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乞丐到富人家去討飯。富人的僕人對他的態度非常惡劣,對他大聲呵斥:「滾開!別來打攪我們!」

那個乞丐就苦苦哀求道:「求求你,讓我進去吧,我在爐火上烤乾衣服就離開。」

僕人心想這好像也沒什麼影響,於是就讓他進去了。

接著,乞丐又以可憐的神情乞求廚娘借給自己一個小鍋,讓他「煮點石頭湯喝」。

「什麼······石頭湯?」廚娘聽完之後感到非常好奇,「我倒真想看看你是如何做成石頭湯的。」所以,她就答應了。隨後,乞丐就到路上撿了一塊石頭,洗乾淨以後就將石頭放進鍋裡煮。

「我總要放一些鹽吧。」乞丐說得理所當然,廚娘也覺得有道理,就給他一點鹽,順便又給他一些豌豆、薄荷以及香菜等碎菜葉。最後,廚娘還將剩下的碎肉末也放進了乞丐的湯內。

很快,湯煮好了,聰明的乞丐將石頭撈了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味道鮮美的肉湯。

設想一下,如果這個乞丐起初就對那僕人說:「行行好吧,給我一鍋肉湯吧!」結果會怎樣呢?很明顯,他根本進不了富人的家門,更別說能喝一鍋肉湯了。

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一種體會:當你請求他人幫助時,如果剛開始便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是極易遭到拒絕的;但倘若你先提出比較低的要求,等他人同意之後再適機增加要求的分量,就會更容易達到目標。而當一個人先接受了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會繼續接受一個更重大、更不合理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了,又稱為得寸進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就曾做過登門檻效應的現場實驗,他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

弗里德曼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率僅為百分之十七;在第二個居民區,他先請求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籤字,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接受率竟然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五。簽字這個要求是很容易做到的。幾乎所有人都照做了。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1975年為慈善機構募捐時,只不過多說了一句「哪怕是一分錢也好」,便多募捐到了一倍的錢物。

查爾迪尼是這樣分析的:對人們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要求時,人們難以拒絕,要不然就會害怕他人覺得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這個簡單的要求之後,你再提出一個比較高的要求,人們一般更易接受。這是因為,只要人們接受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者給別人一種前後不一致的印象,或許就會接受更大的要求。這樣的現象,就如同登門檻的時候要一級一級地拾階而上一樣。

登門檻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比如小張和小王同時想要請假,小王到領導辦公室開門見山地就說要請假,結果被領導以公司最近業務繁忙為由黑著臉拒絕了。而小張到了領導辦公室以後,先問領導:「今天心情好嗎?」領導說:「怎麼了?」小張答:「如果心情好,我就說一件事,如果心情不好,就改天再說。」領導突然來了興致。假自然輕而易舉就請好了。再比如小林想與一個女孩約會,女孩很猶豫,聰明的小林轉而開口道:「你不願和我去約會,那麼飯你總是要吃的吧,那就一起吃飯吧。」然而只要兩人一起坐下來,那接下來是看電影還是泡吧就都順理成章了。

不論是際交往還是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正確而適當地應用登門檻效應,常常會讓我們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還能成為通向成功的捷徑。

高才生林然在英國獲得兩個碩士學位之後又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然而在美國,博士一般都要到研究所或高校去工作,可是她想進金融機構。於是,她藏起了自己的學歷,拿碩士證去找工作,順利就業。不久以後的工作中,領導很快發現她的潛質,她順利地被調到一個高一點的職位,這時,大家才知道她是博士畢業。接著她用堅挺的博士學位,在那家公司謀得了更高的職位。

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金融機構在使用登門檻效應。什麼金卡、銀卡、透支消費、積分卡等等,都是先用小恩小惠將你吸引過來,然後再澈底將你套牢。當然,有時雙方也會共贏,可是對不知道這個遊戲規則的人來說,未免有些殘酷。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擦亮眼睛,明確心智,別被人「得寸進尺」,最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