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軍用飛機和軍用直升機大百科

近30年世界上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表明,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運用,給戰爭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由偵察機、電子戰飛機、預警指揮機、軍用無人機等組成的作戰支援飛機以及軍用直升機等,以爭奪資訊權為主要目標,已成為奪取高技術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下面介紹這幾種高技術戰爭的「尖兵」。

(1)空中的「包打聽」—偵察機 偵察機是專門用於從空中搜集資訊的飛機。偵察機上所裝的主要設備有:航空照相機、圖像雷達、攝像儀以及紅外、微波等電子學偵察設備。有的還裝有情報處理設備和傳遞裝置。

1909年,人類第一次乘飛機拍攝了地面照片,開創了航空偵察的新紀元。航空偵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攝影技術進一步得到提高和發展,航空攝影偵察在大戰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科學、工程和技術領域的創造發明的湧現以及冷戰雙方互相監視對方行動的需要,偵察機發展到了新階段:航空戰略偵察。當時,由於美蘇兩大國頻繁地進行核武器試驗,美國研製了戰略偵察機U—2「黑色間諜小姐」,頻繁地從德國、土耳其、巴基斯坦、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空軍基地起飛,對前蘇聯的飛彈、核武器試驗進行秘密偵察,不斷提供了有關試驗的位置、武器類型和破壞能力等重要情報。1960年5月1日上午,一架從巴基斯坦起飛的U—2飛機,深入前蘇聯腹地,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上空被前蘇聯地空飛彈擊落,駕駛員被活捉,在國際上引起一片嘩然。我國年輕的防空部隊也曾創造了4次擊落U—2間諜飛機的輝煌戰績,使得我國的上空再也見不到U—2的身影。

按執行偵察任務的性質,偵察機可以分為戰略偵察機和戰術偵察機。戰略偵察機是為戰略決策而搜集敵方戰略情報的專用飛機。其特點是飛行高度高、航程遠,能從高空深入敵方領空或沿邊界飛行,裝備有複雜的航攝設備和電子偵察設備,可對敵方的軍事目標、工業區、核設施、飛彈基地和試驗場、防空設施等戰略目標實施偵察,獲取情報,為高級軍事部門提供決策資料。典型的戰略偵察機有美國的TR—1、俄羅斯的米格—25R等。近年來,由於軍用偵察衛星的發展,戰略偵察機的功能正在被取代,因此,不見有新的發展。

戰術偵察機是對戰場和戰區目標實施偵察的飛機,多利用戰鬥機改裝偵察設備而成。其主要任務是對敵方縱深300~500千米範圍內的兵力布置、火力配備地形、地貌以及對敵攻擊效果等進行偵察,以協助戰役指揮員瞭解敵情和制定作戰計畫。著名的戰術偵察機有美國的RF—4和俄羅斯的蘇—24MP、雅克—25P等。戰術偵察機的飛行性能與同型戰鬥機相近。

美國空軍和陸軍聯合研製的E—8戰區偵察監視和攻擊指揮機也是一種新型的戰術偵察機。它可沿戰線己方一側飛行,把敵方250千米縱深範圍內的各種敵情實時傳給地面指揮部,並可指揮和引導對敵攻擊機、地地飛彈等武器向敵方重要目標實施攻擊。

美國U—2戰略偵察計畫失敗後,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又研製了U—2R改進型,它既能用於戰術偵察,又能用於戰略偵察。U—2R能攜帶多種探測器和數據鏈,其中的照相偵察設備和ASARS—2合成孔徑雷達都是世界上相當先進的設備。美軍裝備30多架U—2R服役已30多年,在海灣戰爭中U—2R仍有相當出色的表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軍仍保留33架U—2R。為使其能夠服役到2010年,美國空軍又投入了大筆資金,對其發動機、航空電子和偵察傳感器進行改裝,並大量採用數字技術。

①TR—1高空戰術偵察機:TR—1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用戰略偵察機U—2R改裝的高空戰術偵察機。TR—1能不分晝夜地連續觀測對方境內縱深目標,支援地面和空中作戰。1981年TR—1A試飛,到1989年共生產了34架。1990年開始用F101—GE—F29渦扇發動機替換J75噴氣發動機,以改善TR—1的飛行性能和維護性能。

海灣戰爭期間,有6架U—2/TR—1參戰,執行戰略、戰役和戰術偵察任務,充分發揮了作用,無戰鬥損失。

TR—1A翼展31.4米,機長19.2米,機高4.9米,最大起飛重量18.1噸,最大巡航速度692千米/小時,作戰升限27430米,最大航程483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12小時。

U—2/TR—1的基本特點是:

一是採用全金屬懸臂中單翼,翼尖有著陸滑橇,長細比為10:1的圓截面全金屬半硬殼薄蒙皮結構機身;採用雙主輪腳踏車式起落架,每側外翼有一雙扶持起落架,升空後投掉。

二是裝備有:天文羅盤,側視合成孔徑雷達、T—35跟蹤照相機。主要機載設備裝在可拆卸的機頭、駕駛後艙和機翼下設備艙內。

②米格—25偵察機:米格—25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M數3一級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和偵察機。

米格—25R為高空、高速偵察型,1969年開始服役,裝有航空攝像機,後來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和新的機載電子系統等,以進一步提高其偵察能力、偵察轟炸和反雷達能力。

1971年初,前蘇聯曾把4架米格—25偵察機運進埃及。1971年10月至1972年5月,由前蘇聯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5偵察機成雙機編隊,對以色列占領區進行了4次偵察飛行,每次飛行速度都在M數2.5左右,飛行高度24000米。以方出動F—4戰鬥機攔截,還發射了「麻雀」III空空飛彈,但均未攔截成功。

米格—25翼展13.42米,機長21.55米,機高5.7米,機翼前緣40°後掠角。該機機體結構80%是不鏽鋼,8%為鈦合金,僅有11%為鋁合金。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高強度耐高溫的機體結構,使米格—25在20世紀70年代連續創造多項飛行性能世界紀錄,升限為23 000米,超聲速飛行航程為2130千米,亞聲速航程為2400千米,為20世紀70~80年代世界優秀偵察機。

(2)可致敵聾瞎的電子戰飛機 電子戰飛機是專用於對敵方雷達、電子制導系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等實施電子偵察、電子干擾或攻擊的飛機的總稱。電子戰飛機通常裝有「軟」、「硬」殺傷兩種武器裝備。「軟」殺傷電子戰裝備主要由電子戰飛機、電子干擾吊艙等構成,「硬」殺傷是指用反輻射飛彈攻擊輻射源。電子戰飛機包括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等,通常是用轟炸機、戰鬥轟炸機、運輸機、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等改裝而成。改裝方式有內裝式和懸掛吊艙式兩種。

①電子偵察飛機:此機是通過對電磁信號的偵收、識別、定位、分析和記錄,以獲取有關情報的飛機。電子偵察飛機裝有電子偵察設備,並通過該設備截獲敵方的電磁波,以獵取敵方情報。電子偵察設備通常裝有很寬的頻帶。多數電子偵察飛機還裝有光學和紅外等其他設備。電子偵察飛機的基本工作程式是:偵察系統收到信號後,測出信號輻射源的方位和信號的技術參數,傳到顯示幕上,同時加以記錄;必要時通過數據傳輸系統實時地將偵察數據傳送給己方的指揮中心或作戰部隊。電子偵察飛機與地面電子偵察站、電子偵察船相比,具有偵察距離遠、機動能力強的優點。典型的電子偵察飛機有前蘇聯的圖—95「熊」D、美國的RC—135、RF—4C等。

圖—95「熊」D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4發遠程戰略轟炸機圖—95的改型。該機裝兩部波段地面搜索雷達和各種電子探測設備,該機在支援艦一艦、空一艦飛彈的使用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遠離目標的艦上和機上的飛彈發射人員提供目標的方位和種類等情況,以保證飛彈精確制導的瞄準。該機機頭有空中受油管,機上沒有進攻性武器。

RC—135是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4發、中程空中加油機KC—135的改型、改裝。該機裝有:AN—ALA—6測向器、AN/ALD—1分析器、AN/APR—17或—34電子偵察接收機、AN/ASD—1電子情報系統、AN/ALQ雜波干擾機等電子偵測和電子對抗設備,專門用於執行戰區電子情報偵察。

RF—4C是由F—4「鬼怪」戰鬥機改型而來。美國生產RF—4型「鬼怪」式偵察飛機近700多架,分為B、C、E三種型號,分別歸美國海軍、空軍和北大西洋國家及日本使用。「鬼怪」式偵察機數量多,「足跡」遍及全球。美國空軍的RF—4C裝有紅外掃描照相機、全景照相機、測繪項機、側視雷達,20世紀80年代以後裝有TEREC戰術電子偵察系統,能偵察10種雷達的特性並確定牠們的位置,用於執行電子情況偵察。RF—4C執行偵察任務時,一般飛行高度為1500~1800米,最低可達300米。

②電子干擾機:此機專門用於發射干擾信號和欺騙信號,以擾亂敵方雷達和通信設備的飛機。電子干擾機裝有大功率的電子干擾設備,主要用來對敵方防空體系內的對空情報雷達、地空飛彈制導雷達炮瞄雷達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等實施電子干擾,掩護航空兵突防。典型的電子干擾機有美國的EA—6B、EF—111A和前蘇聯的圖—16等。在現代作戰飛機如F—15、F—16、幻影—2000、蘇—27等飛機上都掛有大功率自衛干擾吊艙。電子干擾機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繫統收到信號後,經計算機處理,引導干擾設備施放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大型電子干擾飛機通常飛行速度較低,但干擾功率強,多在敵方防空火力圈外實施「遠距離干擾」;小型電子干擾飛機一般飛行性能好,可以與戰鬥轟炸機或強擊機同時編隊出擊,作「隨隊干擾」。電子干擾機在高技術戰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支柱」地位,它能使敵方的防空飛彈、高射炮以及防空戰鬥機失去「眼睛」,被稱為「軟殺傷」。

近二三十年世界上發生的歷次局部戰爭,電子干擾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多次「外科手術式」空襲過程中,電子干擾都作為航空兵突防的重要手段,一顯身手。1986年4月美國空襲利比亞時,專門派出4架EF—111電子戰飛機施放強烈電子干擾,使200千米以內的利比亞雷達全部失靈。

EA—6B「徘徊者」是美國諾思羅普·格魯門公司在EA—6A基礎上改進研製的艦載電子干擾機,主要通過壓制敵電子活動和獲取戰區內的戰術情報來支持對地攻擊機和地面部隊的活動。該機的研製始於1966年,1968年5月原型機首飛,1971年開始交付,共生產170架,乘員4人,探測、識別、搜索方向、實施干擾等一系列過程可自動實施,也可由機組人員控制實施。改進後的EA—6B飛機,可帶5個外部干擾吊艙,能發射7個頻段的干擾信號,並能同時干擾兩個頻段。EA—6B的進一步改進方案,將配合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具有衛星通信能力,並提高其生存能力。在美國空軍EF—111退役後,EA—6B已是美軍唯一的專用電子戰飛機。

EA—6B飛機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面)1048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550米,作戰航程1769米,最大起飛重量29483千克。

EA—6B主要裝備特點是:

一是改進型號裝2臺J52—P—409渦噴發動機,單臺推力為53.38千牛。

二是主要機載設備是:AN/ALQ—99F電子干擾系統(在5個干擾吊艙內有10個干擾發射機,每個干擾吊艙可覆蓋7個頻段中的一個)、靈敏偵察接收機、AN/AYR—14中央計算機、全天候自動著艦系統等。

三是改進型號翼下可掛4~6枚AGM—88A「哈姆」反輻射飛彈,同時實施「軟、硬」電子殺傷。

由於EA—6B機體年代已久,美國海軍正考慮用F/A—18FC2W(指揮控制戰)等飛機取代。

③反雷達飛機:此機主要用於攻擊地面防空系統的制導雷達和炮瞄雷達,也可用於攻擊對空情報雷達和其他大型地面電子設備,屬於「硬」殺傷武器裝備。美國把反雷達飛機稱為「野鼬鼠」飛機。它裝有告警引導接收繫統、反輻射飛彈和其他精密制導武器。其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繫統收到信號後,識別出輻射源的類型,測出其位置,發射反輻射飛彈或其他武器進行攻擊。

反雷達飛機的典型代表是F—4G「野鼬鼠」,它是美國空軍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F—4E「鬼怪」戰鬥機改裝而成,共改裝116架,專門用於發現、識別和干擾敵方地面防空雷達和地一空飛彈陣地,並用反輻射空一地飛彈攻擊,配合其他戰術飛機完成任務。該機除了裝有一般的電子干擾設備之外,還裝有定向天線、計算機控制的接收裝置、信號活動監視設備和地對空飛彈發射告警裝置。該機仍保持F—4「鬼怪」戰鬥機的基本飛行性能,最大平飛M數2.27,最大爬升率251米/秒,實用升限16580米,作戰半徑1145千米。

由於F—4G「野鼬鼠」具有戰鬥機的優良飛行性能,在其執行的任務中,往往加人到其他作戰飛機行列,執行直接支援任務。例如,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共派出了62架(占其裝備總數的63%),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由於F—4G的威脅,伊軍雷達不得不長時間關閉,致使伊空軍和地空飛彈系統的作戰效能極低。整個戰爭期間,F—4G僅戰損1架。F—16CG已於幾年前取代F—4G,並在科索沃戰爭中登場。

(3)迎著危險上的勇士—軍用無人機 軍用無人駕駛飛機是用遙控設備或自備程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簡稱無人機。無人機多數是專門設計的,也有的是用有人駕駛飛機或飛彈改裝的。與有人駕駛飛機相比,其結構簡單、重量輕、尺寸小、成本和使用費用低、機動性好、隱蔽性好,並能用以完成有人駕駛飛機不一致性的某些任務。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和導航技術及新材料的發展,無人機發展迅速,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無人機的使用需要一整套專用的裝置和設備。無人機與這些設備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稱為無人機系統。該系統包括若干架無人機,機外遙控站,資訊接收、處理和傳輸系統,起飛和回收裝置等。

目前,軍用無人機主要用於偵察、監視、通信、反潛、騷擾、誘惑、作靶機、校正彈著點、軍事測繪、電子對抗和對地攻擊等任務,特別適宜執行危險性大的任務。從發展來看軍用無人機用於執行包括空戰在內的攻擊作戰任務將大有可為。根據控制方式的不同,無人機可以分為無線電遙控、自動程式(或稱非遙控)和綜合控制三類;也可以按照尺寸、重量、結構形式、動力裝置及回收方式等進行分類。無人機發展的重點是用於戰場偵察的實時遙控機、小型電子干擾機和高空、長航時無人監視機。誘餌機、騷擾機、目標照相機、研究機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用無人機執行空中格鬥和戰術轟炸等任務,即所謂「攻擊型無人機」的研究也在進行中。無人機與攻擊武器和反飛彈武器一體化是21世紀無人機應用的重要趨勢。從發展來看,無人機將被用於執行諸如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火力和對敵重要縱深目標實施攻擊等任務。阿富汗戰爭中美國無人機帶「阿爾法」飛彈成功實現了對地「現場發現、現場攻擊」,表明瞭其對地攻擊的能力。美國人預言,航空兵部隊的許多使命將逐漸被無人機取代。無人機技術發展的著眼點是:進一步使其輕便、小型化和易於使用維護;進一步提高機載設備的效能、擴大使用範圍;提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廣泛採用隱身技術和輕質複合材料,進一步提高其隱蔽性。為便于在艦上或其他小場地使用,無人直升機和無人駕駛的偏轉旋翼機的研製也得到重視。

當今世界上著名的無人機有:以色列的「偵察兵」小型無人機、美國的Tier2「捕食者」無人機和Tier2+「全球鷹」無人機等。

①「偵察兵」:這是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小型遙控操縱飛機,主要用於實時偵察和監視任務,包括:飛彈陣地偵察、戰場控制、目標識別、邊境巡邏、海岸和水路控制及損傷評估等。其設計特點是採用單元結構,機翼和尾翼都可拆卸,便于運輸。飛機的電、光和紅外信號都很低。飛機便于使用和維護,地面部隊只需經過簡單訓練就可操作使用。該機可以利用起落架起飛和著陸,也可利用裝在卡車上的起飛彈射器彈射起飛,利用著陸鉤和攔阻網回收。飛機可按預定程式飛行或由地面站控制。

以色列空軍和陸軍都裝備有「偵察兵」無人機,並在使用上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引起國際上的重視。該機裝有1臺16.4千瓦雙缸二衝程活塞式發動機,主要機載設備有:電視攝像機、全景照相機及前視紅外設備。該機機長3.68米,翼展4.96米,機高0.94米;空重96千克,任務重量38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59千克,最大平飛速度176千米/小時,實用升限4575米,航程1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7小時。

②Tier2「全球鷹」:這是美國諾思羅普·格魯門公司研製的高空大型長航時無人駕駛偵察機,主要用於連續高空監視、遠程和長續航時間的偵察任務,是現有無人機中最大的一種。

Tier2+「全球鷹」的基本特點是:

①負載量大,可同時攜帶三種遠距離的傳感器;空重3469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1612千克,任務載荷907千克,最大燃油量6445千克,裝一臺推力32.03千牛的渦扇發動機。

②飛行高度在敵防空火力圈高度之上,大約在20000米,因此,生存力強。該機巡航速度63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20500米,活動半徑5560千米,轉場航程26761千米,定點續航時間(5556千米)24小時,最大續航時間大於42小時,堪稱長程、長航時無人機之最。

③該機傳感器作用距離遠,可作遠距離偵察;覆蓋面積大,每天監視範圍可達137320千米2,一般情況下,4架「全球鷹」便可覆蓋整個危險地區。該機可通過衛星數據鏈進行實時視訊信號傳輸,可實時地提供高分辨率的地面圖像,據說,「全球鷹」能在20000米高空識別地面停放的各種飛機、飛彈和車輛的類型。「全球鷹」擁有功能很強的數據處理機,在飛機上就可將情報數據轉換成圖像,並將圖像直接反饋給地面部隊,可謂功能強。

④該機翼展35.42米,機長13.53米,機高4.63米,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無人駕駛飛機。該機採用標準輪式起飛和著陸方式。

「全球鷹」於1995年5月正式開始研製,1996年試飛,1997年2月首架原型機出廠,1997年底首飛。該機單價約為1000萬美元,也是世界上最貴的無人機。

(4)製造戰場上的低空旋風—軍用直升機 軍用直升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航空武器,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已成為現代陸軍重要的突擊力量和現代空軍武器裝備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軍用直升機按其所擔負的任務,通常可分為武裝直升機、戰鬥保障直升機和輔助用途直升機三大類。武裝直升機也稱作戰直升機或攻擊直升機。武裝直升機是配備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用於空戰或對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實施空中攻擊的直升機的統稱,包括專門設計製造的各種攻擊直升機、戰鬥直升機以及加裝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的其他直升機。按作戰使命不同,武裝直升機可分為:①反坦克武裝直升機,它是以反坦克飛彈為主要機載武器,用以攻擊敵方地面的坦克、步兵戰車等裝甲目標的武裝直升機;②反艦武裝直升機以反艦飛彈、魚雷等為主要機載武器,用以攻擊敵艦船等水面目標的武裝直升機;③反潛武裝直升機以反潛魚雷、深水炸彈等為主要機載武器,用以攻擊敵潛艇等水下目標的武裝直升機;④火力支援武裝直升機是以航炮、火箭、飛彈和航空炸彈等為主要機載武器,以空中火力支援地面部隊戰鬥,或為地面作戰行動實施空中警戒和掩護的武裝直升機;⑤空戰武裝直升機以空空飛彈、火箭和航炮為主要機載武器,用以與敵方直升機進行空中格鬥或攻擊敵方其他航空兵器的武裝直升機。

①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休斯直升機公司研製成功「休斯」—77型直升機後,在「先進攻擊直升機」計畫中競爭獲勝,1980年4月開始批量生產,正式編號為AH—64,1984年1月裝備美軍。1991年海灣戰爭後,進行了一定的改進,現在共

有三種「阿帕奇」武裝直升機:AH—64A、AH—64D和AH—D「長弓阿帕奇」。後者與AH—64D型的區別是安裝有「長弓型」毫米波雷達。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曾參加過美軍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海灣戰爭中,在發動空襲前攻擊了伊拉克雷達站,為後續進攻飛機打開一條「無雷達警戒走廊」。在地面部隊進攻時還掩護坦克前進,並參加了巴士拉城附近的坦克大會戰。美方宣稱在近3000輛被擊毁的伊拉克坦克中,被AH—64擊毁的約佔500輛。根據作戰效能判斷,AH—64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武裝直升機之一,能夠與之相比的只有俄羅斯的米—28。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是一種能晝夜作戰的串列式雙發直升機。其前座是副駕駛兼射擊員,後座是正駕駛員,這與固定翼飛機前座往往是駕駛員正相反。後座比前座高48厘米,因此駕駛員有很好的視野。其外形特點是機身狹長,以減少阻力和「被彈面積」。兩臺發動機安裝在機身中部上方兩側,形成很明顯的發動機艙。水準尾翼、細長的形狀垂直尾翼及剪式尾槳裝在垂尾左側上方。起落架為很短的不可收放的後三點式;主輪採用後跪式支架,使其停在地面時機身離地很低以利於運輸和儲存。機身兩側有一副短翼,它不但能在高速飛行中產生一定升力減輕主旋翼的負荷,而且是主要的武器掛架。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機頭前方有三個可轉動的傳感器,上面是可與飛行員頭盔同步的AAQ—11型飛行員夜視傳感器,可在夜間亮度很低的條件下將景物圖像傳送給機上人員。該傳感器可幫助飛行員進行夜間超低空飛行。下面右側是前視紅外傳感器,左側是白天用的直視光學系統,包括直視光學、直視電視和雷射跟蹤測距裝置。左右兩者合稱為目標截獲及標定瞄準裝置,有效作用距離不大於7千米。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武器主要有安裝在機頭下方腹部1門外露(沒有炮塔)的M230型30毫米口徑航炮。炮架後面的炮彈箱可裝炮彈1200發。「阿帕奇」在短翼下一共有4個外掛架,可懸掛「海爾法」飛彈、「賽阿姆」式反輻射飛彈、70毫米火箭彈。外掛方案可以是16枚「海爾法」飛彈或4個內裝19枚火箭彈的火箭巢,也可以是8枚「海爾法」飛彈和兩個火箭巢或4枚「賽阿姆」式反輻射飛彈。對空作戰使用的武器有「響尾蛇」格鬥飛彈或AIM—92「毒刺」飛彈。「阿帕奇」D型在翼梢增加兩個掛架,共可掛4枚空對空飛彈,內側掛架仍可掛對地武器。另外,在機身上方後座艙蓋左側、腹部炮架前以及主輪軸前各裝有一個很少見的裝置,是一把切割電纜的「刀」。當直升機超低空飛行碰到高壓線時,可將之立即切斷以保證自身安全。

「阿帕奇」直升機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其生存能力。其旋翼槳葉被12.7毫米槍彈擊中後,大多數情況下能繼續完成所擔負的飛行任務;其傳動系統在被炮彈擊中後可堅持工作1小時,關鍵部位可抗12.7毫米槍彈或23毫米高爆炮彈;其機身下部任何一個部位被一發12.7毫米穿甲彈擊中,或機身95%表面任何部位被一發23毫米高爆炮彈擊中後,仍可保證繼續飛行30分鐘;其座艙地板和側壁則可以抵禦23毫米爆破彈和12.7毫米槍彈的直接射擊。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機長17.76米,機高為4.30米,空載質量5092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93千米/小時,最大航程為582千米。

②米—28武裝直升機:米—28武裝直升機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單旋翼帶尾槳的全天候專用武裝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它起的綽號為「浩劫」。該型直升機於1980年開始研製,1992年後大量裝備俄羅斯部隊。此外,還研製了海軍水陸兩用突擊運輸型、夜間攻擊型和空—空作戰型。

米—28武裝直升機的基本設計思想是用來攻擊地面裝甲目標、近距支援攻擊機和直升機,攔截和下射低空飛行的巡航飛彈,攻擊地面活動目標和進行戰場偵察。雖然它沒有米—24武裝直升機那樣的運載能力,但由於其機身橫截面小,所以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該型直升機可直接用安—22和伊爾76運輸機運送到指定作戰地區。

米—28武裝直升機的機身採用傳統的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狹長。在駕駛艙四周配有完備的鈦合金裝甲。在機身的中部裝有懸臂式短翼,主翼盒結構用輕合金材料製造,前後緣採用複合材料。其動力裝置為兩臺伊索托夫設計局設計的TV3—117發動機,功率為2×1640千瓦,裝在機身兩側的發動機短艙中。發動機短艙位於機身兩側短翼翼根上方。進氣口裝有導流板,以避免將沙石、灰塵和外來物吸入發動機。座艙採用縱列式前後駕駛艙布局,前駕駛員為領航員/射手,正駕駛員在後,座椅為升降座椅,駕駛艙裝有無閃爍的平板防彈玻璃,透明度好。機載設備主要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如自動導航系統、晝夜目視系統和火控系統。機頭圓形整流罩內裝有雷達天線。此外,還裝有紅外抑制和紅外誘餌系統。

米—28武裝直升機的機頭下方炮塔內,裝有1門改進的2A42型30毫米航炮,備彈300發,對空射速900發/分鐘,對地射速300發/分鐘。每側短翼掛架上總共可弔掛16枚AT—6無險制導的管式發射反坦克飛彈和兩個可帶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航炮和制導飛彈的發射由前駕駛艙控制,火箭發射有兩個駕駛艙分別控制。

米—28武裝直升機的機長為16.85米,機高為4.81米,最大起飛質量為112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為300千米/小時,作戰半徑為240千米。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