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症篩查量表

失語症影響 15%~42%的卒中倖存者,並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聽覺理解、閱讀和/或寫作。腦卒中後語言干預對患者預後是有益的,因此準確的失語症診斷對於確保患者得到他們需要的康復至關重要。

失語症診斷的準確性對卒中護理有重要意義,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失語症在診斷標準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導致發病率和患病率統計資料的變化。全球卒中負擔沉重;2013年,卒中患病人數為 2 570 萬,有 1 030萬人首次卒中。由於國際上新卒中的發病人數為1 030 萬,受失語症影響人口估計每年在 150 萬~400 萬。因此,卒中後失語症評估的準確、方法學上合理的診斷驗證對於確保適當的資金和醫療資源的提供至關重要,是全球卒中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腦卒中後語言功能目前是透過一系列急性臨床護理中的指標和判定進行評估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病變部位和失語症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其中病變部位和大小被認為是預測康復的重要因素。雖然這些成像方法有助於透過描述病變特徵來理解語言功能的喪失,但它們並沒有主訴語言功能損害的性質和個體特徵,而這取決於床邊檢測和語言功能的臨床評估。

目前腦卒中後護理中廣泛使用語言測試。卒中量表,如歐洲卒中量表(ESS)、加拿大神經系統量表(CNS)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衡量急性卒中的嚴重程度,包括評估急性語言功能的子測試專案。這些措施被用來為超急性卒中治療決策提供資訊,雖然它們通常被用來識別患有失語症的卒中患者,但還沒有為此目的進行專門的驗證,也無助於診斷性區分失語症和非失語症卒中人群。

澳大利亞 Rohde 等(2017)在腦卒中患者失語症的語言系統評價中統計分析失語症量表,有56項測試符合研究合格標準,即報告了測試在區分失語症和非失語症卒中人群方面的診斷能力(敏感性、特異性、似然比或診斷優勢比),常用的量表有:西方失語症評估(WAB)、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症檢查(BDAE)、失語症綜合測試(CAT)、明尼蘇達失語症鑑別診斷試驗(MTDDA)、波士頓重度失語症評估(BASA)、亞琛失語症測試(AAT)、綜合理解和表達詞彙測試第三版(CREVT—3)、表達性單詞圖片詞彙測試第四版(EOWPVT)、認知語言能力測量(MCLA)、金字塔和棕櫚樹測驗(PPT)、語言概念化和流利性測試(TVCF)、交際效能指數(CETI)、日常生活交流活動(CADL—2)、成人溝通技能的功能評估(ASHA—FACS)、言語推理和執行策略的功能評估(成人FAVRES)、失語症語言處理的心理語言學評估(PALPA)等,參見本書語言評估章節。

文獻中,失語症量表除了用於腦卒中後失語患者,也用於非卒中狀態,包括:頭部損傷/閉合性頭部損傷/外傷或外傷性腦損傷、腦腫瘤或「腫瘤」狀態、多發性硬化(MS)、阿爾茨海默病、學習障礙、缺氧性腦損傷、精神分裂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帕金森病,Korsakoff綜合徵及其他病因患者。然而,驗證一個失語症量表的效度,必須是卒中後的失語症患者,而不是其他病因的語言障礙患者。WAB—R中的失語症商(AQ)旨在幫助區分失語症和非失語症的測試表現,但從患者獲得的測試分數,包括多種不同的非卒中病因,故WAB—R的作者報告說,「AQ不能單獨用於標記腦損傷患者是否失語症」。

中文版的失語症檢查法,有許多版本,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胡超群等編制的「臨床漢語言語測評方法」、北京醫院王新德等編制的「漢語失語檢查法(草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高素榮編制的「漢語失語檢查法(ABC)」、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李勝利等編制的「漢語失語症標準檢查法」、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卓銘等編制的基於計算機輔助的漢語失語檢查法。涵蓋語言表達、理解、複述、命名、閱讀和書寫6項功能,可對失語進行系統評價,根據表現可以確定失語型別,有助於臨床醫師進行定位和定性診斷。由於版權的關係,本書沒有附全套漢語失語檢查法的具體專案。

以上成套測驗通常耗時45~60 min,在歐美國家,是語言病理學家負責卒中所致失語症的診斷。用於輔助臨床決策的測試通常評估一系列語言技能、識別交際能力,幫助制定治療計劃,但在國內,由於專職評定員的缺乏,通常是臨床醫生根據經驗與簡單評估進行失語症診斷,並實施適當的隨訪程式。所以,推廣標準化的簡便的失語症檢查法尤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簡短的篩查測試,是為「非專家」健康專業人員的一般用途而設計的,以確定有風險的患者識別並確保及時轉診。這種語言評估通常評估範圍很窄的語言能力,經常省略讀/寫任務,因此不適合單獨用於診斷分類目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