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分門別類,十分細緻,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構建形制,這也為我們中國特有的建築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總是能從文學作品中讀到一些建築的名稱,比如,「滕王閣」「西廂」「長生殿」,那麼,從建築的形制和象徵含義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閣」「廂」「殿」呢?這些建築形制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來看看「閣」。我們現代常說「樓閣」,可見這兩個字的含義還是比較緊密的。「樓」「閣」在早期,一般都是指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但是,具體來說,「樓」是指重屋,是指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屋,或是指建築物的上層部分或有上層結構的。「閣」雖然與樓的含義比較相近,但是,更為小巧玲瓏,而且一般都會是下部架空、底層高懸。之所以「閣」會有這樣的一個形制特點,是因為「閣」原是閣板的含意,本來是指儲藏食物的地方,但是,之後樓房逐漸普及,為了方便游息、遠眺之類的活動,或者是供佛、藏書用,就逐漸有了「閣」這種形制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兩層,有平坐。
在所有功能中,「閣」比較重要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供佛和藏書。古代人對這兩項活動看得比較重要,所以,有條件的地方或者是相應場所一般都會陳設相應的「閣」。
從供佛的活動來說,「藏經閣」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語,這個地方就是專門拿來藏放經書之處。一般這樣的供佛場所,多是供奉有高大佛像的多層建築,形制上有長方形、凸字形、八角形,造型莊嚴雅正,符合佛寺氛圍。比較著名的這類場所有遼代建築的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明代建築的廣西容縣「真武閣」,清代建築的承德普寧寺「大乘閣」、頤和園「佛香閣」等佛閣。
而從藏書的活動來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乾隆皇帝為收藏四庫全書專門修建的類似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內廷四閣」,即北京故宮的「文淵閣」、瀋陽的「文溯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這四閣的建築型式均仿寧波私人藏書的「天一閣」,做成長方形平面,兩坡硬山頂,二層樓,閣的正面滿開門窗,其餘三面都是實牆。
從園林觀賞性質來看,「閣」的作用就具有了更大的審美性和觀賞性。這個時候,「閣」的建制就頗有雅意。例如蘇州拙政園的「留聽閣」,命名用了「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句詩的意思,表明修建它的目的是欣賞荷花。
「閣」在漢代又指堂序外的兩個夾室,即東夾西夾。而在漢代「廂」本指房屋東夾西夾前面的空間,閣與廂之間有門相通。後來「廂」用來泛指正房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如東廂西廂。名著《西廂記》中秀才張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廂房。所以,具體來說,「廂」是指在正房(堂和室)前面兩旁的房屋,正房堂室都朝南,則東西廂房分別朝西東。廂的建立本身也是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一般不同身份的人,所住的廂房也不同。一般情況下,老式建筑北面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面是倒座,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在居住的時候,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東西廂房是子孫們的住房,以東廂房為尊西廂房為卑,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是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特指帝王所居和朝會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如宮殿、寶殿、金鑾殿。殿在古時也被用來接待外賓,以顯示帝王崇高的地位,象徵其雄厚的實力;也用於舉行重大儀式,宣布重大決議。
從時間上來看,殿最早出現於周代,本身建築物的形制也比較高大威武,風格上比較莊嚴,同時,具有森嚴的等級理念。殿不僅有階(用磚、石等砌成的分層梯級),還有陛(也是帝王宮殿臺階的一種)。也就是說,宮殿的地基可以說有兩層,除了一層本來的臺基,下面還有高大的底座,而這之間就有長長的階梯連貫而成。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氣勢巍峨,金碧輝煌,在古典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宮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屬現在的故宮。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而這一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