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產生時,它的倡導者們對巴勒斯坦幾乎完全一無所知。據說,當第一批移民1882年在「熱愛錫安山運動」的支持下來到巴勒斯坦時,他們竟吃驚地發現這裡已經有人居住了。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巴勒斯坦就被納入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隨著周邊民族的遷入和本地居民的阿拉伯化,巴勒斯坦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雖然一千多年來一直有猶太人在這裡生活,但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卻是阿拉伯人。當地絕大部分阿拉伯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據估計,19世紀後期猶太復國主義興起並開始移居巴勒斯坦時,當地的阿拉伯人口有30多萬。
英國建立委任統治後,於1922年按宗教信仰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巴勒斯坦人口總數約為75.7萬人,其中包括59.1萬穆斯林,7.9萬基督教徒,0.7萬德魯茲派教徒,8.4萬猶太人。由於自然增長率較高,加上不斷有來自周圍國家的移民,阿拉伯人口增長較快,1931年時已達到85萬,到1939年底便超過了100萬。阿拉伯人中四分之三都是農業人口,而且大多數是耕種租地的佃農。
在為數不多的城市中,居住的主要是商人、工匠、政府僱員、宗教機構人員以及大地主。另外,在南部的沙漠地區,還生活著約10萬遊牧的貝都因人。
在經過奧斯曼土耳其人近四百年的統治之後,巴勒斯坦在經濟、文化上都十分落後。20世紀初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與周圍其他阿拉伯地區相比,民族主義思想在巴勒斯坦的傳播緩慢,影響弱小,這與當地阿拉伯社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準和政治結構有關。阿拉伯社團在政治上也不統一,傳統的家族勢力很強大。長期以來,侯賽尼和納沙希比兩個封建大家族一直主導著巴勒斯坦的政治生活,並相互競爭。1922年,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伊斯蘭教法執行官)哈吉·阿明·侯賽尼被任命為穆斯林最高委員會的領導人,代表阿拉伯社團同英國委任統治當局和猶太人社團打交道。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到來,不僅在政治上對阿拉伯人產生了影響,而且在經濟上也給阿拉伯人帶來了衝擊。一些阿拉伯大地主往往生活在國外(埃及、黎巴嫩等地),猶太人直接向他們購買土地。這樣,土地常常在當地阿拉伯佃農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被賣給了猶太人,使他們流離失所。猶太定居者採用的現代農業、工業生產方式,也對阿拉伯人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利影響,阿拉伯農民們遭到了強有力的競爭,貝都因人失去了他們的草場。另外,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宗教上、文化上的差異也會使他們彼此敵視。源源不斷而來的猶太人,以及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活動引起了阿拉伯人極大的不安,雙方之間便開始不斷發生衝突。
猶-阿衝突的開始
英國在發表《貝爾福宣言》時,並沒有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加以考慮,只在宣言中以「非猶太社團」一筆帶過。宣言正式發表之前,英國曾將起草的文本送交猶太人代表和美國政府徵求意見,而當地阿拉伯人卻被蒙在鼓裡。英國政府這種無視阿拉伯人權利的做法,是造成後來猶—阿長期衝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8年,英國曾派代表向麥加謝里夫海珊進行解釋,說《貝爾福宣言》與英國早先對阿拉伯人所作的承諾並不矛盾,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民族家園」不會損害當地阿拉伯人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同年,魏茲曼等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也曾前往埃及和巴勒斯坦,會晤了包括謝里夫·海珊之子、後成為敘利亞國王的費薩爾等阿拉伯領袖和社會名流,向他們解釋「猶太民族」之家並不等於猶太國家。當時大多數阿拉伯人並沒有認識到《貝爾福宣言》的長遠影響,因而都接受了英國和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的解釋,有的還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表示了同情和支持。
但不久之後,《貝爾福宣言》就在阿拉伯世界遭到日益強烈的反對。這主要是因為,一批又一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不可能不使當地阿拉伯人的利益受到影響。另外,無論是麥加的海珊,還是敘利亞的費薩爾,或者是埃及的那些阿拉伯上層人士,都代表不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真正受到猶太移民影響的,是巴勒斯坦當地的普通阿拉伯群眾。更何況此時海珊、費薩爾等人感到他們自己也被英國人出賣了,因為當初英國所作的建立一個大阿拉國家的許諾根本沒有實現。
1918年12月,在《貝爾福宣言》發表一週年之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組織了一次非暴力的抗議活動。1919年1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會發表聲明,宣布拒絕《貝爾福宣言》和「魏茲曼一費薩爾協議」。1920年春,耶路撒冷阿拉伯人舉行了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遊行,進而發生了阿拉伯人襲擊該城猶太居住區的暴力事件,猶太人進行了報復,雙方各有六人死亡。1921年5月,在雅法又爆發了阿拉伯人反對猶太移民的暴力活動,雙方發生了激烈衝突,造成了95人死亡,220人受傷的慘案。
這次暴亂震動了中東和世界各國,也使英國當局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英國一方面派出委員會進行調查,增加了駐防部隊,另一方面也開始研究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緩和阿拉伯人的敵對情緒。
英國巴勒斯坦政策的搖擺
英國當局根據《貝爾福宣言》和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在早期一直採取的是「扶猶排阿」政策,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和建國活動。但在阿一猶衝突趨于激化的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對其巴勒斯坦政策進行一定的調整,以便更好地對該地區實行統治。
1922年7月1日,英國殖民大臣丘吉爾代表英國政府發表了一項聲明。其主要精神包括:1)英國「無意將整個巴勒斯坦變成一個猶太民族家園」;2)猶太社團有必要通過移民來增加其人數,但移民數量不得「超過該地區的經濟吸收能力」;3)建議成立一個立法會議來處理各種涉及移民問題的糾紛,立法會議包括10名官方委員和12名選舉產生的委員,由英國高級專員任主席。猶太社團儘管對此不滿,但還勉強接受了這項被稱為「丘吉爾白皮書」的政策聲明,而阿拉伯方面卻拒絕接受。阿拉伯領導人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因而提出了成立民族政府和立憲會議的要求,但也遭英國當局的斷然拒絕。
1929年8月阿一猶雙方再次爆發了大規模流血衝突。這次暴亂的起因是阿一猶雙方為爭奪耶路撒冷的「哭牆」而發生爭吵,狂熱的宗教情緒發展為暴力衝突。騷亂很快就波及全國,雙方在各地互相襲擊,傷亡甚眾。英國當局從埃及和外約旦調來軍警進行鎮壓後,才逐漸控制了局勢。在此次騷亂中,猶太人有133人死亡,339人受傷;阿拉伯人方面有116人死亡,300餘人受傷。另有數千人被英軍逮捕,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經審判後,有25名阿拉伯人和1名猶太人被判處死刑。
騷亂結束後,英國政府很快派出了沃爾特·肖委員會和霍普·辛普森委員會,調查騷亂的情況,並就移民和土地轉讓問題提出建議。在兩個委員會提出的報告的基礎上,英國殖民大臣帕斯菲爾德於1930年10月發表了一項政府聲明(被稱為「帕斯菲爾德白皮書」)。雖然這項聲明重申了1922年的丘吉爾白皮書,但卻首次將維護阿拉伯人利益放在了幫助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之上,稱如果猶太移民影響了阿拉伯人的就業,就應當「減少乃至停止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這個白皮書立即遭到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反對,英國國會中也有許多人對它進行批評,最後帕斯菲爾德只好收回成命,由英國首相麥克唐納致信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重申支持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但這一解釋立即又遭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巴勒斯坦政策就這樣在阿-猶雙方的反對聲中左右搖擺。導致這種政策上的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就是阿、猶雙方的暴力衝突,而英國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又更進一步刺激了暴力活動的蔓延,從而使英國委任統治當局日益陷入困境之中。
1936年阿拉伯人的大起義
由於納粹德國在歐洲大肆迫害猶太人,從1932年起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量開始急劇上升,1935年多達5.5萬餘人。潮水般湧入巴勒斯坦的猶太難民,使本來就很緊張的英一猶一阿三方矛盾更趨尖銳。
1931—1939年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人數年份
年份 | 1931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1938 | 1939 |
人數 | 4,075 | 12,553 | 37,337 | 45,267 | 66,472 | 29,595 | 10;629 | 14,675 | 31,195 |
隨著大批猶太移民的湧入,阿拉伯人越來越感到不安。1935年底,阿拉伯領導人向英國當局提出,要求儘快按國聯委任統治書精神建立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自治政府,向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過渡。而委任統治當局提出新的立法會議方案卻遭到了猶太人拒絕,這樣,阿拉伯人認為只有採取激進的方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1936年4月,巴勒斯坦各地都發生了阿拉伯人有組織的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動,猶太人方面也採取了針鋒相對報復措施,流血事件不斷發生。4月25日,巴勒斯坦的各派阿拉伯政治力量成立了「阿拉伯最高委員會」,由哈吉·阿明·侯賽尼任主席。這表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已開始聯合了起來,開展有組織的反英和反猶鬥爭。這個委員會一成立,便宣布在巴勒斯坦全境實行總罷工。委員會還正式向英國當局提出,要求立即禁止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禁止向猶太人出賣阿拉伯人的土地,結束委任統治,建立一個獨立的民族立憲政府。
當英國方面拒絕了阿拉伯人的要求後,罷工發展成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阿拉伯武裝人員不僅襲擊猶太人,而且也將英國委任統治當局作為打擊目標。他們襲擊猶太定居點和英國駐軍和警察,破壞公路、鐵路和輸油管道。哈加納和伊爾貢等猶太武裝也不斷進行反擊和報復。由於大罷工和武裝衝突,整個巴勒斯坦陷入了癱瘓狀態。
英國當局一方面採取了實行宵禁,進行突擊性大搜捕,並將大批「暴亂分子」關押進拘留營等鎮壓措施,並從英國、埃及和馬耳他等地調來一個步兵師,使在巴的英軍總數接近三萬人,以加強對阿拉伯起義的鎮壓;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又讓外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等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出面進行斡旋,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施加政治壓力。於是,阿拉伯人的起義在持續了六個月後,在1936年10月暫時停止了下來。
11月,英國派出前印度大臣羅伯特·皮爾為首的皇家委員會前來對動亂進行調查,並於1937年7月發表了調查報告。《皮爾報告》稱,阿拉伯人要求民族獨立以及反對建立猶太民族家園是動亂的根本原因,阿、猶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報告建議結束委任統治,將巴勒斯坦分為一個與外約旦合在一起的阿拉伯國家,一個占巴勒斯坦面積五分之一的猶太國家,以及一個包括耶路撒冷和雅法港在內的英國管理地區。英國政府也發表聲明,對這一分治方案表示贊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經過激烈的辯論,原則上接受了皮爾方案。但是阿拉伯方面卻堅決反對分治,要求在整個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完整、獨立阿拉伯國家。1937年9月,埃及、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外約旦以及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敘利亞的布魯丹召開的泛阿拉伯大會上,也一致反對英國的分治計畫,要求廢除委任統治,建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由於阿拉伯方面的不合作,英國只在1938年底宣布放棄分治方案。
英國1939年白皮書
1937年9月以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對英國和猶太人的鬥爭再度高漲,並得到了其他國家和地區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小股的阿拉伯武裝活躍在巴勒斯坦各地農村,襲擊猶太人和英國軍警,破壞交通和通訊設施。連英國駐加利利地區的行政專員以及衛士也遭到暗殺。猶太人的哈加納、伊爾貢等武裝在英國的默許下,也不斷擴充人員和武器,針鋒相對地同阿拉伯人進行交戰,並趁機搶占地盤。流血恐怖事件和暴力活動充斥于整個巴勒斯坦。
英國動用全部軍事力量對阿拉伯人的起義進行鎮壓。阿拉伯最高委員會被宣布為非法機構,大部分委員被逮捕後流放到國外,哈吉·阿明·侯賽尼則逃到了黎巴嫩,在那裡繼續指揮反英起義。英國還成立了軍事法庭,對阿拉伯起義者進行審判。到1938年底有58人被處死,上千人被監禁。在英軍和猶太武裝的聯合打擊下,到1939年初,阿拉伯人的起義逐漸平息了下去。有資料說,在1936—1939年的動亂中,死傷的英國人有700多名,猶太人1,200名,而被殺死的阿拉伯人卻有3,000~5,000人(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是死於內部各派間的衝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實力被極大地削弱了,從此已很難再形成一支有力的政治力量了。
英國一方面在軍事上對阿拉伯起義進行鎮壓,另一方面也在政治上採取措施調解阿猶爭端。1939年2月,英國政府邀請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以及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到倫敦參加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圓桌會議。英國的目的是達成一項既能維持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地位,又能為阿、猶雙方所接受的協議。但英國提出的方案遭到阿、猶兩方面的反對,會議沒有取得任何結果。在國際形勢急劇惡化,巴勒斯坦境內動亂不已的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考慮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控制巴勒斯坦的局勢了。
1939年5月17日,英國政府單方面發表了《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白皮書》(因當時英國殖民大臣為麥克唐納,這個白皮書也被稱為《麥克唐納白皮書》)。其主要內容是:一)英國政府明確宣布「把巴勒斯坦變成一個猶太國家並不是它政策的一部分,它認為這種政策是違反委任統治書所規定的對阿拉伯人的義務的,是違反它從前對阿拉伯人的保證的」;二)英國的目的是在十年內建立一個獨立的、與英國有條約關係的巴勒斯坦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將按人口比例參加政府,以保護雙方的利益;三)五年內允許猶太移民75,000人入境,五年後如果沒有阿拉伯人同意,不再允許猶太人入境;四)過渡時期內,給予英駐巴勒斯坦高級專員一切權力來限制和禁止土地的轉讓。
英國的這個白皮書是對《貝爾福宣言》的全面修正,是英國巴勒斯坦政策的重大改變,實際上已放棄了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支持。尤其對猶太移民和猶太人獲得土地的限制,是一種釜底抽薪的做法,將使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永遠處於一種少數民族的地位,最終將葬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英國當時之所以下決心改變其一貫的扶猶壓阿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即將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必須加強對中東地區的控制並保持該地區的穩定,而當時英國能部署在中東的軍隊卻很有限,因此很需要阿拉伯人的合作和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強烈而持續的反英反猶鬥爭,已動搖了英國對該地區的統治,其他阿拉伯國家也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鬥爭。為了爭取阿拉伯人在大戰中同英國合作,英國就不得不以犧牲猶太人利益的做法來達到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