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現狀及變化趨勢

(一)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特點

中國地域遼闊,受經濟發展和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區膳食模式差異很大。根據以往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分析,中國以浙江、上海、江蘇等為代表的江南地區膳食,可以作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該區域膳食以米類為主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充足;動物性食物以豬肉和魚蝦類為主,魚蝦類攝入量相對較高,豬肉攝人量相對較低;烹飪清淡,少油少鹽,比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

此外,根據氣候特徵、自然環境、資源分布的差異,中國西北地區、北方地區、青藏地區也表現出不同的膳食結構特點:

(1)西北地區(以新疆居民膳食結構為例):城鄉畜類消費差距過大、肉品種類消費單一;膳食結構中蔬菜類和蛋類的攝入量均低于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值;乳類、鹽類和油脂類的攝入量均高于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值。新疆地區居民的膳食結構總體上呈現高蛋白、高脂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的膳食模式傾向,且攝入的蛋白質以動物蛋白為主,植物蛋白較少,動植物蛋白攝入不平衡。

(2)北方地區(以北京居民膳食結構為例):食物消費種類廣泛,每日攝入的食物種類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乳製品、豆製品、水產品及畜禽肉、堅果等;谷薯類食物攝入充足,主食以麵粉為主;畜肉類攝入均以豬肉為主,其次是牛肉、羊肉;鹽攝入量較高;日常攝取的蛋白質中畜禽類、蛋類等動物蛋白占比較高,奶類與豆類等植物蛋白攝取較少。

(3)青藏地區(以西藏居民膳食結構為例):糌粑和麵粉是西藏居民日常膳食的主要構成;肉類和奶類消費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準;蛋類、豆製品、水果、蔬菜等攝入明顯不足;動物蛋白的來源單一,以牛肉為主,羊肉為輔;植物蛋白的攝入量遠低于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值。

(二)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變化趨勢

當前中國城鄉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中國居民膳食結構雖向富裕型膳食結構的方向轉變,但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由此導致的居民營養與健康問題仍需高度關注。根據1992—2012年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變化趨勢,可見居民膳食結構主要有以下變化①:

(1)中國城鄉居民的穀類食物攝入量符合膳食推薦值,但薯類攝入量急劇下降,雜糧攝入量也未達到推薦值下限。

(2)中國居民植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呈現下降趨勢,但動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攝入量卻不斷上升。城鄉居民對於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均達不到推薦值,且農村居民的新鮮蔬菜攝入量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低,可能會引起膳食纖維和部分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症以及肥胖、2型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上升。

(3)中國城鄉居民奶類攝入量總體呈增加的趨勢,農村居民奶類攝入量儘管有所增加,但持續處於較低水準,而且與城市居民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由於奶類蛋白質利用率高,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豐富,攝入不足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慢性病的發生有一定關聯,需引起重視。

(4)中國居民對畜禽肉和魚蝦類食物的攝入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不論城鄉,畜禽肉類攝入量均高于推薦值,而魚蝦類攝入量遠低于推薦值。動物性食物主要以畜肉為主,魚蝦類的比例較低,這對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腫瘤的預防不利。

(5)中國城鄉居民烹調油攝入量明顯上升,並超出25~30g的推薦日攝入量範圍,中國城鄉居民烹調鹽攝入量有持續下降的趨勢,但攝入量仍處於較高水準。油和鹽的過量攝入,可能會導致相關疾病發生風險增加。

綜上,中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普遍存在,膳食結構趨向「高能量密度」,偏離了平衡膳食的要求,造成脂肪攝入過高以及健康食物攝入減少,可能增加各類營養缺乏症和慢性病的患病風險。因此,針對目前的問題及時採取干預措施,優化膳食結構,提昇居民健康素養和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對於控制膳食相關的營養缺乏症和慢性病有著重要意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