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雙方關係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觀點、立場,甚至對對方提出的難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絕。
同樣一個觀點,如果是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歡的人說,心理上接受起來就比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覺得陌生或者討厭的人說,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制。
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在1961年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先測定了十七個不相識的大學新生對有關社會問題的態度、價值觀以及個性特徵,然後將相似的人混合安排在幾個寢室里。
在為期十六周的交往中,紐卡姆定期測定他們對上述有關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並讓他們評定室內人員,對誰有好感,對誰厭惡。
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時空距離決定受試者的吸引力,但到了後期,態度、價值觀越相似的學生相互間的吸引越大,要求住到同一間寢室。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在交往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傾向—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對象,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更加樂于接近。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也常常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的共同之處或近似之處,而感到更加容易接近。而這種接近,通常又會使兩者之間萌生親切感,使得兩者可以更近一步親密,相互之間也可以更加體諒。
所以,要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與他人「打成一片」,首先就需要在心理上讓他人感覺到你和他都是「自己人」。
著名的將領馮玉祥將軍就很善於運用自己人效應,他愛兵如子,十分體貼士兵,他在軍隊里提倡人人平等的觀念,又十分關心士兵們的生活,曾經親自為傷兵嘗湯藥、擦身搓背,甚至和士兵一樣吃粗茶淡飯。
士兵們都感到馮將軍沒有架子,十分可親,與他們處於平等的地位,都喜歡聽他的話,有什麼想不通的事也都願意找他說,所有的士兵也都對他忠心耿耿,打起仗來也十分賣力。
三國時代的劉備也是一位很擅長應用自己人效應的君主。他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待他們如親生兄弟一般,又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對諸葛亮禮遇有加,更是有了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正是他善於與臣子「打成一片」,才能有一大批的賢能人士為其效力,逐步從一個打草鞋的百姓成為君臨天下的王者。
自己人效應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
例如,在銷售物品時,銷售人員就經常利用自己人效應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美國的一家玻璃器皿公司在推銷產品時沒有採取普通零售商店的模式,而是採用家庭聚會的方式。聚會的主人召集一些朋友,滿面春風地和大家聊天,為大家端茶送水,然後不失時機地要求大家購買產品。儘管大家都知道每賣掉一件東西,主人都可以分得一定的利潤,但在聚會的環境下,因為與主人的友誼而滋生了友誼和信任感,並「愛屋及烏」地產生對產品的好感。於是,該公司每天的銷售額在當年超過了二十五萬美元。這種銷售奇蹟的締造也正是自己人效應運用得當的功勞。
自己人效應也經常被用在說服溝通中。
有一個上高中的女孩早戀,父母對此大罵不止。但父母越是反對,越是堅定了她真愛無懼的信心。可是,班主任與女孩的一次談話,卻改變了她的心,讓她決定暫時封存心中的愛戀,把精力放在學習上。當班主任把她叫到辦公室的時候,她已經做好了受批評的準備,頭也懶得抬起來。然而,班主任並沒有批評她,而是說起了自己曾經的經歷:「記得我年輕時,班上有一個帥氣的男孩吸引了我。不知怎麼搞的,我老是會想到他,在上課時也會禁不住看他一眼······」
聽完了班主任的故事,女孩抬起了頭,眼中甚至還有點淚花,因為她感覺到班主任是理解她的。接著,班主任說這是青春期性萌動的正常反應,然後談了自己對早戀的看法。倔強的女孩很快就被班主任說服了。
為什么女孩連父母的話都不聽,卻折服於班主任呢?原因就在於班主任並沒有把自己放在與女孩相對的立場,而是以她曾有過同樣的經歷為說辭。對女孩來說,她的做法在某些方面得到了認同,甚至於聽到了班主任的秘密,女孩覺得和班主任之間的距離消失了,能夠交換秘密的人,就像閨密一樣,是自己人,自然就更容易地接受了班主任的觀點。
自己人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很多。一個團體要實現目標就要,團結一致,彼此像自己人一樣。比如:西方社會是政黨輪替的選舉,為了獲得更多的選民,打出各種親近選民的牌,目的就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自己人。
一百多年前,林肯曾說過,「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捕獲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要使他相信,你是他最忠誠的朋友,他是你的「自己人」,這樣你就能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
那麼,我們該如何贏得他人的心,讓他視你為自己人呢?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平等觀。要想取得對方的信任,先得和對方縮短距離,與之處於平等地位。人際交往的過程,是角色互動。要與他人搞好人際關係,如果動輒就擺出一副居高臨下之勢,當然很難叫人喜歡你。在平等觀問題上,我們還應注重交往中的用語問題。比如在某種人際交往場合講話,如果我們說「希望諸位獻計獻策」,這就是以領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來說話,而不是平等的態度,是心理上對其他人的不尊重。但改成「我們一起商量」,這就是承認大家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了。
第二,要對別人感興趣。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有一種「想使別人對我感興趣」的心理趨向。一個有理智的人,應當用「自己人效應」去調節,使之走向平衡、和諧的狀態。這就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那你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
第三,給人以「可信度」。所謂「可信度」,是指他人相信你言行的程度。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得對、說得中肯、說得好,才能增強資訊傳遞的效力。但在這三者之間,起根本作用的還在於你是否說得中肯。第四,要有獨特的魅力。其他條件都相等時,一個人越有才華,越有能力,人們就越喜愛他。這是因為人們在潛意識裡有一種促使自己正確的理念,如果與他打交道的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就會感到有利於他的一面,願意把對方當成「自己人」,這就是自己人效應中的「能力吸引」因素。
第五,優化個性品質。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內在品質是產生持久吸引力的關鍵,而有些個人的性格特徵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吸引,不利於「自己人效應」的產生與發展。人們一般都喜歡真誠、熱情、友好的朋友,討厭自私、奸詐、冷酷的人。人們在決定哪種人可以成為自己人的時,主要考慮的個性品質因素有這樣幾條:(1)具有較好的合作性,能謙讓、懂得體諒;(2)能夠就思想方面的問題討論而不固執:(3)思想比較成熟,可以給自己幫助;(4)熱情坦率,願與別人談心;(5)性格活潑,愛好活動;(6)有大局觀,不自私;(7)有責任感,能善始善終;(8)能正確認識自己;(9)思維活躍,有思想,有創新精神。因此,要想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人」,就需要淬鍊自己的這些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