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遠古母系社會中,女子地位很高,倍受族群的尊崇。隨著社會的演變,古中國逐漸出現了私有制社會。在這種男權社會的前期,婦女還仍舊享有自由的權利。後來社會封建思想逐漸將婦女當成一種男性的附屬而嚴格地束縛起來。
古代女子受到的束縛,「三從四德」不僅在束縛力度上當屬第一,在社會影響力上也極為廣泛。在男權和父權社會逐漸發展過程中,「三從四德」的思想逐漸成形。這種思想是儒家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保證家庭關係的穩定,維護皇權、男權和父權的宗族和家庭利益需要而提出,對婦女的一生從道德、行為、修養等各個方面進行的無理的規範要求,實質上反映了封建禮教以「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為基本原則。「三從四德」的具體內容是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要注意「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為婦女建立起了道德標準,漸漸成為束縛婦女的工具,使女性地位逐漸降低。總之,女子要注重自己的德行,無條件順從男子。
「三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書中從喪服的描繪,演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主宰服從的關係,指出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對女兒、妻子和母親等的婦女束縛。「四德」最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是指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修養的規定,分別從德行、言辭、容貌、技藝四方面的培訓,形成了傳統婦學的四項教育內容。「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是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統一要求。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嚴格化標準。
婦女的「三從」,必須遵守父命、夫旨、子意而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的宗旨。在出嫁前,事無巨細皆要聽從家長的教誨,絕對不能反駁長輩的訓斥和教導。女兒要孝順。日常生活中要對父母照顧周到,還必須在父親遇危難時不顧一切,挺身而出。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把丈夫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夫命不可違,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還需要代替丈夫行孝,侍奉公婆的日常生活,孝敬長輩;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即使丈夫死後,也不事二夫,對丈夫始終保持著忠誠不貳,保持貞操,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孩子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大事皆聽從兒子。丈夫死後,萬不得已也要為夫殉葬,以彰顯自己應該有的貞節。這些都共同導致一些婦女自賤、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女子的「四德」,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品德,女子要正身立本,品德賢淑,而「貞順」是婦德的核心。其次,女子要注重自己的言語談吐,指與人交談不搶話、不多言,要會隨意附義,善於應對,能理解別人所言,說話得體,說話言辭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賢智的言辭,「婦言」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女子還需要注意容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適當場合表現出最適當的容貌。功是治家的技藝,懂得勤儉節約,會採桑養蠶、紡績織作,還要奉養公婆、相夫教子,招待賓客;還要懂得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宗族家務。「四德」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都有著詳細的規範。過度的規範,過苛刻的要求,過迂腐的行為目的,導致了「四德」成為束縛女子的具體條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