自己必會死於同樣的癥狀,所以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一天,安德魯·傑克遜前往一個朋友家做客,和一位年輕的姑娘相談甚歡。突然,他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

朋友慌忙走到安德魯·傑克遜身邊,他卻乏力地說:「終究還是來了,我的整個右側身體都癱瘓了。」

「您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奇怪地問。

安德魯·傑克遜答道:「因為剛纔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時,旁邊那位姑娘帶著哭腔說:「可是,先生,您剛纔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這似乎是個笑話,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乏這樣的例子:年過四十歲的馬先生,他的父親和叔叔均死於胃癌,於是他也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胃癌。他會莫名地感覺到胃脹、胃痛、胃酸等癥狀,從而擔心得吃不下、睡不著,三番五次地往醫院跑,但每一次都是虛驚一場。

醫學院裡也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每當老師介紹一種病症的時候,下面總有些學生會首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徵兆,如果不巧有兩三點看似符合,他們就開始驚慌,懷疑自己患上了老師所講的病症,其實一點事都沒有。

以上這些情況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被醫家統稱為疑病症。而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疑病症就是由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導致的。

自我參照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優於其他編碼條件的現象,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以回憶經驗為特徵的R反應上。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就是:人們在接觸新事物時,對於與自身有密切聯繫的部分,記憶會更加持久和產生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從而使自己的判斷發生明顯的傾向性。

基於這種特質,人們在面對疾病時,自我參照效應表現得最為明顯。人身體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心理負擔過重,身體就會出現內分泌失調和自身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如此一來,原本健康的身體也會生出毛病來。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當保持冷靜和清醒的頭腦,告訴自己原來是人們本能所有的自我參照效應在作怪。認識到事情的本質以後,這種心理狀態便是紙老虎了,一捅就破。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把自我參照效應用在好的方面,也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自我參照效應在記憶方面就有著傑出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把那些與自己有關的資訊或事情記得更加牢固。

在某大學,一位心理學家抽出一名長得很漂亮的女大學生,給她呈現如下一些詞彙:漂亮、山脈、雄壯、沙灘、聰明、地瓜、令人羨慕、死海、軟碟、溫柔、鏡子、山羊、清純、柏油馬路和長髮飄飄等,讓她花四分鐘的時間去記憶。一天後,再讓她回憶記住了哪些詞。

心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這名女大學生傾向于更多地回憶出漂亮、聰明、令人羨慕、溫柔、鏡子、清純和長髮飄飄等詞。

為了進一步驗證實驗的普遍性,這位心理學家緊接著又進行了另外一組實驗。

他隨機在街上抽出二十名實驗者,並將他們分為甲乙兩組。給甲組實驗者呈現二十個描述性格的褒義形容詞,如善良、正直、勇敢和真誠等,然後讓他們逐一評價:「哪些詞是描述自己的?」給乙組實驗者同樣呈現上述二十個形容詞,然後讓他們逐一評價:「哪些詞的描述更加像雷鋒?」等兩組學生都完成評價活動之後,讓他們回憶都記住了哪些形容詞。最後調查的結果顯示:甲組學生對褒義形容詞的記憶效果更好。

與自己相關的,便記得牢。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人們往往在接觸到那些與自己相關的資訊或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所以,每個人都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的關注度最為突出。但過度的自我關注又未嘗是一件好事,譬如像第一個故事中傑克遜先生的那種情況,你會不自覺地放大自己的感受,從而疑神疑鬼,懷疑自己身體不適或者其他,這樣便是庸人自擾了。

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是人的天性,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把持有度,它同樣可以為你帶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