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有何特點

中國建築是東方哲學和文化的載體,歷史悠久,成就輝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平面和外觀上也能給人生動而具體的美感,其獨特的風貌在世界建築史的畫卷閃現著璀璨的光華。北京大學教授俞同奎先生就認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宮殿、苑囿和名勝古蹟是必須保留的古建築。

那麼,中國古代建築具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以下就從建築裝飾、平面群體組合、色彩、大屋頂等幾個方面深入探討一下:

中國古代的建築裝飾,不僅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神韻,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古代建築的藝術表現力,使建築物的外觀形象更加優美,也是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獨有的特色。

中國古代的建築裝飾,一般都是圍繞著「土」「木」實踐的,單座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各構件的形狀,以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巧妙地把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之一。古代建築師,不僅在建築組群上,而且在建築單體的各個部位上,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使每一個房屋構件都能起到裝飾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成就了中國古建築富有特徵的外觀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藝匠們將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不同工藝應用到建築裝飾里,極大地加強了藝術的表現力。就拿雕飾來說,作為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牆壁上的磚雕,臺基欄杆、柱上的石雕,還是殿、塔上的金雕、銀雕、銅雕等,無一不是雕刻精細,形象生動(有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令人歎為觀止。

但是,受時代所限,建築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位等,常因倫理規範過多,而受到嚴格制約。比如龍的裝飾圖案,只能出現在皇家宮殿、壇廟、陵寢等建築物或與歌頌王權思想有關的建築物上。有時為了在裝飾中表達主人追求的情節內容,還需要把多樣、複雜的主題組合在一起。

在平面群體組合方式上,古代建築呈現出庭院式的組群布局,以中軸線為主要標誌,封建倫理文化色彩濃厚,與中國人的崇中、從中、尊中的民族意識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及禮教制度密切相關。這種空間布局,也是區別於西方建築的特徵之一。

從古代文獻記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即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而成。宋朝歐陽脩《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就反映了這種庭深似海的建築組群,追求井井有條、整齊不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團結和穩定的願望,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顯著特徵。

多座建築圍繞形成一個大的院落,在布局時,又十分強調中軸對稱,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頑強深厚的空間意識和文化觀念有關。上至帝王的宮殿、壇廟、陵寢,中到衙署、寺廟、宮觀,下至四合院式民居,無一不是這種均衡布局,以表現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威嚴和宗教教義的莊嚴肅穆、禮敬崇高。

在色彩搭配上,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的特點之一是採用了絢麗與雅淡相結合的色彩,藝匠們在把建築裝飾與保護木材結合起來的過程中,廣泛地使用了木漆和桐油,後來又根據需要加入各種植物顏料,配製成顏料,繪製出不同色彩的彩畫。

中國古代建築中對色彩的運用還與陽陰五行說有關。古人認為色彩的分類皆與五行說相應,春天為青、方位為東,夏天為赤、方位為南,秋天為白、方位為西,冬天為黑、方位為北,黃色相當于土並位居中央。在這種觀念下,建築裝飾在使用色彩時非常謹慎。宮殿、壇廟建築以紅牆黃瓦,襯托著綠樹藍天,顯得分外輝煌壯觀;屋簷下的陰影部分,室內梁、柱、天花板上繪有精美彩畫,使整個建築光彩悅目。民居、道觀和園林,或為白色粉牆、青灰瓦頂,與青山綠水相掩映;或土牆青瓦,與岩影土色相協調,形成樸素淡雅、返璞歸真的和諧意境。

在建築形態上,古代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屋頂。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之美,不僅因為它「沒有一處不是曲線的」,輕巧活潑而又「如翬斯飛」(《詩經·小雅·斯干》),更在於它對鬥拱的運用。鬥拱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圓形、半圓形、桃形、扇形、日形、月形和梅花形等。

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屋頂形體很多,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飛簷(即屋簷向上反曲)特徵的大屋頂為典型代表,最能給人以直觀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在建築上的偉大創造。再加上對屋頂的優秀組合和藝術雕飾,宋朝以後又採用了琉璃瓦和彩色等,對屋頂加上了顏色和光澤,這就使得大屋頂更加光輝耀眼、美麗壯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建築在社會歷史進化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完善成熟並自成體系,成為獨有東方特色的一面旗幟。全面概括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對於我們深入把握和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內涵,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建築具有重要意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