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 — 星座究竟有幾分準

如今的都市裡,很多人都相信星座,一見面就互相詢問:「你是什麼星座的?」因為他們覺得能靠星座能夠知人識人。

可是星座真的那麼準嗎?法國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測試,他們將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魔馬塞爾·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資料寄給了一家自稱能藉助高科技軟體得出精準星座報告的公司,並支付了一筆不菲的測試費用。

三天後,該公司將一份詳細的星座報告發送給了研究人員,大致的分析結果如下:這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好,可塑性很強的人,當這些能力得到訓練,就能發揮出來。他在生活中充滿了活力,在社交圈舉止得當,而且富有智慧,是個具有創造性的人。他非常有道德感,在未來的生活中會很富足,是思想健全的中產階級。

此外,這份星座報告還根據貝迪德的年齡做出了推斷,預測他在1970年至1972年間會經歷一段感情生活上的波折。但事實上,「頗有道德觀」的貝迪德是一個負有十九條人命的殺人犯,已於1946年被處以死刑。

拿到這份搞笑的星座報告後,研究人員又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起者希特勒的生日資料發送給其他星座研究公司,並找來五十多名並不知道希特勒具體出生日期的星座愛好者參加討論。

研究人員根據星座資料詢問這些星座愛好者對不同星座性格的看法,其結果都與多數星座資料書一致。最後,研究人員問在場的幾乎所有星座愛好者,認為希特勒是什麼星座,在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陰險狠毒的天蠍座是希特勒的星座,只有兩人認為他是完美主義的射手座。可事實上,希特勒的生日是在四月,與這兩個星座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然,星座公司也沒能準確地將希特勒的性格概括清楚,並且還「不準確」地預測希特勒「非常喜歡動物,富有愛心,熱愛和平」。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星座並不能準確預測人的性格,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相信星座理論呢?

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給一群人做完人格調查表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它證明了: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這便是巴納姆效應,它在今天的社會常常被人用來解釋為什麼人們會相信星相學和命理學。因為人們常常會覺得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分析的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這些用來判斷自己性格行為及命運的星座學說,或者是血型性格分析理論都屬於偽科學的範疇,被說中純屬巧合而已,沒有什麼可信度。

而那些偏信於星座學說的人往往就是中了巴納姆效應的圈套,從而影響到了對自身客觀而正確的認識。

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在情緒低落,或者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心理的依賴性也就大大增強,受暗示性比平時更強,因此會對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產生信任感。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法國研究人員米歇爾·高奎林在一家知名的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聲稱可以免費為人們提供電腦生成的星座分析報告。

法國各地共有一百五十人對這則廣告做出了回應。於是高奎林把一模一樣的分析報告寄給了每一個人,並讓他們通過打分的方式評價收到的分析報告是否準確地描述了他們的個性。

結果顯示,有94%的人認為分析報告的內容非常準確。有一個人在給高奎林的信中寫道:這臺機器生成的報告簡直太棒了······我得說這簡直太超乎想象,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另外一個人則寫道:一臺電子設備竟然能夠算出人的性格和未來,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更多的人被這份報告的精準性深深地折服,他們竟然願意付錢給高奎林,以便得到更為詳盡的分析報告。

如果報告的內容是這樣的,那麼您可以看看,是否也適合您呢?

您適應性很好,可塑性也很強,同時您有一些缺點,但您能恰當地掌控牠們。您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在生活中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會朝著秩序、控制和平衡的方向發展。您喜愛獨立思考,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您不會接受,您講求條理,看起來可能是一個樂于遵循社會規範、舉止得體、頗有道德感的人。您是生活富足、思想健全的中產階級中的一員。您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您有時外嚮,親切,愛交際,有時內嚮,謹慎而沉默。您正在籌劃做一件能為您帶來利益的事情,您會對您身邊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

實際上,大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描述都會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這是一頂戴在誰的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人們心中對於想要相信的事物存在著傾向性。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人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人們的頭腦中,雖然「自我」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很重要的。例如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對於這些我們精心地去要求和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不過,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描述,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

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制引發每個人的思維。儘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和個性總會有很多共性。

這樣看來,巴納姆效應的存在,似乎成了人們正確認識自我的絆腳石。但是,巴納姆效應也存在著不少積極的因素,只要合理地運用好它,其實也是能夠產生很多正面影響的。

就像我們國家一個民間故事裡講述的:某位秀才進京趕考,夢到白菜種在牆上,被算命的說成是「白費勁兒」,於是他收拾行李準備返鄉,結果又聽寄宿的房東說了句「這不是「高中'的意思嗎?」於是秀才下定決心走進考場,果然考取了功名。

在《阿甘正傳》里,主人公阿甘的母親一直給予自己孩子正面的評價,她不斷地告訴阿甘,他和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可以這樣說,阿甘在影片中能夠取得那些成就,他的母親功不可沒。

相信一些積極的星座預測,對人是有好處的。這樣的預測,其實是給了我們極大信心,如果人們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去做某件事,效果當然會變得十分顯著。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去附和自己,碰到問題就拿預測生搬硬套,而不去分析,不從自身找問題,這樣下去肯定陷進去,一錯再錯。

巴納姆效應除了告訴我們用一些偽科學的理論推斷人的性格,得出正確結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還告訴了我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要想避免受到巴納姆效應的誤導,首先要從自己下手,要學會面對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其次,要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需要通過資訊的收集,豐富自己,進而做出明智的決斷。而其中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的分析,是認識自己豐富資訊的重要手段。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瞭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資訊,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如此,我們便能擺脫巴納姆效應的誤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