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貳、叄」為何用於計數?本義為何

在漢字裡,數字有大小寫之分,小寫的數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大寫的數字則有: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等。之所以要有大小寫之分,是因為小寫的數字雖然易識易寫,但也很容易被更改。為了防止數字被更改,有個古人就從眾多的漢字中找出了十個不易被更改,而且和小寫數字讀音相同的漢字來代替,這些漢字可以作為賬目或債務的專用數字,於是,就有了大寫的數字。

大寫漢字最早的出處,至今沒有定論。不過,宋代文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字書皆有之。」由此可以推測,大寫數字的運用在宋代之前就產生了。

而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規定必須用大寫數字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要追溯到明朝。而這也涉及了一樁著名的歷史案件。

明朝初年,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重大的貪汙案—郭桓案。時任戶部侍郎的郭桓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的錢糧。而他們貪汙的一個重要手法就是任意篡改錢糧數目的漢字。

朱元璋對此事非常的生氣,除了下令將郭桓等幾萬人案犯斬首示眾外,還在財物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

那麼,這些大寫數字原來就是用來表示數目的嗎?牠們的本義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些大寫的數字都是「借字」,也就是借用其他的字,即讀音相同的字來表示,本義並不單純地指數目的多少,而是有更為深刻的類比含義。

壹,本義是指專一,所謂的一心不二用,就是壹。《荀子》云:「君子壹教,凝子壹學,亟成。」說的是:君子作為老師,就應當專心地教授,作為學生,就應當專心學習,做到這樣的話,就很快能成就事業了。

貳,本義是副的意思。《周禮》曰:「大祭三貳。」就是說:大的祭祀大典,需要有三個副手。又比如:貳佐(副的州縣官);貳相(副相);貳官(副職)。

叄,在古書中本就沒有這個字,是後人將「參」字下面的三撇拉平成為三橫,就成了「叄」。參在古代確實代表「三」的含義。《左傳》云:「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意思是大的諸侯國的城牆的高度不可以超過國都城牆高度的三分之一。

肆,本義是指擺設;陳列。《詩經》:「肆筵設席。」這個就是擺下酒宴的意思了。伍,五人為伍,也就是五人構成的一個小集體。《周禮》曰:「會其什伍而教之道義。」就是說:聚集起眾人,然後用道義教導他們。這裡的「什」是十人或十戶,也是編制單位,與「伍」相同。

陸,指陸地,高而平的地方。古今意義相差不大。而借用「陸」來作為數字「六」的大寫漢字,源於古代一種叫「陸博」的遊戲。

柒,本義是一種樹木的名字,「柒」同「漆」,指漆樹或漆料。

捌,本義應該是古代一種聚攏穀物的農具。《急就章》里云:「無齒為捌,有齒為杷(即耙)。」

玖,本義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詩經》:「彼留之子,貽我佩玖。」意思就是說:那裡記下情郎的真情愛心,他贈送的佩玉光潔晶瑩。

拾,把東西撿起來,古今同義。比如,「拾人牙慧」一詞,源於《世說新語》:「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就是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汲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佰與仟,即百人之長與千人之長。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千人為仟。司馬貞索隱:「仟佰,謂千人百人之長也。」

萬,繁體字是「萬」,甲骨文呈現蠍子的形狀,本義就是指蠍子。

從古代至現代,用大寫數字替代小寫數字的方法可以有效規避作奸犯科。因此,時至今日,無論漢字怎樣的簡化、洋化、西化,發票上必定有漢字大寫數目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