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是以艾為主要施灸材料,點燃後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借助灸火的熱力及其溫熱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激發經氣,溫通經絡,益氣活血,調整臟腑功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目的。常用的有艾條灸、艾炷灸、隔薑灸等。(bookmark.tw)
、
魏聯傑, 醫養結合照護技能培訓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09,第414-417頁,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
艾灸療法的起源與發展
艾灸療法是中醫藥學中的精華,為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重要的治病和養生之法。《靈樞·官能》中就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孟子·離婁》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伴隨著中醫學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應用,艾灸也在不斷完善,研製了眾多灸具,時至今日,艾灸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來保健和治療的一種常見手段,同時也是中醫藥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ookmark.tw)
艾灸療法的作用機理
中醫學認為艾屬溫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經脈,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綱目》雲:「艾葉,生溫熟熱,純陽也……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病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說明艾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艾葉燃燒後,其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進人體內,滲透諸經,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起到通經活絡、醒腦安神的作用;還可直接殺滅位於體表的外邪,起到治療皮膚病變和預防疾病的作用。(bookmark.tw)
艾灸療法的適應證
艾灸療法適用於以下疾病屬虛寒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腦梗死、面癱、胃痛、泄瀉、盆腔生殖疾病、婦科疾病、肺系疾病等,以及亞健康狀態、疲勞綜合征。(bookmark.tw)
艾灸療法的常見應用
艾條灸
(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打火機、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鐘,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
③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於彎盤中,避免脫落于患者身上。
④在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艾灸盒。即患者取平臥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於盒內紗隔層上,灸盒放在應灸穴位所在的部位,加蓋後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
艾炷灸
(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炷器、打火機、鑷子、彎盤。(bookmark.tw)
(2)操作方法:
①將艾絨放入艾炷器內,根據病情,製成大小適宜之艾炷。
②將艾炷置於應灸穴位上,點燃艾炷頂端。
③等艾炷燃至患者感覺發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炷,繼續點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壯(每個艾炷謂一壯)
隔薑灸、隔蒜灸
(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炷器、打火機、鑷子、彎盤,根據需要準備切成0.2~0.3cm薄,直徑約2cm的鮮薑片,或鮮大蒜頭橫切成片數片(或用大蒜搗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於穴位皮膚)
(2)操作方法:
①暴露應灸部位。
②取鮮薑片或蒜片(或蒜泥),放於穴位,上置艾炷。
③點燃後感覺灼熱時即更換艾炷,連灸3~5壯。
④臍部敷食鹽後,置艾炷灸之,稱隔鹽灸,或在穴位放其他藥物,如附子片等,統稱間接灸法。
⑤治療停止時,用止血鉗將燃燒的部分剪掉,注意檢查剩餘部分是否有殘留火星。
⑥臨床操作以完成灸感為度,不拘固定的操作時間。
⑦療程:一般1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1次,每次30分鐘。關於灸條用量、灸療次數、治療時間,應根據病情、病程、年齡、體質加減
艾灸療法的禁忌證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皮膚癰疽疔瘡等。
2.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疲痕,影響美觀。
3.男女的乳頭、陰部、翠丸等。
4.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嚴重貧血或身體極度衰竭,婦女經期。
5.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急性傳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皮膚病者。
6.昏迷、感覺障礙、無自製能力者。
7.艾葉過敏者(聞到艾灸氣味,出現嘔吐、氣、頭暈、連續打噴嚏、咳嗽等症狀),經常性的皮膚過敏者。
艾灸療法的護理及注意事項
1.施灸時,消除老年人對艾灸的恐懼感或緊張感,以取得合作。(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
2.應根據老年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採取舒適且能長時間的維持體位,以免自行移動時,艾灰脫落或艾炷傾倒而發生燙傷或燒壞衣被。
3.艾條灸時,要注意燃點的距離,太近則易燙傷,太遠則療效不佳,應隨時詢問老年人溫熱感,並觀察局部潮紅程度。行艾炷灸時,更應認真守護觀察,以免發生燙傷。
4.艾灸局部出現水疤較小時,宜保護水疤,勿使破裂,一般數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疤過大,用注射器從水疤下方穿入,將滲出液吸出,從原穿刺孔注入適量慶大黴素注射液,並保留5分鐘左右,再吸出藥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一般數日即可癢愈。
5.施艾灸畢,蓋好衣被,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
6.治療結束後,應將剩下之艾條套入玻璃試管內,或將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如有絨灰脫落於床上,應清掃乾淨,以免複燃燒壞被褥。
艾灸療法操作流程表
操作步驟 | 操作流程 | |
操作前準備 | 儀錶大方,舉止端莊,態度和藹,服裝、鞋帽整齊 根據病情特點,對患者做出正確、全面的評估 核對姓名、診斷,介紹並解釋,患者理解與配合。體位舒適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洗手,戴口罩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打火機、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 打火機(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 | |
艾炷灸 | 直接灸 | 瘢痕灸:施灸時先將施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 |
無疤痕灸:施灸時先在施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易艾炷再灸 | ||
間接灸 | 隔薑灸:用鮮姜切成直徑長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姜片置於應灸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 | |
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應灸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 | ||
隔鹽灸: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 ||
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部位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 ||
艾條灸 | 懸起灸 | 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輸穴部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
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不固定於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 ||
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距離,但不固定,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 ||
實按灸 | 太乙針灸:自製太乙針,施灸時,將太乙針的一端點燃,用布7層包裹,其燃著的一端,立即緊按于應灸的輸穴或患處,經行灸熨,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復灸熨7~10次為度 | |
雷火針灸:自製雷火針,施灸方法同太乙針灸(bookmark.tw) | ||
溫針灸 | 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給予適當補瀉手法,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2cm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 | |
溫灸器灸 | 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蓋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 | |
細則評價 | 艾條與皮膚距離符合要求 灸至局部皮膚稍起紅暈,施灸時間合理 觀察局部皮膚及病情,詢問患者有無不適 灸後及時除掉艾灰,清潔局部皮膚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洗手(bookmark.tw) | |
異常情況處理 | 皮膚灼傷: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正常現象,不用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塗以燙傷油等,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癒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 |
總體評價 | 選穴、運用炙灸準確,動作協調,體位合理,患者感受,目標達到的程度(bookmark.tw) | |
注:①艾條灸常用者有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三種。②若有艾灸火脫落燒傷皮膚,燒壞衣被,則被判為不合格 |
魏聯傑, 醫養結合照護技能培訓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09,第414-417頁,https://bookmark.tw/post/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