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灌腸療法

概念

灌腸療法,古稱「導瀉」;《醫宗金鑒》稱之為「引導法」;有的醫籍又稱為「導腸法」。它是將液體藥物(如中草藥煎劑或中成藥液體製劑)從肛門灌注或滴注於大腸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臨床上分非保留灌腸法、保留灌腸法和直腸滴注法三大類。(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77.html)

    中藥灌腸療法

歷史沿革

利用中藥灌腸治療疾病已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即載有「蜜汁導法」「豬膽汁導法」,開創了中醫肛腸給藥的先河。該書233條雲:「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鞭(注:通‘硬’,指津虧有熱而大便硬結者)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並詳細介紹了用豬膽汁灌腸的方法:「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即食用醋),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約吃一頓飯的時間) 」,以治療陽明熱結津虧之內科病,而不是單純地潤腸通便;並把「攻下法」與「導法」區別開來,還證明了灌腸療法取效神速的優越之處。

    在《華佗神醫秘傳》一書中,也記載了三國時期名醫華佗用灌腸療法治療便秘諸方。如:「豬膽一具,取汁入醋少許,取竹筒三四寸者,以半納穀道中,將汁灌之,一食頃,當便。又以花椒、豆豉水煎灌腸。又以樗根汁、麻油、泔澱三味合灌之,亦下。又以桃白皮、苦參、艾、大棗煎灌,亦下。」同時,還強調施用灌腸術時應注意藥液溫度,指出:「施術時,藥須微溫,勿過熱,勿過冷。」說明灌腸液溫度適宜,才有益於增強療效。

    自漢以後,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灌腸療法一度少被採用。

    唐代以後,一些醫家雖曾有沿用和發揮,如《證治準繩》《世醫得效方》和《醫宗金鑒》均有灌腸療法的記載,但主要治療目的卻只局限於潤腸通便。

    近代,中醫灌腸療法進展迅速,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備受關注。20世紀40年代,中藥灌腸不僅用於大便不通,還逐漸拓展到腸寄生蟲病、潰瘍病、肛門局部病症的治療。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更廣泛用於內、外、婦、兒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77.html)

藥物組成

    1.清熱解毒類  金銀花、梔子、板藍根、蒲公英、夏枯草、知母、牡丹皮、連翹、蘆根。

    2.通腑瀉熱類  大黃、番瀉葉、梔子、麥冬、決明子。

    【功效】通腑瀉熱,清熱解毒。

操作方法

    1.醫者戴手套,取石蠟油紗布,潤滑肛管前端,盤於彎盤內,左手拿1塊紗布分開患者臀部,暴露肛門,右手將肛管輕輕插入肛門內7~10cm後固定肛管。

    2.鬆開調節夾,使溶液緩慢流入,並觀察患者反應。如溶液流人受阻,可移動或擠壓肛管,檢查有無糞塊阻塞;如患者有便意,囑其做深呼吸,同時降低灌腸袋的高度,減慢流速;如患者有心慌、氣短等不適症狀,立即平臥,避免意外發生。(bookmark.tw)

    3.待溶液將灌完時,夾緊調節夾,用左手上的紗布邊擦邊拔除肛管,將一次性灌腸帶取下,放進污染垃圾桶中。

適應證

    1.藥物性皮炎稀釋和清除腸道內有害物質,減輕中毒。

    2.溫熱明顯者如急性蕁麻疹、藥物性皮炎等,予腸道給藥,減輕過敏症狀。

    3.高熱患者灌入大黃等中藥以通腑瀉熱。

    4.便秘可刺激患者腸蠕動,軟化糞便,解除便秘,排除腸內積氣,減輕腹脹。

注意事項

    1.患者保暖,防止受涼。

    2.保護患者自尊,耐心解釋,操作環境要遮擋。(bookmark.tw)

    3.對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腸;肝性腦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腸;傷寒患者灌腸量不能超過500ml,液面距肛門不得超過30cm。

    4.對患者進行降溫灌腸,灌腸後保留30min後再排便,排便後30min測體溫。

    5.掌握好灌腸溶液的量、溫度、濃度、流速和壓力。

    6.灌腸過程中如患者出現心慌、氣短、大汗淋漓、腹痛等不適時應立即停止灌腸,並通知醫生。

    7.插管前應充分潤滑肛管前端,插管動作宜輕柔,用手分開臀部後緩慢插入。

    8.灌腸完畢擦乾肛門部,協助患者舒適臥位。

    9.肛門失禁患者灌腸時便盆墊於臀下,灌腸液緩慢流人,必要時可抬高臀部。

操作要點

1.灌腸前準備。臨床上一般灌腸中藥與口服中藥為同一個處方,頭煎口服,二煎濃煎,儘量將藥液濃縮到50~100ml。灌腸用藥液的溫度應保持在39~40℃。

2.排空腸道,以便藥物吸收。

3.灌腸時間的選擇以睡前灌腸為宜。

禁忌證

1.心臟病、高血壓、嚴重貧血者、精神障礙者禁用。

2.嚴重痔瘡者禁用。

3.早期妊娠者禁用。(bookmark.tw)

現代研究

近代醫藥各界充分認識到中藥保留灌腸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並在臨床上不斷得到驗證。其作用機制主要是:①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口服藥物經過胃腸道吸收,部分藥物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壞,可使藥物的吸收率降低,通過保留灌腸,藥物經腸黏膜直接吸收進人循環系統,因此,具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優點。具有直腸透析的作用:保留灌腸用於急慢性腎衰竭、膽膜外科疾病,起到直腸透析作用,並可能起到一定的排毒功效。②減少了藥物對肝的影響。藥物保留灌腸通過腸黏膜的直接吸收,50%-70%的藥物不經肝進人大循環系統,這就大大地減少了肝的首過效應及藥物對肝的影響。總之,中藥保留灌腸方法簡單易行,作用迅速,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77.html)

(郭菲、劉紅霞、劉朝霞)

劉紅霞主編,皮膚病中醫外治技法,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04,第86-88頁,https://bookmark.tw/post/77.html.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