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初,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的戰火終於煙消雲散。1945年5月23日,史達林分别致電給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史達林在電函中建議說,前蘇聯、美國和英國這3個國家應把德國在戰後遺留下來的軍艦和商船作為戰利品各自分得1/3。
如何分配德國的戰利品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英、蘇三國領導人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在前蘇聯、美國以及英國代表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之後,終於達成了一項協議。按照這項協議,德國遺留下來的潛艇,除了其中的30艘之外,其餘的全部分配給美國、前蘇聯和英國,並且這3個國家各自分得1/3。前蘇聯因此獲得了10艘潛艇。這10艘德國潛艇後來全部都加入了前蘇聯戰後的潛艇部隊。
從總的方面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前蘇聯從德國獲得的潛艇和相關技術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和建造的U—XXI型潛艇以及潛艇用的沃爾特閉式循環推進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把研製沃爾特閉式循環汽輪機以使潛艇能在水下發揮持續高速航行的計畫列為重點研製計畫。這項計畫在當時來說是在技術上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的潛艇發展計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當時尚未竣工的裝備沃爾特閉式循環推進系統的U—XXII—b型潛艇、U—XXVI型潛艇以及該型潛艇的建造廠均落入英國或美國之手。但是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得到了沃爾特閉式循環推進系統的主要設計人員以及製造沃爾特閉式循環汽輪機的工廠。除了上述重要的技術之外,前蘇聯還得到了大量的有關德國魚雷研製情況的重要資訊。德國在戰爭期間研製的魚雷之中,特別先進的是一種聲尋的魚雷。當時德國在聲自導魚雷的研製方面居於世界各國海軍之首。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前蘇聯便已經在著手制定兩項計畫。其中一項是戰後建造新型潛艇的計畫,另外一項是恢復那些在戰前制定的,但是在戰爭中被迫中斷的潛艇試驗性項目的計畫。在前蘇聯海軍不斷深入探索一些新技術在潛艇上的應用的同時,前蘇聯的潛艇設計部門、造船廠以及有關的工業部門也正在進行著全面的準備工作,以便迎接戰後新型潛艇建造高潮的到來。20世紀40年代末期,前蘇聯海軍開始建造戰後的新型潛艇。被列為前蘇聯海軍戰後第一批新型潛艇的是W級、Z級以及Q級這3個型號的常規動力潛艇。其中的W級潛艇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便已經開始了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前蘇聯海軍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做了許多改進。W級潛艇屬於中型潛艇,該級潛艇實際上是前蘇聯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S級潛艇的改進型。但是,戰後在對W級潛艇進行改進設計時,前蘇聯的潛艇設計師吸收了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潛艇設計的一些優點。
儘管如此,從設計風格方面來看,W級潛艇仍然承襲了前蘇聯人的設計傳統,該級潛艇的基本特點是結構簡單,建造、操作方便易行。在實際的建造過程中W級潛艇又進一步分為幾種亞型。最初建造的W級潛艇被稱為W—I型潛艇。後來又陸續建造了W—II型、W—I型、W—IV型和W—V型潛艇。
W級潛艇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該級潛艇規模空前的建造計畫,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前蘇聯海軍總共建造了236艘W級潛艇。在現代潛艇的發展歷史上,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批量建造的U—VI—C型潛艇之外,W級潛艇的建造數量是空前的。
除此之外還應提及的是,W級潛艇曾經為前蘇聯海軍提供了第一批巡航飛彈的發射試驗平台。在W級潛艇之中,曾有18艘被改裝成裝備巡航飛彈的飛彈潛艇。另外,還有5~6艘W級潛艇在1959~1963年期間被改裝成雷達預警型潛艇。被改裝成雷達預警型的W型潛艇,其外形特徵是指揮臺圍殼比原來的W型潛艇的指揮臺圍殼加長了許多,在加長的指揮臺圍殼中,裝設了大型對空搜索雷達。北約組織把這種改裝成雷達預警潛艇的W級潛艇命名為W級「帆布袋」型潛艇。
前蘇聯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造的另外一種型號的潛艇是大型的Z級遠洋型潛艇。Z級潛艇十分明顯的特徵是該級潛艇在許多方面都借鑑和使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海軍的U—XXI型潛艇的設計思想和技術。Z級潛艇的海上續航力可長達60晝夜,可以到遠距離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利用艇上裝備的帶有核裝藥的魚雷,Z級潛艇可以攻擊美國的各港口或者攻擊西方國家在大西洋上的航運艦船。美國和英國的軍事家們對於Z級潛艇具有的這種核攻擊能力以及在大西洋上襲擊西方國家運輸船隊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擔憂和不安。
Z級潛艇的建造週期很短,前蘇聯海軍總共建造了26艘,其中21艘是魚雷攻擊型潛艇,另外還有5艘被改裝成Z—V系列彈道飛彈潛艇,艇上裝備2個呈垂直狀態布置的彈道飛彈發射筒。
前蘇聯於二戰之後制定的第一批潛艇建造計畫中,除了W級中型攻擊型潛艇、Z級遠洋型潛艇之外,還有Q級潛艇。Q級潛艇比W級和Z級潛艇的排水量都小一些,但是Q級潛艇卻有其獨特的方面,這就是該級潛艇上裝備不依靠外界空氣的閉式循環動力裝置。利用這一套特殊的推進裝置,Q級潛艇可以在水下狀態不必使用通氣管裝置,利用艇上的柴油機即可為艇上的蓄電池充電。後來,Q級潛艇被改裝成普通的柴油機一電機推進的潛艇,在前蘇聯的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
前蘇聯在執行戰後建造潛艇的龐大計畫期間,各地的造船廠每年平均要建造大約100艘潛艇。然而,當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之後,前蘇聯立刻放慢了建造潛艇的速度,前蘇聯戰後潛艇建造計畫的執行逐漸趨于緩慢。史達林去世之後,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以及其他的黨政高級領導人迅速地完成了權力的過渡,新的國家領導人對前蘇聯的軍事資源,特別是對那些用於艦艇建造的材料和設施等重新進行了計畫分配。馬林科夫認為,那些用於軍事裝備生產的原材料及設施,應該轉移到迅速增加國內人民生活所需的生產和製造業方面,並且大量生產日常生活用品。另外,馬林科夫還認為,戰後從事建造軍用艦艇以及剛剛轉人建造軍用艦艇的那些造船廠,也應該儘快地轉變為建造商船和民用船舶。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前蘇聯從事潛艇建造的6家造船廠,只有4家繼續從事潛艇建造。馬林科夫在政治上失勢之後,赫魯曉夫於1953年5月成為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在前蘇聯高層領導人更換的時期,無疑對海軍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對戰後海軍潛艇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在當時的國際和國內條件下,赫魯曉夫認為,前蘇聯海軍的建設發展重點應該是建造艦隊型潛艇和可以攜帶飛彈的陸基飛機,並且應使這些艦隊型潛艇和攜帶飛彈的戰鬥機可以與西方國家的海軍進行有效的對抗,特別是可以與西方國家那些可攜帶裝有核炸彈轟炸機的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有效對抗。因為,西方國家以航空母艦編隊為海上平台的那些攜帶核炸彈的轟炸機將會對前蘇聯本土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在這一時期,前蘇聯開始了海基戰略飛彈的研製。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曾繳獲了德國的飛彈技術,因此,在戰後的那一段時間,前蘇聯利用德國的飛彈技術開始研製由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以便利用飛彈潛艇來對敵人的陸上目標實施核打擊。
前蘇聯海軍所擁有的第一枚實用型彈道飛彈是「飛毛腿」—A飛彈的改進型,該飛彈的長度為10.7米,採用液體燃料推進劑,射程為227.7千米。前蘇聯海軍首先把戰後建造的Z級潛艇之中的一艘改裝成可以發射「飛毛腿」—A改進型飛彈的彈道飛彈試驗潛艇。不過,這艘被改裝成彈道飛彈試驗潛艇的Z級潛艇,艇上只有一個飛彈發射筒。儘管如此,這艘Z級潛艇仍然可以說是戰後前蘇聯海軍最早的一個彈道飛彈發射平台。
1956年,前蘇聯海軍正式開始對Z級潛艇實施了大規模的改換裝施工。這次被改裝的共有5艘Z級潛艇,每艘被改裝後的Z級潛艇可以攜帶2枚彈道飛彈,但是飛彈必須在Z級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時才能發射。這批被改裝成彈道飛彈潛艇的Z級潛艇,被稱為Z—V系列潛艇。
最初,被改裝成彈道飛彈潛艇的那5艘Z—V型潛艇裝備的是「飛毛腿」—A改進型飛彈,但是,過了不久之後,Z—V型中有幾艘潛艇換裝了SS—N—4型彈道飛彈。SS—N—4型彈道飛彈又被西方國家稱為「薩克」型飛彈。「薩克」型飛彈採用液體推進劑,只能從處於水面狀態的Z—V型潛艇上發射,最大射程為555千米左右。
雖然從性能方面來說,前蘇聯海軍潛艇上裝備的SS—N—4型彈道飛彈與後來美國在1961年研製成功的「北極星」型潛射彈道飛彈系統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前蘇聯海軍的Z—V型彈道飛彈潛艇畢竟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可以攜帶彈道飛彈的潛艇,而且Z—V型潛艇為其後前蘇聯海軍發展更為先進的潛射彈道飛彈系統提供了具有重要價值的試驗和研製平台。
前蘇聯海軍除了努力發展潛艇彈道飛彈系統之外,還在巡航飛彈潛艇的研製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批在前蘇聯海軍潛艇上裝備使用的巡航飛彈是SS—N—3「沙道克」型飛彈,這是一種攻擊陸地目標用的巡航飛彈。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美國海軍也在研製裝備在潛艇上的、可以攻擊陸地目標的「天獅星」型巡航飛彈。
從技術發展的淵源來說,無論是前蘇聯還是美國,他們在戰後研製的巡航飛彈都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製的V—1型飛彈為母型而發展起來的。美國海軍的「天獅星」型巡航飛彈,其性能與前蘇聯海軍的「沙道克」型巡航飛彈基本相當。不過,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研製的「北極星」型彈道飛彈系統已逐漸成熟,因此,美國海軍最終取消了繼續研製「天獅星」型巡航飛彈的計畫。
當美國海軍取消了「天獅星」型巡航飛彈的研製計畫時,與美國海軍做法相反的是,前蘇聯海軍卻在繼續加緊研製裝備在潛艇上的巡航飛彈。作為前蘇聯海軍第一批裝備潛艇的SS—N—3「沙道克」型巡航飛彈,其最大射程可達745千米,並且可攜帶一枚核彈頭。不過,SS—N—3「沙道克」型巡航飛彈也是只能在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時才能發射。經過改換裝的W級潛艇在發射SS—N—3「沙道克」型巡航飛彈時,首先必須上浮使位於指揮臺圍殼後面的飛彈發射筒露出水面,然後使飛彈發射筒仰起15度角之後再發射飛彈。最初的攻擊陸地目標用的「沙道克」型巡航飛彈採用慣性導航系統進行制導,採用這種制導方式的「沙道克」型巡航飛彈,其命中精度不高。但是,由於「沙道克」型巡航飛彈攜帶的核彈頭是用於攻擊敵人重要城市和工業目標的,因此,儘管命中目標精度不是很高,仍能以其巨大爆炸威力的核彈頭來彌補其精度不高的缺陷,所以,這種具有巨大爆炸威力的巡航飛彈仍然成為當時前蘇聯海軍的戰略攻擊武器之一。
1961~1962年,前蘇聯開始對W級潛艇進行了改裝,使W級潛艇可以裝備4個「沙道克」型巡航飛彈的發射筒。為了減少該級潛艇改裝之後的水下阻力,飛彈發射筒布置在指揮臺的後面,並用一個流線型的指揮臺圍殼把指揮臺與飛彈發射筒完全包覆起來,從而使得經過了這種改裝的W級潛艇的外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國家把經過改裝可以裝備4枚「沙道克」型巡航飛彈的W級潛艇稱為「W一長箱」型潛艇。
最初,前蘇聯海軍曾經計畫把72艘W級潛艇改裝成「W一長箱」型巡航飛彈潛艇,但是後來卻僅有7艘被改裝成了「W一長箱」型巡航飛彈潛艇。之所以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主要是在對W級潛艇進行改裝期間,前蘇聯海軍相繼建成了更為新型的專用的巡航飛彈潛艇—J級常規動力巡航飛彈潛艇和E—I級巡航飛彈核潛艇。經過專門設計的J級常規動力巡航飛彈潛艇和E—I級巡航飛彈核潛艇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前蘇聯海軍認為對W級潛艇進行改裝的必要性到了這時已經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