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蒙學

蒙學就是古時候的啟蒙教育,這類啟蒙言簡意賅而又道德意義深刻。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委員錢文忠,在提到這點的時候則說過,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大量這樣的教科書,比如說《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牠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非常整齊的語句,比如四個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容易記誦,這樣來教孩子們識字,來傳達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故而我們也可以簡單地說,蒙學是教給幼兒道理的學問。

蒙學可以說是對一個人最初狀態時候的啟蒙,它給予的規則、道理是建立在相應年齡層次能夠理解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同時,也是為了逐漸成年過程中的大道大聖進行夯實的基礎。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特質,對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我們能夠由此汲取多大的能量就可想而知了。

蒙學,也稱之為「小學」。起初是表示讓公卿大夫之子弟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受到相應的教育,後來就逐漸成為我國傳統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古代「蒙學」也稱「蒙館」,是古人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是其主要的教育內容。

「蒙學」一詞,源於《易經》。《易經》前四卦:乾、坤、屯、蒙。乾卦第一:天乾;坤卦第二:地坤;屯卦第三:初生;蒙卦第四:蒙稚—《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說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徵漸啟蒙稚;君子因此果斷決定自己的行動來培育美德。

蒙學主要採用的教材是所謂的「三百千千弟子規」,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同時,在蒙學階段也會讓兒童接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目,為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蒙學教育通常採用個別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誦與練習。傳統蒙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知識類:識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徑雜字》《包舉雜字》等;識事:《幼學瓊林》《重訂增廣賢文》等;識史:《龍文鞭影》《五字鑑》等。

2.倫理類:《三字經》《經學啟蒙》《弟子規》《弟子職》《女兒經》等。3.詩歌類:《神童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等。

而整個蒙學教育也是按照年齡層次分階段進行教學的,這種教學模式就更加的人性化,和符合智商規律。一般啟蒙教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強化識字教育和寫作訓練

古人一般在三四歲人蒙學,而且不分年級,整個階段都是學蒙學,將其內容學完為止。在學習過程中,就個人情況而言,比較聰明的學齡較短,基礎差一點的學的時間就長一點,但總之必須一個個過關,所有目標達到為止。林雨譚先生就曾感慨地說:「其實古代的這種形式是非常人性化的,而不像現在,把所有的差異,甚至所有人的性格差異都統一化,這是教育上的誤區,但基本的目標還是要堅持,而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識字教育即以識字為主。古代的「蒙學教育」,首先就是識字。識字首先就是要死背,認識一定數量的字,為進一步教育打下基礎。識字的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現代人對《三字經》《百家姓》比較熟悉,對《千字文》的認識可能不深。《千字文》在南朝梁武帝時成書,梁武帝是個知識分子式的皇帝,他有一晚突發奇想,想寫一部專門針對小孩子教育的教材。他想的教材比較苛刻,就是只能從王羲之的書法中來尋找文字,而且要選出千字;而且這些字不能重複,而且句子必須連貫、有含義、有內容。於是,梁武帝下了指令,要求大臣們完成它。《千字文》一開始就從識字教育的角度來編寫,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開始也是從練書法角度開始的,所以才從中選取;第二方面是初步的讀寫,就是讓學生進行初步的閱讀訓練,再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在閱讀當中還有一步是灌輸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指封建思想教育。可見,《千字文》是非常適用的蒙學讀物。

第二階段強調識字、思想、知識教育三種結合

結合當中首先是禮儀訓誡,通過學習它,使學生基本掌握禮儀和社會經驗。禮儀訓練中《童蒙訓》《弟子規》是比較經典的,而《女論語》是專門寫給女性的,還有《小兒語》等都是訓誡。另外一個是同時教育,古代同時教育為典故教育,瞭解基本的文化常識和典故為今後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打下基礎,同時教育的教材主要有《兔園冊》《蒙求》等。

第三個階段是蒙學的最後一個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要求基本可以讀寫,這個時期開始四書五經的教育,這個階段需要熟讀甚至背誦一定數量的詩賦文章,文章主要選自《文章正宗》《文章規範》《古文關鍵》《古文標註》《古文觀止》等詩歌方面。

蒙學教育儘管內容非常複雜,形式多樣,途徑個別,但教育目標都有著共同的取向,那就是都是指向兒童成長的一種教育。所謂「蒙以養正,養正以蒙」就是強調用正確的教育啟迪兒童的智慧和心靈,使之健康成長。元代的一個學者叫許衡,許衡在《小學大義》裡邊解釋道:「當其幼時,如不克習於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還處於幼小時期,假如不能到小學進行很好的學習,那就沒有辦法收其放心,收什麼心呢?收放任之心。明代沈鯉《義學約》裡邊也講到「蒙養極大事,亦最難事」,就是說蒙學養成教育是非常大的事情,亦是最難治的事情。

因此,古人非常重視蒙養教育,認為它是「作聖之基」「學聖之道」,強調蒙養教育的基礎作用。古代對於蒙學的重視還在於有機會接受蒙學教育的兒童,並不能全部接受大學教育。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講,蒙學既是他們接受教育的開始,也是他們接受教育的終結。因為過去很多人送子讀書僅僅是讓兒童掌握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讀、寫、算能力,而不是研究高深學問,因此,蒙學教育又因為它是大多數孩子受教育的唯一機會而顯得更加重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