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0月21日,一裹靈柩停在紐約長老會的磚徹教堂里,成千上萬的人排著隊在靈前走過,向死者致敬。這位令全世界為之哀悼的故人就是美國最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年)。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horne Clemens),1835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父親是個地方治安推事,收入不豐,家庭生活困苦。他11歲喪父,不得不輟學外出謀生,先後擔當過印刷所的學徒、排字工人、輪船領航員和內華達報社記者,打幼年起,故鄉高峻的霍利第山、寬闊綿長的密西西比河和對岸那神秘的原始森林就激發了他的好奇心,養成他酷好冒險的性格:另一方面,家庭窘困帶來的哥哥、姐姐和父親的相繼慘死,奴隸們的悲慘遭遇和人世間的種種不平事使他內心充滿淒苦和憤懣,漸養成他叛逆的性格。他出沒于中下層社會,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事,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對美國中西部的民間傳說和根源於這些傳說的幽默文學非常熟悉。這一切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基礎。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破壞了密西西比河的航運,他告別了船員生活,到西部去找礦,辛苦了幾年一無所獲,遂來到弗吉尼亞城,先後在《企業報》和舊金山《號角晨報》當記者。1864年,他根據舊金山礦區所聽到的傳說寫成幽默小品《加利維拉縣有名的跳蛙》.從此以馬克·吐溫為筆名步入文壇。
兩年以後,他作為特約通訊員去檀香山、歐洲、中東訪問。1869年將所寫通訊編成集,題名《傻子國外旅行記》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並因取得豐厚的稿酬,得以和苦戀的莉薇姑娘結為伉儷。
馬克·吐溫的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作品充滿了幽默、詼諧、輕鬆、歡快的調子,很少深入社會的本質。1870年發表的幾個短篇是他早期的上乘之作。《競選州長》絕妙地諷刺了美國「民主」選舉制度的虛偽,寫一個天真老實的獨立黨人自負「名望很好」而參加紐約州州長的競選,但等來的卻是社會黨和民主黨利用報紙為他羅織的「偽證犯」、「小偷」、「舞弊分子」等莫須有的罪名和公開場合的人身攻擊,他不得不「舉手投降」,退出競選。《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揭露了「民主」美國對華工的迫害,用書信體敘述了一個叫艾頌喜的華工聽信了美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謊言,離開災難深重的故鄉,遠涉重洋,應募來美國尋找「天堂」,誰知一上岸就遭到警察的棍打、腳踢,行李也被沒收,他身無分文,外出找工作,不但遭狗咬,還被投入監獄,這才明白「美國天堂」的「自由」是什麼樣子。《百萬英鎊》則以鬧劇形式的滑稽手法,揭示了金錢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魔力和以貧富論貴賤的社會現實。
70年代初,馬克·吐溫與妻子在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定居,從這時到90年代,是他創作的旺盛時期。作品的筆調由輕鬆的幽默變成辛辣的諷刺。
1873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鍍金時代》(與華納合著),諷刺美國政界和金融界弊端。在他執筆的前十一章中主要塑造了兩個人物:塞拉斯上校是個連飯都吃不上,卻時刻幻想發財致富,靠說空話過日子的拜金狂;狄爾沃綏是個貪汙受賄、投機詐取、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企業家和政客。馬克·吐溫和華納對各種人物的塑造證明了所謂資本主義競爭的70年代不是什麼「黃金時代」.而是投機家、冒險家、政客紛紛登場掠奪國家和人民財富的「鍍金時代」。
1884年,哈特福別墅的安適生活和家庭的歡樂引起他寫自己童年生活的興趣,兩年後《湯姆·索亞歷險記》問世,書中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風氣,迷信落後的宗教和陳腐呆板的學校教育制度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揭露。
進入80年代,馬克·葉溫的創作更加成熟,反對種族歧視,讚揚工人運動,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主制度成為他寫作的重要主題。
1884年發表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他的名垂青史之作。故事以南北戰爭前夕為背景,描寫黑奴吉姆不甘奴役的地位,從主人家中逃出,路遇為逃避父親毒打而流浪在外的白人孩子哈克,兩人相互依靠,結成牢固的友誼,歷盡艱險,哈克終於幫助吉姆獲得了自由。在哈克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作者不論種族、膚色,人人平等的理想。小說細緻地刻畫了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將描寫自然景色與人物心情巧妙地結合起來,極度的誇張顯出幽默、滑稽,生動的方言俚語尤其增加了作品的情趣。這部書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卻被美國政界、宗教界、教育界列為禁書,可見刺痛社會弊害之大。稍晚反映這一主題的有《傻瓜威爾遜》(1893年),寫一個女黑奴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與主人的孩子對調,結果假少爺生在白人圈裡長大,沾染上各種惡習,成為罪犯,而真少爺在黑人圈裡長大,卻養成和順善良的性格,證明種族歧視之荒唐可笑。
1883年出版的《密西西比河上》是適應美國工人運動高漲的革命形勢而寫的他早年領航員生活的回憶錄,書中記述了領航員組織工會與僱主進行鬥爭的故事。
1881年發表的《王子與貧兒》和1889年發表的《在亞瑟王朝裡的康涅狄克州人》是馬克·葉溫抨擊歐洲君主制、頌揚民主制的優秀長篇小說。前一部小說通過戲劇情節,將王子與貧兒互換身份,讓王子去經歷君主專制下的種種苦難,叫貧兒當上國王,去體諒和同情下層人民。後一部小說則以童話的形式,寫一個19世紀的美國鐵匠夢遊到6世紀騎士時代英國的故事,暴露出專制君主的殘酷、暴虐和天主教會的貪婪、偽善,反映作者要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和國的幻想。
90年代後期、馬克·吐溫的創作進入到第三個時期。1895年,他經營的出版公司虧本,瀕于破產,不得不到全世界各地去講演以償還債務。他在澳大利亞、紐西蘭、非洲和印度等地,目睹了美帝國主義的各種侵略行徑,激發了反帝反殖的熱情。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遊記、雜文和政論。1897年發表的《赤道環遊記》揭露了英國殖民政策的罪惡。1901年發表的《托缽僧和傲慢無禮的陌生人》,譴責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菲律賓的罪行。同年在《北美評論》發表的《給坐在黑暗中的人》一文,抨擊了建立帝國的人們的殘酷和偽善,次年發表的《為芬斯頓將軍辯護》,揭露美國殖民主義者芬斯頓製造騙局,誘殺菲律賓起義領袖和人民的可恥行徑。1904年寫的《戰爭的祈禱》(死後發表)對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進行控訴。他熱情支持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反對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並預言「中國將獲得自由,拯救自己」。中國人民一直把馬克·吐溫當作自己的朋友。
馬克·吐溫對資本主義的道德深惡痛絕,經常進行無情的嘲諷。繼《百萬英鎊》和《三萬元遺產》之後,他在1899年又發表了優秀中篇小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作者以辛辣、犀利的筆鋒揭示了資產階級的虛偽和自私。但作品已籠罩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他死後發表的《神秘的陌生人》中更加明顯,他把世界看作一個狂人院,把生活看作是一次睡眠與另一次睡眠之間的一場瘋狂的惡夢。
晚年,馬克·吐溫撰寫自傳。妻子和小女兒的相繼死去給了他極大的打擊,《吉姆之死》是他寫下的最後一篇文章,然而,他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之巨,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