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用易學預測吉凶

《易經》自誕生以來,就成為古人推測吉凶的標準。推測吉凶源自人們對未來未知的恐懼和預測,人們想要瞭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並期望從其中摸索出一些存在的道理。

殷商時期,人們預測吉凶多是通過用烈火灼燒龜甲,然後觀察龜甲裂紋,這個占卜方法被稱為「龜卜」。人們之所以選擇龜甲是因為,龜本身壽命十分長久,這種屬性為其增添了很多神秘性,使古人認為龜殼有一種神奇的能夠通達天地認識的力量。占卜用的龜甲的加工有兩種,一種是去了邊骨,然後打磨平整備用;第二種是鑽孔。去了邊骨的直接用蓍草在面上燒;鑽孔的是用青銅加熱放在孔內,觀察裂紋。到了周代以後,人們又有了用「蓍草」來占卜的方法,被稱為「占筮」。為什麼會選擇這種特定的植物而不用其他的呢?據《易緯·乾鑿度》引古《經》認為,蓍草從大地中長出,壽命是十分長久的,一百歲的時候才生了七七四十九的莖稈,這是天地之數,恰合天道之理。

然後,人們逐漸將這類占卜的結果和吉凶傾向總結起來,並由朝廷專人保管。於是,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後人根據推演,加以編修,就成為《易經》的雛形。在之後的歲月裡,這種占卜方式和理念也越來越普及,越來越適用於各種場合的吉凶預測。

其實,我們常說的「周易占卜」,有其一定的科學性。更確切地說,這個時候,它結合了太多的理念,比如統計學、天文學等。其中的理論包括了五行生剋、沖合扶拱及其與時空的資訊關係,以此來分析出所需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具體而言,易學預測是以六十四卦作為邏輯構架,同時納入「四時」「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氣」「易數」等極為複雜、科學的參考因素,同時,緊密結合周圍事物的動態變化和靜態變化,如時間、地理、天時、聲音等資訊,根據現實的實際情況進行一種推演。其實,如果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看的話,易學對某些事情的推演是在掌握了許多資訊的前提下進行的,可以根據一定的固有模式和預兆,來推測出可能到來的某些環節。這種推演不是很多迷信思想中的能夠某年某月某時發生某事這麼具體,易學推演出來的是一種更具有多元性和綜合性總結的大趨勢,是一種建立在諸多資訊結合前提下的方向預測。所以說,這種推演出來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在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易學的推演不能和普通意義上的「算命」混為一談,易學的推演是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認知和理論結合。

在《荀子·大略》中有一個觀點是—「善為易者不占。」意思是真正精通《易經》的人不必依賴占卦,因為一個人既然能夠熟悉《易經》,能夠將易學理念融會貫通到生活和生命之中,那麼,他本身就能夠清晰地明白整個生命的變化規則,明白德行本身的修養要比占卜再去彌補要重要得多。因為我們所占卜的吉凶,其實都是有一個起因轉合的,今天發生的某些事情或者細節,可能會成為未來某些事情的轉機或者危機。所以,易學本身也更加提倡,與其依賴於占卜吉凶,不如修行好當下的自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