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膳食結構
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可以根據各類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數量和比例來衡量膳食結構的組成是否合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的膳食結構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膳食結構主要取決於所處地域、經濟條件、文化習俗和個人習慣等因素,所以膳食結構因時空而異、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科學的膳食結構是獲得良好營養及保持健康的關鍵所在。
(二)不同類型膳食結構的特點
膳食結構類型的劃分有許多方法,但最重要的依據仍是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構成中的比例。根據膳食中動物性、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重,以及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作為劃分膳食結構的標準,可將世界不同地區的膳食結構分為以下四種類型①。
1.動植物食物平衡的膳食結構
該類型以日本為代表。膳食中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較適當。其膳食特點是:穀類的消費量為年人均約94kg;動物性食物消費量為年人均約63kg,其中海產品所占比例達到50%,動物蛋白占總蛋白的42.8%;能量和脂肪的攝入量低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歐美髮達國家,每天能量攝入保持在2000kcal左右。宏量營養素供能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7.7%,脂肪26.3%,蛋白質16.0%。
我們熟知的日本和食的特點是:小缽料理多,各種菜量不大,海產品居多,多保留食物原味,食物種類多。即使是超市便當也都標註「30種食材,健康飲食」等字樣,體現「多樣的新鮮的食材以及對食材本身味道的尊重」和「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生活」的理念。該類型的膳食能量既能滿足人體需要,又不至於過剩。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合理。來自植物性食物的膳食纖維和來自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如鐵、鈣等比較充足,同時動物脂肪攝入量又不高,有利於避免營養缺乏病和營養過剩性疾病的發生,促進人體健康。此類膳食結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膳食結構的參考。
2.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一些國家等屬此類型。膳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其膳食特點是:穀物食物消費量大,年人均約為200kg;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小;動物性蛋白質一般占蛋白質總量的10%~20%,低者不足10%;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近90%。
該類型的膳食能量基本可滿足人體需要,但蛋白質、脂肪攝入量較低,來自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A攝入不足。營養缺乏病是這些國家人群的主要營養問題。人們的體質較弱,健康狀況不良,導致勞動生產率較低。但同時,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膳食纖維充足,動物性脂肪較低,有利於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預防。
3.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
這是多數歐美髮達國家如美國和西歐、北歐諸國的典型膳食結構。其膳食構成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屬於營養過剩型膳食結構。該膳食結構以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為主要特點,人均日攝入蛋白質100g以上,脂肪130~150g,能量高達3300~3500kcal。食物攝入特點是:糧穀類食物消費量小,人均每年60~75kg;動物性食物及食糖的消費量大,人均每年消費肉類100kg左右,乳和乳製品100~150kg,蛋類約15kg,食糖約35kg。
我們熟知的西式快餐的特點是:方便快捷,西式快餐的食物製作速度快,多用冷凍半成品進行加工,烹飪方式以油炸、煎、烤為主;食物種類有限,肉類和甜飲料居多;具有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質)和三低(低礦物質、低維生素和低膳食纖維)的特點。與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相比,營養過剩是具有此類膳食結構國家人群所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為西方人群的三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臟病死亡率明顯高于開發中國家。
4.地中海膳食結構
該膳食結構以地中海命名是因為該膳食結構的特點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居民所特有的,義大利、希臘可作為該種膳食結構的代表。該膳食結構的主要特點是:膳食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水果、蔬菜、穀類、豆類等;食物的加工程度低,新鮮度較高,該地區居民以食用當季、當地產的食物為主;橄欖油是主要的食用油;脂肪提供能量占膳食總能量的25%~35%,飽和脂肪所占比例較低,在7%~8%;該地區居民每天食用適量的乳酪和酸乳,每週食用適量的魚、禽,以新鮮水果作為典型的每日餐後食品,每週只食用幾次甜食,每月食用幾次豬、牛、羊肉及其製品。此膳食結構的突出特點是飽和脂肪攝入量低,膳食富含複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攝入量較高。地中海膳食結構有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部分癌症、老年痴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