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是基於動能穿甲機理,發射高初速、高密度穿甲彈,擊毁坦克裝甲目標的火炮,具有彈道低仲、直射距離遠(超過2000米)、彈丸飛行時間短(飛行2000米小於2秒),不易被屏蔽干擾、使用壽命長和造價低廉等特點,是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除發射穿甲彈外,也可發射炮射飛彈、破甲彈等輔助反坦克彈藥,還可發射多用途彈和榴彈進行輔助火力支援。為提高炮口動能,採用大口徑(105~125毫米)、長身管(44~60倍口徑)、高膛壓(5500~6 000兆帕)火炮:彈丸採用鎢或鈾合金和大長細比(20~30)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炮口動能超過10兆焦,2000米距離對均質鋼裝甲的水準穿透深度達700毫米。為了提高射速和射擊精度,一般採用半自動炮閂和測瞄合一的瞄準裝置。現代自行反坦克炮有的裝有自動裝填機構和火控系統。按炮膛結構分為線膛與滑膛;按運載方式分為牽引式(帶或不帶輔助推進裝置)和自行式。輪式或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西方稱做反坦克裝甲車或坦克殲擊車)採用直接瞄準的火控系統。反坦克炮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都裝備了口徑為50~100毫米的反坦克炮,以對付中型、重型坦克。戰後,由於反坦克飛彈的出現,反坦克炮在一些國家曾一度停止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反坦克炮配用多種彈藥,特別是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有效地對付複合裝甲和反應式裝甲的坦克,一些國家又相繼研製新型反坦克炮。反坦克炮的發展方向是:增大口徑(135~140毫米)和炮口動能,以提高穿甲威力:採用穩像式火控系統,以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命中概率;採用熱成像技術,以提高夜間作戰能力。
義大利B1「遜陶羅」105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於1991年正式列裝,裝有一門105毫米高膛壓底後坐力火炮,可以發射包括尾翼穩定式脫殼穿甲彈在內的各種北約制式坦克炮彈藥;車體和炮塔均為裝甲鋼焊接結構,具有「三防」能力;身管長為口徑的52倍,最大炮口初速1480米/秒,配有先進的火控系統,能在行進間捕捉目標並完成短停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