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淳于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是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
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像肩並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聖人,那聖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名賢士,那賢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說:「不能這樣說。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裡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淳于髡說的話很有道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志同道合的人往往傾向于相聚成群,有志之士喜歡聚集在一起,如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楊炯和盧照鄰。他們就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討論政事,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在古代,詩人想要出名的最好辦法就是去京城參加達官貴人或是文人的集會。在酒席上即興賦詩,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口口相傳之下,真正有才華的詩人就出名了。
同樣的道理,盜賊喜歡和盜賊聚在一起團夥作案,愛偷雞摸狗不務正業的小混混也愛聚在一起混日子。
興趣、志嚮、理想、性格相似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流和生活圈子,相互影響,共同發展,這便是心理學上的圈子效應。
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一方面隨著資訊傳播快速快捷,各種聊天工具被廣泛運用,虛擬圈子加速地形成和發展;另外一方面隨著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渴望溝通的願望也不斷增強,加上前面說的資訊發達因素,使得現實中的圈子種類越來越多。
從讀書會、QQ好友群、圍繞某個話題討論的百度貼吧、網路小說讀者的粉絲群,再到明星們的娛樂圈、富翁們組成的上流社會圈子,甚至還有同性戀者們創建的同志圈等,圈子的類型千姿百態,如雨後春筍般競相萌發著。已經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演講會上,一位發言人給現場聽眾做了這樣一個小測試,他說:「請大家每人拿出一張紙,寫下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六個人,也可以說是與你關係最親密的六個朋友,記下他們的月收入,然後算出他們月收入的平均數。這個平均值便能反映你個人月收入的多少。」測試的結果讓所有人都驚訝不已。因為他們算出來的平均值幾乎就是自己的月收入。
當然這種算法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卻很常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人們常說,要想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這個人交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朋友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改變你的一生。你能走多遠,在於你與誰同行。如果你想展翅高飛,那麼請你多與雄鷹為伍,並成為其中的一員。
曾經有人採訪比爾·蓋茨成功的秘訣,他說:「因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
成功學理論里也有提到:先為成功的人工作,再與成功的人合作,最後是讓成功的人為你工作。你與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來。和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他們良好的影響。
經常與酗酒、賭博的人廝混,你不可能進取;經常與性格浮誇的人為伴,你做事不會腳踏實地;經常與牢騷滿腹的人對話,你就會變得牢騷滿腹;經常與滿腦「錢」字的人交往,你就會淪為唯利是圖之輩。
有什麼樣的朋友,就預示著你有什麼樣的未來。朋友的高度決定你的自我層次,如果你的朋友是積極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為積極向上的人;倘若你希望得到進步,就要去多結交比你優秀的朋友,只有他們才能給你提供成長進步的經驗。
圈子效應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圈子,有的人圈子小,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能量高,有的人圈子能量低;有的人能依靠圈子左右逢源、飛黃騰達,有的人則在圈子里一事無成。
但研究表明,無論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能影響你、驅動你的一般不會超過九個人,甚至更少,通常情況只有三四個人。
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壞,成長進步與否,往往也只跟這幾個人有關,因此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和什麼樣的人組成圈子,組成什麼樣的圈子,是一個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和對待的問題,甚至是一件能影響我們終生成就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謹慎交友,擦亮自己的雙眼,多與積極向上、豁達樂觀、奮發圖強的人打交道,從而建立良好的交友圈子,共同進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