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趙傑骨科 頸椎手術中,3D打印技術能夠提高手術效率,減少術中和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生活中,人們似乎總是對唾手可得的事物感到習以為常,而忽視牠們的珍貴。比如空氣、水。在對待自己的身體時,人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長時間看電腦、躺在床上看手機、坐著睡覺等。這些習慣讓您的脊柱時刻承受壓力,而當您發現脊柱出現問題時,往往為時已晚。
據統計,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全球十大頑症」中,脊柱疾病位居第2。目前,我國門診體檢人群中,頸椎病檢出率高達64.52%,且女性高于男性。
「脊柱疾病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治療方法很有限。病情輕的時候,容易被忽視;一旦加重,手術可能是唯一的治療手段。」
「如履薄冰」的手術
在複雜的醫學實踐中,脊柱外科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是很多其他學科無法想象的。「人體脊柱區域有諸多重要的脊髓、神經和血管,脊柱手術中儘管醫生會慎之又慎,仍有發生意外的風險可能」,成為脊柱外科醫生需要一種孤勇,因為每臺手術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脊柱外科是骨科的塔尖,要求脊柱外科醫生不斷地創新。
曾有一位患有巨大神經鞘瘤的32歲患者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九院)。雖然是良性腫瘤,但這位患者的瘤體很大,又長在頸部,壓迫了神經,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前,那麼大的腫瘤摘除後,殘留的空缺部分沒有合適材料填充,手術很難完成,所以一般只能建議患者做姑息治療。」但有了3D打印技術之後,腫瘤切除部分可以用3D打印的支撐義體實現重建。
最終,這位患者接受了手術,九院骨科團隊為其摘除了頸部巨大腫瘤,並植入了3D打印的人工椎體,這也是上海首例將3D打印技術應用於脊柱外科手術的患者。在最近一次的隨訪中,這位曾經行動受限的患者已經踏上了遠洋輪,追隨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海員。
另有一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背部已經重度彎曲,連簡單的抬頭都成了一種奢望,只能過著「面朝大地背朝天」的生活。「目前的醫療發展水準,這種疾病尚不能完全治癒,醫生能做的,只是幫助他們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風濕免疫性疾病,與遺傳等因素有關,雖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患者往往一輩子受其折磨。
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腰背疼痛,大約9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然後逐漸累及脊柱,最終上行發展至頸椎。很多患者一開始會選擇骨科、推拿科等科室就診,很容易誤診或漏診,往往等到關節已經明顯融合,才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這位患者,無疑已經發生了最壞的情況,唯有手術矯形才能幫助他。手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矯正脊柱畸形,改善脊柱外觀;二是恢復患者平視、行走、消化等功能。這個手術對醫生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治療前醫生探討了許多手術方案,最終決定了以楔形截骨的方式矯正畸形的脊柱。
楔形截骨術,就是通過截除關節突等後方結構,以椎體後緣為鉸鏈軸閉合後柱、張開前柱,從而實現對後凸畸形的矯正。手術對醫生的操作要求很高,必須做到穩、精、準,否則極易導致脊髓損傷乃至下肢癱瘓。手術完畢後的最初10分鐘,是醫生心理壓力最大的時刻,如果此時監測神經功能的波幅不斷下降,說明患者出現了神經功能受損,而這名患者最終恢復良好,對手術效果也很滿意。
脊柱疾病年輕化
近年來,骨科門診就診人群日趨年輕化。現在門診患者中,有1/3的患者是因為脊柱不適來就診的,這一比例在預約患者中更高。他們大部分都是我們俗稱的「低頭族」「手機族」。這些就診人群絕大多數是肌肉型疾病,並沒有累及脊柱骨性結構,亦不需特殊治療。很多患者希望醫生幫助止痛,然而實際上,改變生活方式、參加游泳等脊柱康復訓練,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治療」。
脊柱疾病是一個長期、慢性、積累性的病理過程,如果青少年期的不良習慣未得到糾正,往往到中老年才逐漸出現癥狀,但那個時候,每做一次手術,患者的自身功能就會損失一些,同時,年齡也會影響手術效果。因此,最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希望年輕人能夠從現在開始,樹立保護脊柱的意識,善待脊柱,善待自己。
脊柱相關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很大的。但由於醫療發展水準所限,很多疾病難以治癒,我們只能做到一定限度的緩解癥狀,並盡量實現功能重建和外觀改善。我們除了在技術上不斷努力尋求突破,同時也要善於和患者溝通,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與疾病鬥爭。
醫生總是耐心細緻地把病情和醫生會診後的治療方案,用簡潔通俗的話語傳達給患者及其家屬,讓他們明白手術後的得失。例如,前文中接受治療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醫生在術前通過認真溝通,使患者瞭解到其手術後將不再駝背,可以直行,但同時很大限度上喪失了彎腰的能力,讓患者對適應手術後的生活狀態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許多脊柱相關疾病,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很多患者都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而自愈。因此,遇到這樣的患者,醫生常常勸其先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開刀。因為手術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改善癥狀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創傷和損害,能夠通過機體自愈機制緩解的病痛就盡量不要外科干預,避免過度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