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浴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疾病,選配不同的中草藥煎湯,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以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養生、美容為目的的常用療法。(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89.html)
(一)中藥藥浴法的起源與發展
藥浴的使用在我國由來已久,據載自周朝開始流行香湯浴,即用佩蘭煎湯潔身。宋明期間,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如春季取枸杞子煎湯沐浴,“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夏天用五枝湯洗浴,可疏風氣,驅障毒,滋血脈。及至現代,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bookmark.tw)
(二)中藥藥浴療法的作用機理
藥浴的整體作用主要通過皮膚、孔竊、臉穴等直接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
而發揮其藥理效應,起到調整各系統組織器官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藥浴的局部作用,是指中藥對病灶局部發揮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可使局部組織內的藥物濃度顯著高於其他部位,故局部療效明顯,而且收效迅捷。如黃連、板藍根等對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蛇床子、苦參等對皮膚真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常用於癬類、婦科黴菌性陰道炎等疾病的治療。
(三)中藥藥浴療法的適應證
1.皮膚類疾病 在中藥藥浴的治療過程中,由於藥理作用和藥氣的溫熱刺激,使全身皮膚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及淋巴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使體內的邪毒隨汗排出體外。中藥熏洗對治療銀屑病、皮炎、痤瘡、皮膚瘙癢等皮膚病效果顯著。
2.骨傷類疾病 中藥藥浴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肩周炎的療效很好,尤其是對緩解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急性腰扭傷的疼痛療效顯著;能夠治療骨折後期疼痛、腫脹、痙攣、關節僵硬,並能加快軟組織損傷的康復。
3.風濕類疾病 中藥藥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療效確切,對減輕關節腫脹,消除滑膜的纖維化,修復關節的強直畸形,有明顯作用;對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僵硬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內科疾病 中藥藥浴對感冒、胃痛、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慢性腸炎、尿毒癥、便秘等療效顯著;還對中風、糖尿病及周圍血管病變引起肢體的感覺障礙,以及截癱引起的肌張力增高,都有很好的療效。(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89.html)
(四)中藥藥浴療法的常用配方
1.關節疼痛方 絲瓜絡、千年健、海風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g,煎熬兩次,倒入浴盆中,加熱水至能夠浸沒患處為度。水溫一般保持在37-42攝氏度,每天洗浴1次,每次浸沐擦浴30分鐘,適用於腰背部及大關節的風濕宿傷疼痛。將藥水倒入藥桶,加適量熱水到桶的3/4處,待水溫至37-42攝氏度即可泡浴,備用熱水,保持藥液溫度。藥浴時間半小時為宜,泡浴之後可適當飲用溫開水。(bookmark.tw)
2.瘡瘍濕疹方 老年正氣虛弱,常因濕氣下注鬱而發熱,出現陰囊或肛周濕疹;也可能因故臥床過久,發生壓瘡。(bookmark.tw)可用桂枝50g,紫花地丁300g,煎水去渣,兌入200g食醋,做全身浸浴,對老年皮膚瘙癢症亦有效。
3.咳嗽氣喘方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較為常見,以上疾病常因感冒而復發、加重,內病外治的藥浴法對此有效。取麻黃、細辛各30g,桂枝50g,紫蘇100g,煎水洗浴,體弱者不宜洗浴過久。
4.安神助眠藥浴 藥物組成:白芍50g,酸棗仁50g,百合50g,玫瑰花50g,先用紗布將藥物包好,在鍋內浸泡20?30分鐘,水量可控制在2000mL左右,用大火將藥水煎開,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即可。煮好後將藥水倒入浴缸或澡盆,加入適量熱水後即可。白芍可以放鬆肌肉,酸棗仁和百合則有安神的功效,對失眠也有較好的調節作用,玫瑰花有安神養顏、調節情緒的功效。(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89.html)
(五)中藥藥浴療法的操作流程
1.依據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體質,以及藥浴部位皮膚情況、心理情況進行評估。
2.取適量水,浸泡中藥20分鐘,熬煮30分鐘,可濾掉藥渣,製成原液煎劑。
3.選擇不同的藥浴方法(全身浴、坐浴、足浴),將原液加入沐浴用的熱水中。
4.水溫根據老年人耐受程度,調試合適水溫,一般以37~42℃為宜。
5.藥浴過程中,隨時調節藥溫或停止洗浴。(bookmark.tw)
6.藥浴完畢後,用溫水沖去藥液,擦乾,協助穿衣,臥床休息。
7.清理用物,做好記錄並簽字。
8.療程:30分鐘為宜,每天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六)中藥藥浴療法的禁忌證
1.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有出血傾向者。
2傷口未癒合者,傳染病感染性疾病
3.對藥物皮膚過敏者。(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89.html)
(七)中藥藥浴療法的護理及注意事項
1.儘量在浴室內進行,室溫、水溫均應適宜,防止燙傷或受涼。
2.饑餓、過度疲勞、飽食之後不宜人浴,藥浴前、中、後注意補充水分,體弱、年老、兒童沐浴時需有人護理。
3.觀察患者面色、脈搏、呼吸,藥浴過程中出現頭暈、心跳加快、噁心、全身無力等不適現象時,應停止藥浴,臥床休息
4.全身洗浴後要注意擦乾身上的浴液、汗液,穿好衣服稍加休息,以免感受風寒,發生感冒等疾病。
5.採取辯證施浴的原則,選擇不同的藥浴方法或方藥。病變範圍小者,可採取局部洗浴;病變範圍大者,可採取全身洗浴,可採用上病下取的方法,例如高血壓頭痛、頭暈者,可藥浴雙足等。
中藥藥浴療法操作流程
操作步驟 | 操作內容 |
操作前準備 | 儀錶大方,舉止端注,態度和藹,服裝、鞋帽整齊(bookmark.tw) 根據患者皮膚狀況,做出正確、全面的評估 核對姓名、診斷,介紹並解釋,患者理解與配合,體位舒適合理,暴露熱敷部位,保暖洗手,戴口罩 物品準備:藥液、浴巾、毛巾、拖鞋、衣褲、水溫計、坐架等 |
操作流程 | 關閉門窗,注意保暖 將配置好的藥液倒人浴盆內,用水溫計測量溫度,一般藥溫45~50℃ 協助患者脫去外衣,浴巾包裹 待藥液溫度適宜時,協助其將軀體及四肢浸泡於藥液中,一般20~30分鐘 藥浴過程中,注意調節室溫或藥溫,保證溫度適宜 隨時詢問患者生理及心理感受,若有不適,立即停止操作,協助患者休息 |
操作後 | 用溫水沖去藥液,擦乾,協助患者衣著,臥床休息,告知藥浴後注意事項 清理用物,歸還原處,洗手(本文連結:https://bookmark.tw/post/89.html) |
總體評價 | 操作熟練,動作協調,藥浴方法正確,溫度適宜,患者感受,目標達到的程度 |
魏聯傑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醫養結合照護技能培訓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09,第411-4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