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方言中的閩方言借詞

一、閩人移琉、中琉交往和福建文化的傳入琉球

中國和琉球的官方交往始於明代初年。朱元璋於洪武五年(1372年)「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1。後來,陳侃在《使琉球錄》一書雲:「太祖之有天下也,不加兵不遣使,首效歸附,其忠順之心,無以異於越裳氏矣。故特賜以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有六姓焉,使之便往來,時朝貢,亦作指南車之意焉耳。」自明永樂二年(1404年)冊封之始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為日本吞並,琉球接受中國冊封長達400余年。

「三十六姓」究竟有多少人、哪些姓,並無確切的記錄。但是在那霸附近的久米村建有華人之村落,按照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聚居,並在琉球王國的統治集團中做事,溝通中琉的關系,在中琉的史籍和民間的族譜之中是多有記載的。曾在琉球做過長時間調查的楊仲揆在其《中國·琉球·釣魚台》一書中寫道:「久米村華裔文化程度高,政治社會地位高,生活水平高,故一舉一動,一事一物,均為琉人競相仿效之楷模。數百年間,中國宗教迷信、風俗習慣,均因久米村而流傳於全琉各階層。例如建孔廟、祭孔、立私塾、讀漢書,建關廟、天妃宮、土地廟、指路碑之將軍箭、壓邪之'泰山石敢當'及屋頂之石獅子,醫藥、卜算,道教之關帝陰騭文、醒世文、陰陽五行、生尅關煞之說,扶乩堪輿之術,灶神、香火神以及一年十二月中之各項節日及其特俗,無不在琉盛行。尤其清明祭祖掃墓、端午之劃龍船、中元節祭祖,極為盛行,至今不衰。」2

然而美國學者George.H.Kerr在他1960年出版的《琉球史》中又寫道,1907年一位美國人帶著一位華人翻譯往游琉球,想象中一定可以找到36姓後裔學者,結果,他找到一位老者,自稱是久米後裔,言下深以為榮,但是在學術方面、體質方面或社會生活方面,都已無異於普通琉球人。3

這說明了三十六姓閩人人數畢竟不多,雖帶去中國文明,並在琉球產生深遠影響,與琉球文化整合一體,但是在幾百年之後,這些福建人就已經和琉球民族融為一體了。

除了三十六姓閩人居琉之外,福建和琉球有著數百年間的商務、政務和文化往來。明初泉州就設有福建市舶司,市郊東橋村建有來遠驛,接待每年來華朝貢的琉球使者和營商人員。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遷往福州,台江也建有琉球館,供來往使節、官派留學生和商人住宿。後來有些琉球人還長期定居福州,甚至老死安葬在倉前山,至今墳地墓碑還保存完好。

在日本還可以見到明清時期閩人所編專供琉球人學習中國官話的課本多種4,這些課本對於閩琉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琉球方言中的閩方言借詞

隨著閩人居琉和閩文化融入琉球,閩方言的一些語詞也被琉球方言吸收了。這些借詞中至今還可以分清,哪些是從閩東方言借去的,哪些是從閩南方言借去的。

下列例詞是從閩東方言借去的:

詞目福州話琉球方言
貓囝ma³¹ian³¹majaa
小豬猛狺ua²¹ ua?²³?wan?wan
閹割驟toug⁴⁴tujun
犬kheing³¹?in
筍絲sun²¹ si⁴⁴sjunsii
線面索面sc⁹ mieg²⁴²socmin
南瓜金瓜kin⁴⁴ kua⁴⁴cink waa
蕹菜un⁵³ tshai²¹³?uncee
銀河天河thien⁴⁴ ho⁵³tingaara
巫婆神媽sing³¹ ma³¹sinma
豆腐乳tau⁵³ yo³¹toohujoo
鐮刀鏍kai?²³ga:kt (通行於八重山)
篷phug⁵³pu:(通行於與論島)
衣架i⁵³ka²¹³?iikaa
海盜海賊hai²¹ tshei⁵haiee

下列例詞是從閩南方言借去的:

詞目閩南話琉球方言
紅薯番薯han³³tsu²⁴hansu
橘子柑kam³³kambu
楊梅iu²² mui²⁴?Nmi
mai³³mee
吃飯(小兒語)鍩鍩man²⁴ man²⁴mam³³ mam³³ mam³³
母親阿母a³³ bu⁵⁵?abu
親戚外家gua²² ke³³?weeka
祖母媽ma⁵⁵mma
划船ko⁵⁵ tsun²⁴ku3uN
靴hia³³huja
舢板三板仔sam³³ pan²⁴ na⁵⁵sabani
小羊(小兒語)咩咩me²¹ me²⁴beebee
臉盆面桶bin²² thany⁵⁵bindale
肺癆hui⁵³lc²⁴hwiiroo
siu²²sjoo
簸箕puas⁵⁵ ki³³boaki

明清以來,福建就已推廣官話,琉球人為了覲見朝廷官員,更需要學習官話,有些漢語借詞明顯是用官話語音借去的,例如:

南瓜nankwoa
嘴巴(指嘴唇)siba
?iju
香片(茉莉花茶)sjanpin
馬褂maakwaa
大碗taawan
理會(感謝)nihwee

筆者根據琉球方言的兩種詞典所做的初步調查,共得三類漢語借詞72條,如果到實地進行深入調查,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參考文獻:

  1. 《二十五史·明史·外國傳·琉球》,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版。 ↩︎
  2. 楊仲揆:《中國·琉球·釣魚台》,香港友聯研究所,1972年,第27頁。 ↩︎
  3. 轉引自楊仲揆:《中國·琉球·釣魚台》,第28頁。 ↩︎
  4. 參閱[日]瀨戶口律子:《琉球官話課本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4年。 ↩︎

From李如龍著,福建方言與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2.03,第125-128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