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危機干預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危機,不管是失戀、意外、疾病還是親人去世,都有可能給人的心靈帶來衝擊。究竟什麼是心理危機?大學生心理危機有哪些特點?

心理危機概述

危機(crisis)是一個在很多領域都廣泛使用的概念。《辭海》對危機的解釋是:「危機是種緊急狀態。」《韋伯詞典》的解釋是:「決定性或至關緊要的時間、階段或事件。」在心理學範疇,危機通常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心理危機則是強調危機事件給人的心理帶來的巨大衝擊。卡普蘭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1968年在其主編的心理學詞典中將心理危機定義為「存在具有重大影響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給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負面的」。格拉斯進一步對心理危機進行了定義,他在卡普蘭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個體受到刺激或打擊的時候所帶來的心理傷害,心理危機的產生不但與激發的事件有關,還取決於個人解決事件的有效資源。

從漢語「危機」一詞來看,其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危」,代表威脅或者危險;另一方面是「機」,代表機遇。所以危機並不是一個負面的詞,它一方面有危險,但另一方面暗藏著新的機遇。在危機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只看到了「危險」的一方面,而忽略「機遇」。所以在遭遇心理危機時,不僅要看到「危險」,也要看到改變的「機遇」。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危機

(1)成長危機。一方面,大學生已經進入青年中期,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髮展相對滯後的特殊時期,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漸形成,心理狀態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影響而產生心理危機;另一方面,大學生性生理已經基本成熟,性意識增強,渴望異性的友誼和愛情。但由於大學生性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生活經驗缺乏,常會產生一些不正當的行為,給身心帶來嚴重影響。

(2)人際關係危機。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他們的人際交往危機主要是指在校大學生在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適、自閉、逃避、自戀、自負,以及難以調和與他人關係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從中學到大學,大學生面臨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在中學時代,他們或許能夠憑藉出色的成績贏得同學和老師的青睞,但在大學,成績好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人際關係,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時也需要懂得在出現矛盾時怎麼來解決。另一方面,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價值觀、性格、興趣愛好可能會千差萬別,這些差異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摩擦和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都會產生人際關係上的危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嚴重影響。

(3)就業危機。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高校擴招,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一些同學表現出嚴重的危機感,同時一些同學為了緩解就業帶來的壓力,不斷給自己施壓,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一部分大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在哪裡,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成績不好、能力又不出眾的學生而言,就業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他們的身上,他們努力增強自己日後的就業實力,給自己設置一些不合實際的目標,花費大量的財力和時間來學習熱門實用的課程,這樣就處於長期的緊張狀態和高負荷壓力下,一旦失敗就會體驗到嚴重的挫折感和失敗感。

(4)學業與經濟危機。對大學生來說,學習是首要任務和主要活動方式。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他們中有些人虛榮心太強,經不起貧困帶來的精神壓力,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不敢面對貧困,與同學相處敏感而自卑,採取逃避、自閉的做法,有的同學甚至發展成自閉症、抑鬱症而不得不退學。

(5)情感危機。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危機是指一個人在感情中遭到突然的打擊,使他們無法控制和驅使自己的感情,從而嚴重地干擾他們的正常思維和對事物的判斷處理能力,甚至使工作學習無法進行。在極度的悲痛、恐懼、緊張、抑鬱、焦慮、煩躁下,極易產生自殺和做出莽撞的事來,導致精神崩潰。在大學生中最常見的情感危機莫過於失戀,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戀愛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大學生危機發生後的反應

危機發生後,個體會在軀體、認知、情緒、行為等方方面面發生種種變化。在軀體方面,會產生疲勞、失眠、頭痛、做噩夢、容易驚嚇等。在認知方面,在危機狀態時注意力集中於急性悲痛之中,並導致知覺和記憶的改變。在情緒方面,常出現害怕、焦慮、憂鬱、傷心、悲傷、易怒、絕望、否認與不安等情緒。在行為方面,當事人不能完成職業功能,不能專心學習和從事家務活動;與人隔絕,迴避人或採取不尋常努力以使自己不孤單,變得令人生厭或黏著性;與社會聯繫破壞,當事人感到與人脫離或相距甚遠,可發生對己和對周圍的破壞行為並以此作為對解決問題的最後努力;拒絕他人幫忙,認為接受支持是自己軟弱無力的表現,其行為和思維、情感是不一致的;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平時不多見的行為。

從過程來看,個體在危機發生後可能出現以下一系列的反應。

(1)震驚。是指危機過後,經歷危機的人可能產生的一種潛在反應。表現和特徵是:週期性或持續性的顫抖;長期心煩意亂或心不在焉;極端不安和精神恍惚;精神錯亂。

(2)責難。責怪自己和責怪他人。

(3)內疚和焦慮。面臨危機的個體可能因為害怕、恐怖和憂慮而感到不知所措。他們告訴諮詢員緊張的情緒將引起他們突然發作或者衰變,他們的精力過剩,從而導致他們以一種坐立不安的方式行動,這在日常生活的坐、站、步行中可能得到證明,並且藉助于抽菸、喝酒、吃、祈禱、打電話、吃藥、和那些能夠幫助自己的人交談等途徑來減少焦慮。伴隨著焦慮反應的共同的心理癥狀有過多的出汗、頭痛、心悸、胸痛、戰慄、換氣過多、頭暈眼花。焦慮的人們不時地在思索、幻想、睡夢、噩夢和演講中反復體驗創傷,一般正常的問題誇大了,並被設想得特別嚴重,似乎是不可克服的,日常的家庭雜務變成了主要的障礙物,並且需要相當完善的計畫才能完成。

(4)抑鬱。人們在面臨危機時往往表現得很抑鬱,特別是在很極端的時候,人們會極度地悲傷、痛心或絕望。在這種情況下的個體在認知上會表現得很無助,他們會認為面對如此的情景,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和手段都是沒有用,無論誰也無法擺脫這種情況。

(5)逃避和專注,並有假裝適應的反應。這是所有心理危機的反應中最敏感的。這些人表面上都好像很成功地駕馭了創傷和壓力,但事實上他們似乎駕馭得太好了,以致於故作輕鬆。假裝適應的反應是一種由抑制、自我克制等綜合構成而支撐起來的相當脆弱的防禦方法。假裝適應的人很少主動尋求幫助。

(6)休克。人們可能被創傷事件弄得不知所措,他們感到麻木和茫然,而留給他們自己的僅僅是「這並沒有真正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會在他們的外表上表現出來,經常眼神獃滯,說話時恍恍惚惚,難以集中注意力,走路僵硬,並且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一些人由於突發事件而引起的壓力反應是對他人或自己進行攻擊,總覺得能夠發泄滿腔的怒火和重新獲得自尊的唯一途徑就是毁滅那個他們認為傷害了自己的人。另一些人則可能是自我毁滅式的,例如瘋狂地駕駛、酗酒,直到神志不清為止。

(7)尋求改變。危機中的個體雖然對事件的不確定感到很難受,處理問題的能力受到了限制,但個體也不會坐以待斃,他也想獲得別人的幫助,尋求擺脫困境,只不過常常採用一些不當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是對處於困境和挫折中的個體予以關懷和支持,使之恢復心理平衡的過程。主要針對心理適應陷入危機狀態者,給予適時救援,助其渡過危機,然後再從長計議;並且視情況輕重轉介有關機構接受治療。國內的一些醫療單位設置的「生命熱線」和一些社區服務機構成立的各種「自助組織」都是屬於危機干預的範疇,目的是為陷入危機的個體和群體提供及時的危機調適。

拓展閱讀:危機干預小技巧

(1)拖延時間。冷靜地傾聽對方的傾訴,接納而不作任何評價。(2)不要讓其獨處,去除身邊的危險品。

(3)迅速尋求幫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用的求助資源有:父母、親戚或監護人;老師;朋友和同學;心理熱線或其他諮詢熱線;心理諮詢機構;青少年權益維護機構等。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識別危機

除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還要學會關愛身邊的人,尤其是我們的重要親朋好友,當他們處於危機狀態時,我們要能及時發現並幫助他們解除危機,避免不必要的危機發生。

(1)快速識別自殺危機。「你為什麼要死?」「想好怎麼死了麼?」「你死了爸爸媽媽怎麼辦?」某高校心理熱線接線員說,在接到暗示自殺的電話時,接線員通常會問這三個問題,識別危機的等級,為干預爭取時間和提供重要資訊。如果來電者3個問題都回答得井井有條,危機就很嚴重了。

說明: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向你暗示自殺信號,這個時候你可以利用這個方法快速識別並拖住其實施自殺。注意,當有類似情況發生時,除了以上做法,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2)面對自殺者的「求助」信號。

①關注此時此刻,而不是糾纏於過去一直未解決的心理問題,安全第一。目標是通過安撫減緩來電者的焦慮、恐懼、絕望等負性情緒體驗,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降低自殺的危險程度。

②態度真誠、鎮定,傳遞出專業的助人態度和能力,取得來電者的信任。③對高危來電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時、準確評估來電者的自殺危險程度。

④識別來電者的危機狀態,如已實施自殺行為,應立即評估來電者的軀體狀況,實施自殺的時間、方式、致死性。線上上指導來電者採取自助處理方式,必要時聯繫其家人送急診室接受救治。

⑤如非立即實施或剛剛實施自殺行為,應給予來電者情緒宣泄的時間和機會,對其感受給予理解和認可。

⑥尋找讓來電者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和理由,告知自殺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極端、不

可逆方式,願意與其尋找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

⑦聯繫高危者的家人,鼓勵家人陪伴、理解、支持和幫助,必要時帶高危者到專業機構就診。

⑧對危機來電者做後期高危隨訪,適時做進一步干預。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拓展閱讀:對自殺的錯誤理解

  • (1)談論自殺的人不自殺。
  • (2)自殺前沒有任何徵兆。
  • (3)自殺者不是真的想死。
  • (4)一旦產生自殺的想法,這個想法就總是存在。
  • (5)一個人自殺未遂後,以後再也不會出現自殺行為。
  • (6)如果一個人有抑鬱情緒存在,與他提及自殺會導致他產生自殺的想法。
  • (7)大多數的自殺是緣於一個突發的創傷事件。
  • (8)非致命性的自殺行為只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 (9)如果一個人的抑鬱情緒突然好轉,他就沒有自殺的危險了。
  • (10)大多數自殺者是窮人。
  • (11)所有自殺者都有精神問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