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行人看來,豬鬃不過是從豬身上拔下來做刷子的毛,很難將它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特別是將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相聯繫。
豬鬃主要指豬脊背部長而硬的鬃毛。豬鬃具有根條均勻、軟硬適中、油性大、韌性好、彈性強、耐濕、耐熱、耐酸、耐磨擦等特點,並有天然叉梢,吸附性能良好。用它製成的刷子,油漆時揮刷自如,而且能耐高溫,用途極其廣泛。
而到了戰爭時期,在軍事工業中,從油漆兵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到清刷機槍、大炮的槍管、炮筒,更是一樣也離不開豬鬃。
中國的豬鬃全世界最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把豬鬃連同鴨毛(因為輕暖可作飛行員的服裝或士兵用的睡袋)列入了戰略物資A類,價值與軍火一樣。鴨毛分量很輕,一噸鴨毛可以做很多軍服或睡袋,而且世界各國都有,所以並不緊缺。豬鬃就不同了,全世界唯有中國豬鬃產量大、質量高,所有參戰各國要想給他們的武器刷上油漆,不至於讓那些武器裸露著鐵體鋼身上前線,那就一定要用中國的豬鬃。
從世界豬鬃的主要分佈地帶看,以區域而言,中國理應為龍頭老大。當時中國豬鬃的分佈地區,也確實廣大。因為養豬是中國農村的重要副業,全國大部分人民肉食亦以豬肉為主,加上自然氣候條件因素(北溫帶以及寒帶南部產量最高,品質亦最佳,溫帶次之,熱帶量少而質低),養豬區域幾乎遍及全國。
中國豬鬃種類分為黑鬃、白鬃、黃鬃及花鬃四種。黑鬃產區最廣,但品質不佳。白鬃產區次之,質高價昂,其中四川榮昌、隆昌所產的白鬃品質最高。黃鬃與花鬃分佈最少,僅四川、雲南及貴州有產。黃鬃系取自野豬,鬃長而硬,彈力強,品質佳,最適宜制刷,故價格高於家豬鬃。花豬是白豬與黑豬混雜交配所生的變種,其鬃彈力很強。
世界其他地區呢?美洲以美國及巴西產量較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波蘭與芬蘭的黑鬃,以及蘇聯西北利亞的白鬃(蘇聯並有黃鬃),均活躍於世界豬鬃市場。大戰以後,蘇聯優良的奧加卡斯(Okatas)、珍尼渥斯(Genevas)及道渥斯(Dowors)等豬鬃均已絕跡,且因宰殺小豬,停止豢養大豬,以致豬鬃長度均比中國的短,故其輸出數量大為減少。波蘭與芬蘭豬鬃產量亦見減少。代之而起者,歐洲為德國,亞洲為印度。但印度豬鬃受氣候影響,鬃毛柔軟,莖根細薄,鋼性大遜,洗漱程度亦欠完善,不適于製成油漆毛刷,難與中國豬鬃爭衡。非洲的南非,豬鬃亦有出口,但其整理工作比較粗劣,根本不是中國的競爭對手。
全世界「鬃荒」嚴重,價格猛漲
據檔案史料記載,中國豬鬃年產量戰前平均為65100公擔,由於受戰爭影響,抗戰時期降為38640公擔。以省區而言,四川居全國首位,戰前平均產量為9000公擔,約占全國總產量14%;次為湖南,戰前產量為6000公擔,約占全國總產量10%;再次為江蘇、江西、廣東等省。
中國豬鬃產量已如上述,出口量戰前戰時也有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內銷約占了30%,外銷約占了70%。根據海關出口記載,我國豬鬃逐年輸出量,大致徘徊在4000公噸左右。
抗戰最初五年中,雖我國東部海岸全遭日本封鎖,然我尚能利用西南方面的國際路線,發展對外貿易,我國之豬鬃輸出量並沒有急劇減少,勉能維持舊狀。1937年輸出了4045公噸,1938~1940年年均輸出3500公噸,1941年尚輸出了2740公噸。
圖片FOSS-SET品牌的中國豬鬃刷廣告
直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國的對外通路幾乎完全斷絕,國統區僅賴雲南與印度之間的空中航線及穿越中國西北新疆到蘇聯的漫長而艱險的陸路與外界相連,豬鬃輸出數量乃直線下降,一蹶不振。
1942年僅輸出64公噸,1943年亦僅輸出272公噸,打破數十年來輸出量最少的紀錄。然事實上減少的程度,或不至於如此嚴重。因抗戰後期走私盛行,偷運豬鬃出境勢所難免,以致海關記錄大減。1944年時,因實行了「駝峰」行動,由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飛虎隊)負責航空運輸,豬鬃出口漸有起色,幾乎達到了2000公噸。
全世界豬鬃供給量年約6000公噸左右,戰前我國即占75%以上。戰時因交通受阻,中國的豬鬃運不出去。其後果就是參戰各國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更加需要豬鬃,來源卻少了,便造成全世界「鬃荒」嚴重,價格猛漲。中國的豬鬃成了緊俏的軍用物資。
圖片老報紙上關於中國豬鬃暢銷美國紐約的報導
世界的軍火商盯著中國的豬鬃
美國歷來為中國豬鬃的最大市場,中國每年豬鬃的輸出量,美國恒占3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作為同盟國的「民主兵工廠」,對中國的豬鬃需求更大。1936年開始,就成扶搖直上之勢,該年輸往美國的豬鬃量占中國豬鬃輸出總量的40%以上,1939年又增加到50%以上,至1940年更增高至60%以上。當時全美國有四五百家制刷廠,甚至美國每個州的監獄都有自己的制刷廠,這些制刷用的原料幾乎都來自中國。
二戰中,美國政府不僅把豬鬃列入了戰略物資A類,甚至把豬鬃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
蘇聯、英國等同盟國也將豬鬃列為急需的戰略物資。1939年,美國政府訓令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慶出口的豬鬃全部運美,中國政府表示同意。但當時,蘇、美、英三國都急需豬鬃,美國人的獅子大開口令英、蘇兩國眼紅。為了分配豬鬃,三國還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分配機構,由三國代表團共同參加,負責交涉如何從中國取得豬鬃,並協商如何分配,「利益均沾」,事情才算了結。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以令美國人瞠目結舌的方式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中國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路、滇越路等都相繼斷絕,盟國所需的中國戰略物資的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美國市場「鬃荒」嚴重。
美國政府隨即頒佈了「M51號豬鬃限制法令」,規定2英寸以上豬鬃,全部供應海、陸、空軍軍需,民間(主要是油漆業)只能使用混合毛刷(其中豬鬃用料,限55%),實行管制;製造混合毛刷也須經政府批准,發給證明。
從此,美國制刷廠的產量就大大縮減,許多刷廠甚至用舊刷和被油漆膠著的幹刷加工後的豬鬃作原料。美國急需豬鬃。這時,美國不惜用飛行員的生命來換取中國的豬鬃了。中國航空公司新開闢了中印航線,可以使用美國飛機把駐華美軍的軍需品和軍火從印度的加爾各答空運到昆明和宜賓。
這是一條充滿危險的航線,美國飛機要飛越海拔15000多英尺的喜馬拉雅山駝峰,這個高度要比當時飛機通常飛行高度高出一倍,而且往往會碰到狂暴的氣流,很容易發生飛行事故。為了保證飛行員的安全,開始是把軍火或軍需品運到中國,卸下後空飛回印度。後來因為急需豬鬃,由美國政府指定美國對外經濟事務局中國分局利用空飛機回航時裝運出口。
最後中美雙方達成協議,由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飛虎隊)負責運輸。由此可想,中國的豬鬃對戰爭是多麼的重要。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了用武之地。
日本作為交戰國的另一方,對豬鬃也是極力搜羅。它在中國淪陷區建立了天津、徐州、上海、漢口、廣州五大走私據點。一方面,在上海、香港的金融市場套取中國法幣外匯基金,另一方面,大肆向中國大後方走私傾銷日貨,以日貨換取戰地輸出品,如茶、絲、豬鬃、植物油及牛羊皮等,同美國換取軍火及軍用物資。
軸心國德國戰前就購取和儲存中國的重要戰略物資了。1936年3月,德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一億金馬克的信用借款合同,規定在一億金馬克限度內,國民政府可以向德國購買軍火、兵工廠及重工業設備,由國民政府以鎢、銻、桐油、生絲、豬鬃等農礦產品作為抵付,借款年息五厘,國民政府先將農礦產品啟運交付,然後德國才供給軍火及器材。德國通過有軍方背景的德商「工業產品商貿公司」(也稱合步樓公司)來辦理此事。該合同開了中國同外國貸款易貨的先河。
抗戰時期,德、美、蘇、英以上述方式獲取了中國大量的戰略物資。
小小豬鬃對抗戰貢獻大
對中國來說,首先實戰中需要豬鬃,大家有目共睹。重要的是抗戰時期,豬鬃出口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1937~1945年9年間,中國出口豬鬃外匯收入達3000萬美元。美國在1940年貸給中國的鎢砂借款不過2500萬美元。1941年,國民政府發行30年還本用以修築戰時中國最重要的陸上通道滇緬公路的金公債,也不過是1000萬美元。可見,靠豬鬃出口所得的外匯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數字。
圖片:民國時期豬鬃特稅印照
抗戰時期中國的豬鬃還有特殊的用途,它是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貨物的重要物資。抗戰期間,中國急需大量的軍火,外匯又緊缺,只好用自己的傳統出口物資鎢、銻、錫、絲、茶、桐油、羊毛、豬鬃等作價償還,史稱「易貨償債」。
自德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一億金馬克的信用借款合同後,1938~1944年7年中,蘇聯、美國、英國先後與中國簽定了12種貸款協定,三國借款總數達11億美元。借款最多的是美國,占了56%,蘇聯居第二位,占23%,英國占了21%。如此巨額借款,均靠出口債權國指定的物品償還,豬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加強了對戰略物資的管理。1937年10月,即全面抗戰爆發後三個月,國民政府就設立了貿易調整委員會,以應付戰爭的緊急需要。考慮到對外貿易同外匯、對外借款協定的履行以及總的經濟動員密切相關,1938年2月,該委員會的工作移交給了財政部下屬的對外貿易委員會。整個抗戰時期的豬鬃收購運銷,均由貿易委員會的富華貿易公司(後為復興公司)辦理。1939年9月,行政院核准公佈了《全國豬鬃統銷辦法》,1940年2月又加以修正,對豬鬃實行統銷。不久,又實行統購統銷。自1938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對豬鬃等外銷物資實行了幾乎八個整年的統購統銷政策。在此期間,計收購到豬鬃8萬多公擔,價值法幣70.95億元。豬鬃在對蘇、對美、對英的易貨、購料、償債方面,以及完成其他外銷任務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
蔣介石指令以豬鬃換美國人的汽車
抗戰初期,中國沿海門戶被日軍關閉,海運沒有了。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粵漢鐵路等隨即中斷,滇緬公路作為大後方進出口物資的唯一通道,顯得更為重要了。1939年春,鑒於陸路運輸任務加大,需要更多的車輛,蔣介石親自指令專管滇緬公路的西南運輸處,負責收購6000至8000箱豬鬃,和美國人換汽車。
西南運輸處處長宋子良(宋子文弟弟)起先找當時經營外貿的中央信託局主管孔家大少爺孔令侃。大少爺說幹就幹,立即行動,派人四處收購豬鬃,但在市面上只收購到少量的豬鬃,根本無法完成蔣介石限定的數量。孔令侃心裡明白,要收購到這麼大量的豬鬃不能不找豬鬃大王古耕虞。找來古耕虞要求強制供應,古耕虞卻不買他的賬。後還是通過貿易委員會理順了關係,蔣介石指令才得以完成。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美國政府派出一名特使來到重慶,就「易貨償債」的具體事宜進行談判。值得一提的是,特使離美前,通過美國駐華使館向中國外交部提出,要求在重慶會見大名鼎鼎的擁有紅色虎牌商標的古青記老闆古耕虞。出面與特使談判的是代表官方的復興商業公司。該公司與古素有芥蒂,他們不希望古耕虞參與談判,但既然是特使特邀,也只得作罷。
圖片:豬鬃製品
談判伊始,那位特使首先申明:他此行的任務之一是向中國要3~6英寸的長鬃10000箱,並表示事關戰爭勝負,要中國政府無論如何保證供應。儘管談判中已經談妥了價格、運輸等事宜,美國特使仍擔心中國政府說話不算數,又另約了古耕虞等幾個有名望的大商人,在美豐銀行總經理康心如的公館裡舉行了一次小範圍的會談,等古耕虞等人點了頭,美國特使才放心地離去。這位特使回國後,寫了一本書,題為《小小的豬鬃》。為此,他獲得了一枚美國政府頒發的勳章。
當時堅持抗戰的重要人物周恩來在重慶時也很關注這些用來「易貨償債」的戰略物資,最初關心的是桐油,曾數次接見桐油大王李義齋,後轉而關心豬鬃,有意與豬鬃大王古耕虞來往,並多次誇獎他「為抗戰立了功。
圖片:豬鬃大王古耕虞
為適應抗戰需要,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豬鬃仍然大規模地生產和出口;而豬鬃的出口貿易,對維持國民政府的債權、換取抗戰建國的急需物資及外匯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客觀上,中國的豬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當時的豬鬃大王古耕虞後來曾感慨地說:「全世界反擊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期間,從當時中國經濟力量來說,我們能在經濟上向世界人民作出貢獻的,就是這麼一些東西了。」這恰恰說明了中國的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誇口,豬鬃有功於中國的抗戰,中國的豬鬃更有功於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
《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