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有著複雜的文字使用體系,在同一篇日語文章中,漢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注音符號、羅馬字可能同時出現。日本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它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其自身的文字創立則是較晚的事情。中國是東亞文化的發祥地,其文化向四周推廣傳播,日本、韓國、古代琉球等國家都是中國文化自西向東的傳播目的地。漢字從漢代就傳入日本,《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漢光武帝賜予日本列島叫做倭奴國印綬的事情:“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日本北九洲地區出土一枚刻有陰刻篆體字“漢委奴國王”(委通倭)的金印印證了這一記載。金印形制和文字篆刻風格都與同時代同規格漢印一致。在很長時間裡,日本用漢字作為唯一的文字體系,應用於社會生活與文化傳播領域,這一點同後來朝鮮的情況相似。
至中國的隋唐時期,日本向中國派遣眾多使者,全面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這一時期,僧人空海設計了一種新的注音符號為漢字注音,這些注音符號文字均來自漢字草書字體的偏旁部首。他為了把這種新文字與在其心目中神聖的漢字區別開,特別地將漢字稱為“真名”,把1新設計的注音符號稱為“假名”。另外一位叫吉備真備的人,設計了以楷書筆劃為單位元字元的注音符號文字。空海設計的假名被稱為“平假名”,吉備的假名被稱為“片假名”2。可見平假名、片假名開始都是為漢字做注音的,就像英語的大小寫字母只是兩種寫法的區別。根據近年的考古文獻,這兩種假名都來自唐代的樂譜音符,在本書工尺譜一節有所介紹。相當於以樂譜注音符號當作文字記錄其本民族語言。明治維新後,大量新文化、科技概念引入日本,開始還可以采用漢字通過意譯的方式在傳統文化中造出漢字新詞彙來,但隨著詞彙數量越來越多,以及存在許多文化間不易準確互譯的詞彙,就採用片假名注音形成不必有漢字對應的新詞,這樣就使得外來語的吸收與轉化變得極為方便、快捷。中國在清末民初的變革時期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開始從日本引入大量已經設計好的漢字新詞彙,如“幹部”“科學”“圖案”等。同時也採取音譯的方式選用漢字組成新詞,如“沙發”“坦克”等。較有特點的是一些中國的音譯詞會在表音的同時兼一些意義上的表達,如“浪漫”“博客”等。
漢字在日本大部分保留了原來的樣子,但是,就像中國的漢字在進化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新造字和筆劃增減調整而形成新字一樣,漢字在日本的長期使用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字和筆劃變化的情況。也有一部分簡化字,如“學”“習”“國”等的寫法與中國發佈的簡化字相同;某些簡化的方式會有所區別,如“芸”“気”“関”“竜”等。少量新創立的漢字,被稱為“和制文字”或“國字”,這些新漢字基本依據漢字傳統的造字方法並結合本國實際的社會生活而創立,如“畑”指與水田相對的旱田。
今天,漢字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用漢字設計的牌匾、旗幟,商業開發中漢字品牌標誌、廣告也比比皆是。在日本,書道藝術非常普及,有許多關於漢字的儀式與活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京都的“大文字祭”與“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全稱為“日本年度世態漢字”,每年向全國徵集一個適合該年日本世態的代表性漢字,用以表現該年度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影響,如2011年日本發生大海嘯,其年度漢字是“絆”。雖然一定程度上評選出來的漢字有情緒發洩的可能,但年度漢字真實再現了民意和輿情,準確表達了民眾的訴求和期望。每年年末,日本漢字能力鑒定協會都要在清水寺宣佈並由住持親筆題寫勝出的那個漢字。這個活動已連續舉辦了20多年,從1995年至2020年分別是:震、食、倒、毒、末、金、戰、歸、虎、災、愛、命、偽、變、新、暑、絆、金、輪、稅、安、金、北、災、令、密。中國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的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主辦的2014年至2016年的年度漢字分別是“法”“廉”“規”。日本京都的“漢字博物館”是一個從影像、體驗以及交互設計等多方位、多角度瞭解漢字的專門機構,其中還包括圖書館等設施,很受民眾歡迎,在體驗交互的最後環節,還設立了一個新造漢字的有趣環節,館方還會對其進行集中選擇與發佈。
在日本的寺廟與神社中收集“禦朱印”的傳統由來已久。所謂“朱印”就是用朱紅色印泥蓋的印章,是寺廟授予參觀者的紀念憑證,一般是付費的。由寺廟的專職人員用毛筆手書該寺廟名稱、供奉的本尊名稱以及參拜的日期等,有時也會書寫梵文或禪語,在黑色的毛筆字上壓蓋幾枚不同比例與內容的朱紅色印章。設計別致、各不相同的朱印與漢字書法的組合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覺符號。為了便於收集眾多寺廟的朱印,有專門的“朱印手帳”銷售,這種傳統類似中國寺廟道觀的僧人道士為善男信女手書“福”字或加善符咒印章的祈福方式。近年來,隨著許多明星熱衷於收集“禦朱印”,形成了一股收集熱。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審美,還會不斷創新設計收集朱印的手帳本與朱印圖形。由此,漢字以一種古老的傳統、神聖的精神力與優美的視覺感受重新獲得年輕一代的關注與興趣。
由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以及漢字使用的廣泛深入,日本的漢字藝術與設計非常發達,無論是字體創意設計的應用還是應用字形檔的設計都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設計師非常注重漢字設計,如田中一光專注於漢字字形研究與開發,編著《人間的文字》一書,創造出經典的“一光明朝體”,創作的海報《文字的想像力》將拆解的漢字筆劃,用不拘一格、芭蕾舞似的形式展示“一光明朝体”。浅叶克己“蔷薇刑”的字体设计、胜井三雄设计的海报《文字与生命》、原研哉“茑屋书店”字体设计等都是著名的字体设计案例。杉浦康平致力于东亚国际文化的解读,曾有《文字的灵力》等大量关于汉字的研究著作。创办于1987年的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一直以表现文字与语言之间的深刻关联的字体设计为宗旨,挑战排版的定义与形式、字形和字体的平面设计,推动以汉字为创意的品牌字、广告、出版物、印刷和螢幕的應用與創新,其涵蓋當代字體設計所涉及的各個領域。日本著名的字體設計賽事還包括創立於1984年的“森澤字體設計大賽”等等。
20世紀以來,受當代藝術影響的日本書道也有許多探索性、創新性發展,以井上有一為代表的書道藝術,已經顯現出當代藝術的特質。20世紀50年代井上有一受到社會的關注,在世界藝術舞臺閃亮登場。杉浦康平在《造型的誕生》中評論他書寫的漢字:“書法家井上有一在自己的畫室裡寫出大字書。黑黑的墨蹟以鮮明的造型躍然于大張白紙上。這個過程被用慢鏡頭拍攝下來······特別是最後的場面,井上是用自己的手和腰甚至全身在重複書寫的動作。這個動作實在是充滿魅力。即,井上是用全身在寫字。寫出的文字,即漢字雖然是一點一劃的積聚,但決非七零八落,一盤散沙。這個影像淋漓盡致地告訴我們:文字是循其軌跡,通過人體的躍動表現出來的生命體······”書道與當代藝術的結合也勢必影響到設計領域,與漢字故鄉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沒有太重的關於傳說的壓力,其創新與突破也有許多值得我國漢字設計者參考的方面。
Reference:
- 吉備真備是日本奈良時代的學者、政治家(公卿),曾兩次出任遺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明治時期被追贈為勳二等,著有《私教類聚》50卷。 ↩︎
- 日本佛教僧侶,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曾於西元804年到達中國,遍訪名寺,曾到洛陽白馬寺參訪學習,又在長安青龍寺拜中國密宗大德惠果大師為師,盡得漢傳佛教密宗真傳。 ↩︎
From:陳楠著,中國漢字設計史,湖北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07,第304-2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