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花車效應 — 遵從你內心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喜歡遵循約定俗成的觀點,或是站在大多數人的一邊。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隨大流」。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在某高校舉辦了一次特殊的活動,並對學生們說他們請來了德國著名化學家向他們展示他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

於是,長滿了大鬍子、戴著墨鏡的德國化學家便拿著一個棕色的藥劑瓶,用沙啞的聲音對坐在階梯教室里的學生們說道:「我最近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易揮發液體,它具有獨特的味道,我想測試一下液體揮發的效率,所以現在我要將藥劑瓶打開,你們如果聞到了特殊的氣味就請舉手,我需要計時。」這位化學家說完以後就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

不一會兒,後排的同學,中排的同學和前排的同學們都依次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這位化學家見到這番情形以後,神秘地笑了笑,轉而將自己臉上的大鬍子和墨鏡摘了下來,就在他摘掉鬍子和墨鏡以後,教室里的學生們紛紛愣住了,原來這位德國的化學家其實是學校里的德語老師。

德語老師搖了搖瓶子里的液體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無色無味的蒸餾水,你們根本就不可能聞到特殊的氣味。」

這個實驗充分地反映出了學生的「隨大流」心理,也許本來沒有聞到什麼特殊氣味,但是從第一個學生舉手升始,就逐漸有了第二個、第三個······越來越多的學生舉手也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跟隨,於是到最後全部的學生都舉起了手。

「隨大流」,就是我們所說的從眾效應,根據英語翻譯也叫「樂隊花車效應」。在西方國家的大遊行中,參加者只要跳上了搭載樂隊的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

當然「隨大流」不見得就是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它也有一些好處。也就是說如果隨大流可能對人們無害,反而有益處。

比如說,去百貨商場買衣服時,我們往往傾向于買銷量最好的衣服。去餐廳吃飯時,我們也會挑食客最多的餐廳,而在電影院準備看電影時,我們同樣會挑票房最好的電影。就連現在最普及的網購,也會點選銷量排行,去購買銷量高評價多的產品。

因為,這樣做能夠省去選擇困難症帶來的困惑,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大多商家也正是利用廣大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來打促銷,進而使得銷量大增的。就比如某一家新的蛋糕店開業,店家找了很多朋友,裝作顧客在那裡挑選各種蛋糕,路邊行人看到後,會產生「這家店的顧客這麼多,蛋糕一定很好吃」的念頭,紛紛光顧生意。持續兩周後,蛋糕店的顧客越來越多,便不用原來那些人再裝作顧客生意也一直很紅火。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不能過於盲目地隨大流,比如「路邊李苦」的故事。魏晉時的王戎,看到眾人都去採摘路邊的李子,只有他站在後面不為所動,結果證明李子確實是苦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一個懂得擺脫盲目從眾的人。

小澤征爾在某次歐洲音樂大賽的決賽中忽然發現評委給他的樂譜有不和諧的地方,本來他以為是演奏者演奏錯了,於是停下來讓演奏者再度演奏了一次,卻發現依然不對。

於是,他向在場的音樂界權威人士反映了這個問題,然而這幾百個權威人士都稱樂譜沒有問題,說是小澤自己的錯覺。小澤此時也不免對自己的判斷有了几絲懷疑。然而一番考慮,他還是尊重了內心的選擇,頂住壓力堅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喊出一句:「不,樂譜一定錯了。」

讓人沒想到的是,他的話音剛落,評判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評委們特意設置了這麼一個「圈套」,就是想要看看指揮家們在發現了錯誤而又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是否還能不盲從權威,堅持自己心中的判斷!

不隨大流,不盲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開拓創新的前提!敢于不盲從權威,不盲從已有的條條框框;敢于打破質疑,遵從內心的選擇的人,是容易成功的人,是能夠引領社會發展的人。

所以,在決定一件事情時,我們首先儘可能多地收集資料,在對這件事情有了全面的瞭解後再在這個基礎上作決定,聽從自己的心底深處的判斷,切勿人云亦云,懂得理智地擺脫從眾效應的弊端。

當然,我們也有可能因為個人認識的不足,而對別人善意的提醒視而不見,所以說凡事都「隨大流」或「逆大流」都不是正確的認知。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吸取錯誤所帶來的經驗教訓,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然後就能夠讓自己的判斷更加正確,這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