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夏文化的疑問叢生所不同的是,殷商文化因為殷墟的發掘而得到確證。1949年以前考古學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是1928年到1937年河南安陽殷墟的15次發掘及與之相關的研究。殷墟的發掘和研究,不僅證實了商代歷史的客觀存在,而且將當時文明的燦爛輝煌展示在世人眼前。1950年,中國科學院即恢復了已中斷13年的殷墟發掘。這處遺址的發掘,一直持續到今天。
1950年至1951年,在河南輝縣琉璃閣與鄭州二里崗的發掘中,確認了早於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存。1955年,發現了鄭州商代前期的城址,經多年探查,大致可以確定其城垣周長近7公里,城內外築有宮殿建築基址和各種作坊遺蹟,以及墓葬、窖穴,等等。近年又發現了範圍更大的城郭。1983年則發現了始建年代與鄭州商代城郭相距不遠的偃師商代城郭。
原始城市的產生,是古代文明進步的一個重大標誌,也是斷定該文明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因此,學術界普遍重視城市的產生問題。但什麼是城市,原始聚落與城市如何區別,仍是探討中的問題。多數學者趨向于認為,城市的主要標誌是能夠反映出階級的社會結構。城市不一定有城牆,例如中國商代後期的殷墟,經過多年的發掘,只在宮殿基址外圍發現防禦性的水溝,並未找到城牆(最近發現的洹北商城,時代似早於盤庚遷殷)。另外人口的規模可以作為城市的參考標誌。
殷墟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城市,包括有宮殿基址、陵墓、居住遺址和手工業遺址,其性質是不容爭議的。商代前期的城市,可舉出河南偃師尸鄉溝商城、鄭州商城和湖北黃陂的盤龍城等。偃師商城是1983年發現的,位於偃師西部的大槐樹村南,南臨洛水。目前已探出東、北、西三面城牆,南北距約1700米,東西最寬處1215米,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城內發現了大型建築基址、道路等。這座城建於商代早期,其地望與古書所載湯都西亳吻合。鄭州商城發現於1952年,遺址總面積達2.5平方千米。城東、南牆各長1700米,西牆1870米,北牆1690米。城內發現有大型建築基址,城外也有許多手工業遺址、墓葬等遺蹟。有些學者認為這座城是商王仲丁的都城瞰。盤龍城發現於1954年,位於長江北岸不遠,城較小,南北約290米,東西約270米,城內也有建築基址,城外有居住遺址、手工業遺址、墓葬等。這些材料,說明商代前期已有規模可觀的城市,而且有的可以確定為王都,有的可能是諸侯國的都邑。
前面曾經提到的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距尸鄉溝商城不遠,很可能屬於夏文化的遺存,甚至有人主張這是夏都斟尋。二裡頭和陶寺一樣,都沒有發現城牆,但有大型宮殿基址以及居住遺址、手工業遺址、墓葬等。
更早的城址也已有不少發現。
最早發現的是山東章丘城崖的古城。自1928年以來,當地曾進行多次發掘,城址已經被發掘出土,但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對城市的時代歸屬卻難下定論。1989年到1990年,在該地重做的勘查試掘證明這是一處龍山文化、岳石文化(與二裡頭文化大致相當)、周代三城重疊的遺址。位於最下方的龍山文化城址,平面接近方形,南北最長530米,東西約43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勘查還證明,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城址屬於三城中的岳石文化古城。
近年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有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和山東壽光邊線王等處。登封王城崗城址包括相連的東西兩小城,合計面積約2萬平方米,城內有建築基址。淮陽平糧臺城址為正方形,面積約3.4萬平方米,城內有建築基址,城門有門衛房建築,併發現排水管道等遺蹟。壽光邊線王城址略呈梯形,面積約4.4萬平方米,有內外兩城,城牆下有奠基犧牲。需要注意的是,平糧臺古城南、北兩城門與城內建築基址在一條直線上,已具有後世城市中軸線布局的雛形。
上述這些龍山文化城址,和古書記載的上古都邑具有相合處,如傳說太吳都陳,即今淮陽;禹都陽城,即今登封。安陽後岡在殷墟範圍內,更不待言。周代,淮陽為陳國國都,壽光為紀國國都,章丘為譚國國都。這種情形,恐怕不會是巧合。
同時,北方地區還發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相當二裡頭文化和商代二里崗期)的城址。這種城址的牆多以石塊壘築,在內蒙古赤峰一帶就發現了如此類型的石城43座,面積一般為1萬—2萬平方米。城內有用石塊壘砌的房屋基址,最多的達600處以上。這些石城分布為三群,每群中有一座大城,最大的面積有10萬平方米。夏家店下層文化也有夯土城址,如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城址,面積6萬平方米。附屬有相當大的墓地,包括隨葬多組陶器的大墓。此外,在內蒙古包頭阿善、涼城老虎山也發現年代有可能更早的石城。
赤峰石城群的結構暗示,其中的大城可能是身份高貴者居住的「宮城」。由此類推,龍山文化面積較小的城址也可能是「宮城」,而一般人民則在城外環居。
中國文明的起源一直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更受到學術界的熱切關注。對於怎樣由夏商上溯,追尋文明的始源及其初期發展這一問題,歷史學者、考古學者都進行了長時期的討論。大家認識到,關於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不能離開考古學的成果,而如何從考古學論述文明的起源,又屬於具有理論性質的問題。英國考古學者丹尼爾在1968年出版的《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學》中,引用專攻近東文明的學者克拉克洪的論點,提出文明社會必須具有下列三項中的兩項,即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使用文字、具有複雜的禮儀中心。中國學者對此多有補充修正,如夏鼐先生列舉出城市、文字、冶煉金屬作為文明的標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關於城市,上面提到的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址,邊長僅約百米。隨後發現的一系列包括龍山文化在內的文化遺存中,其中的城址,規模大多更大,年代也多更早,包括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已達數十座之多。在山東陽谷、茌平、東阿一帶,還發現有由大型中心城(面積約40萬平方米)與若干小城構成的城組。始建年代早於西元前5000年的,有河南鄭州西山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址,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城址,山東滕州西康留大汶口文化城址與陽谷王家莊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城址。
在使用文字方面,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證明商代已有相當發展的文字系統,字的個數超過四千,同時從文字結構看,漢字書寫的所謂「六書」業已具備。這明確表示,在甲骨文以前,文字已經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過程。
在20世紀50年代陝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大批陶器刻劃符號,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報告中曾提出這些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很多學者對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各種符號作了研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號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符號尤其受到重視,這就意味著,在西元前4000—前3000年,出現了類文字,不少學者認為這就是原始文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人員在河南舞陽賈湖的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龜甲上,發現了若干刻劃符號,有的很像殷墟甲骨文「目」字、「戶」字,其年代範圍為西元前6600年至前6200年,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與文字有關的符號。
關於冶煉金屬,二裡頭文化中已經包含了不同種類的青銅器,包括禮器、兵器、工具等。其製造工藝相當複雜,甚至在許多器具中還嵌有綠松石等貴重珠寶。近年,在西自青海、東至山東範圍內的許多地區,都發現了年代早於或相當於二裡頭文化的早期銅器或者製作銅器的遺址。
已知年代最早的,是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出土的殘銅片,質地是黃銅,基址年代約西元前4700年。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一座馬家窟文化房屋基址出土了一柄青銅刀,基址年代約西元前3000年。中國文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獨立興起的古代文明之一,將考古發現與經典文獻的記載加以參照,併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我們研究早期中國文明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無論如何,諸多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起源要遠比一些人設想的更早,中國文明在時間的長度上明顯地延伸了。
————來源於【中華文化簡明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