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效應—共生共贏

科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它的成長過程會很緩慢,自身也顯得矮小,而眾多同類的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每一株植物都根深葉茂,生機盎然。在人類的農業幾千年的發展中,農夫們也發現了很多有規律的現象:把蘋果樹和櫻桃樹種植在一起,就能結出更香更甜更美味的果實;與榆樹或桑樹栽培在一起的葡萄,不僅會利用榆樹或桑樹作天然支架,而且長得格外茂盛,產量很高;大豆和花生地內若種上玉米,大豆的根瘤菌可以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則能反哺碳水化合物給大豆和花生;黃瓜如果和豆角一起種植,兩者都會呈現出勃勃生機,產量大增。於是,科學家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其實,這種共生現象在動物界也比比皆是,讓人歎為觀止。海洋中有一種名叫小丑魚的魚類,牠們居住在海葵的觸手之間,和海葵在海洋中相互依存。小丑魚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魚類食用,而海葵長刺的觸手可以保護小丑魚不被掠食。小丑魚本身又會分泌一種黏液在身體表面,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無獨有偶,海洋中大部分魚類遇到凶殘的鯊魚都退避三舍,但有一種鯽魚卻和鯊魚一起生活著,鯽魚的背鰭演變成了吸盤,可以吸附在鯊魚的身上,隨著鯊魚遨遊四海。鯽魚敏銳的反應與鯊魚的行動配合得非常完美;在鯊魚捕到獵物,撕裂吞食的時候,鯽魚便坐享其成也分上一杯羹,偷吃那些殘存的肉屑。對此,鯊魚似乎也不在意。不過,鯽魚一旦脫離了鯊魚的身體,那可就活到頭了。

陸地上有一種犀牛,力大無窮,勇猛無比,但眼睛極小而且近視,因此生活上便有諸多不便。於是一種叫牛鷺的小鳥就成為了它的夥伴。牛鷺停棲在犀牛的身上,從犀牛皺褶的表皮裡,尋找隱藏的寄生蟲,既吃飽了自己的肚子,又解除了犀牛的痛苦。

螞蟻與蚜蟲之間的互利共生更為有趣。螞蟻會把蚜蟲當奶牛一樣飼養著,為的是需要時可以吸食蚜蟲分泌的蜜液。當牠們用觸鬚及前腳撫摸蚜蟲的身體時,蚜蟲就挺起肚子,從蜜管分泌出一滴滴蜜液供螞蟻吸食。而由於螞蟻的保護,這些充當「奶牛」的蚜蟲已經失去了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自我保護能力,並進化出新的生理構造:牠們腹部的蜜管旁長著一圈細毛,以避免螞蟻吸食時流失蜜液的情況。

甚至於,植物與動物之間也能互利共生。被稱為「蟻群植物」的樹木,常具有中空的樹榦或交錯的長刺,很適合螞蟻在那裡築窩。獲得了良好生存空間的螞蟻,反過來又能為這些樹木驅除一直深受其害的害蟲,並可使草食性的哺乳類動物望而卻步。生長在美洲熱帶地區的牛角相思樹就是一種蟻群植物,它不但為螞蟻群提供了築窩的空間,還會產生一種專供螞蟻食用的分泌物。

那麼共生效應在人類社會中是否存在呢?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後,一百多年來,科學研究和社會經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對共生現象的理論研究已由生物學領域滲入和延伸到社會學、管理學的許多領域,並初見成效。

從「共生」這個詞本身來說,它是指一個環境中所有成員通過某種互利機制,有機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發展。所以,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既存在於自然界中,當然在人類的社會中也隨處可見。而且,在一個共生效應明顯的團體中,所有的成員都有著相同的特徵,也因為這個集體而獲得了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所謂「1+1>2」的共生效益。說得再直白一點,共生效應指的就是:人們若長時間在一起共同生活,彼此之間就會互相影響,就會在脾氣、稟性、興趣、嗜好等方面產生相近似的地方,甚至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在人類社會中,共生效應有著兩方面的含義:

第一方面,在某一方面有特質的個體可以吸引很多同樣特質一樣的其他個體,進而形成一個群體。比如某個單位引入了一個傑出的人才,那麼在以後的日子里,可能許多同樣具有才幹的精英都會在前面人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這是現今社會引進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條規律,而有效運用這條規律,可為組織贏得巨大的效益。

第二方面,在一個特質相同的群體中,人與人間的互相交流、資訊傳遞、互相影響往往會極大促進群體的提高。因此,群體的組織者應當充分運用並不斷強化共生效應,形成一個吸引人才、利於人才成長脫穎而出的群體。在這方面,英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和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就是最好的例證。卡文迪許實驗室從1871年成立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二十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貝爾實驗室自1925年成立到現今,共獲得兩萬五千項專利,走出了八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美國西雅圖有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學—湖濱中學。在那裡,每天都有許多對各種學科感興趣的學生聚在一起探討問題、鑽研技術。1968年,年輕的比爾·蓋茨在那裡邂逅了年長他兩歲的保羅·艾倫。兩人一見如故,彼此都十分仰慕對方對於計算機編程的見解和能力,於是他們一起霸占了湖濱中學唯一的一臺微型計算機,在上面試驗各種程式。為了獲得更大的計算能力,兩人甚至偷偷潛入華盛頓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操作那裡的計算機。

中學畢業之後,比爾·蓋茨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但對於計算機的熱愛始終沒有停止,在和已經就讀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保羅·艾倫一番商量後,他聽從了艾倫的意見,輟學創業。

於是,兩人分別退學,放棄了唾手可得的世界頂尖學院的文憑,於1975年創立了微軟公司。

其後的兩人的經歷不用贅述,微軟公司如今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企業,可以說,微軟公司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在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如果兩個優秀的人能走在一起,互相影響,做出的必將是壯舉。無疑,保羅·艾倫和比爾·蓋茨為這一說法做出了最好的印證。如果比爾·蓋茨沒有遇到保羅·艾倫,可能不會有微軟的出現,但如果不是托蓋茨的福,艾倫也許連為自己的「失誤」埋單的錢都不可能有。比爾·蓋茨曾這樣說過:有時決定你一生命運的就在於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換句話說,從某種角度而言,你與之交往的人或許就是你的未來。

這就是共生效應最顯著的例子,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需要謹記這一點:與最優秀的人在一起,優秀將成為一種習慣。機會不是天外來物,而是人創造的,優秀的人顯然會帶給你更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與優秀的人相處,可以學到優秀之人的處世為人之道,擴大自己的視野。從他們的經歷中受益,不僅可以從他們的成功中學到經驗,而且可以從他們的教訓中得到啟發。我們甚至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成為他們智慧的伴侶。這自然也會使你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