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详细操作指南(圖解)

刮痧治病,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在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適用刮痧法,施術于皮膚、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代謝產物通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器官、組織及細胞得到氧氣的補充而被活化,從而預防疾病及促進機體康復。

刮痧療法是指應用光滑的質硬刮痧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古錢、玉石片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擠、揪、捏、刺等物理刺激,使皮膚形成表面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絡,改善人體氣血流通狀態,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節陰陽、活血化淤、清熱消腫、軟堅散結等功效。

近幾年來,維護人的自然生態、無毒副作用、易於被人們接受和有效性的綠色療法成為醫學發展的主流,刮痧療法被推為首選,受到社會的青睞,成為一種開展自我保健、家庭醫療的濟世良法,並且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臨床保健治療學科。

刮痧工具及操作方法

現在刮痧使用的工具很多,比較常用的為刮痧板和刮痧介質。

刮痧板:可用水牛角或木魚石製作而成,要求板面潔淨,稜角光滑。

刮痧介質:多選用紅花油、石蠟油、凡士林油或刮痧專用的活血劑。

操作時手持刮痧板,蘸上潤滑劑,然後在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進行刮拭,至皮下呈現痧痕為止。刮痧時要求用力要均勻,一般採用腕力,同時要根據病人的病情及反應調整刮動的力量。刮痧療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豎刮、斜刮、角刮。

平刮:就是用刮板的平邊,著力於施術部位,按一定方向進行較大面積的平行刮拭。

豎刮:就是用刮板的平邊,著力於施刮的部位上,方向為豎直上下而進行的大面積刮拭。(圖3—3)

斜刮:就是用刮板的平邊,著力於施術部位上,進行斜向刮拭。適用於人體某些部位不能進行平、豎刮的情況下所採用的操作手法。

角刮:用刮板的稜角和邊角,著力於施術的部位上,進行較小面積或溝、窩、凹陷地方及處於這些地方的穴位的刮拭,如鼻溝、耳屏、神闕穴、聽宮穴、聽會穴、肘窩、關節等處。

刮痧療法的種類

刮痧療法包括持具操作和徒手操作兩大類。持具操作又包括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徒手操作又叫撮痧法,具體為揪痧法、扯痧法、擠痧法、焠痧法、拍痧法。

(一)刮痧法

刮痧法又分為直接刮法和間接刮法兩種。

直接刮法 指在施術部位塗上刮痧介質後,然後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拭,至皮下呈現痧痕為止。病人取坐位或俯臥位,術者用熱毛巾擦洗病人被刮部位的皮膚,均勻地塗上刮痧介質。術者持刮痧工具,在刮拭部位進行刮拭,以刮出出血點為止。

間接刮法 先在病人將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層薄布,然後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稱為間接刮法。此法可保護皮膚。適用於兒童、年老體弱、高熱、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抽搐、某些皮膚病患者。

(二)挑痧法

指術者用針挑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體方法為:術者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針,對準部位,將針橫向刺入皮膚,挑破皮膚約0.2~0.3厘米,然後再深入皮下,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或青筋,有白色纖維組織的地方,挑盡為止。如有青筋的地方,挑3下,同時用雙手擠出淤血。術後碘酒消毒,敷上無菌紗布,膠布固定。

(三)放痧法

放痧法又分為「瀉血法」和「點刺 法」。

瀉血法 常規消毒,術者左手拇指壓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結紮,右手持三棱針對準被刺部位靜脈,迅速刺入脈中0.5~1分深,然後出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後,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按靜脈上端,以助淤血排出,毒邪得泄。此法適用於肘窩、膕窩及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用以治療中暑、急性腰扭傷、急性淋巴管炎等病。

點刺法 即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量,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於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頭面部的太陽穴、印堂穴、攢竹穴、上星穴等。

挑痧法及放痧法必須滅菌操作,以防止感染,針刺前應消除患者緊張心理,點刺時手法宜輕宜快宜淺,出血不宜過多,以數滴為宜。注意勿刺傷深部動脈。另外,病後體弱、明顯貧血、孕婦和有自發性出血傾曏者不宜使用。為防止暈針,患者最好採取臥位,術後休息後再走。

(四)揪痧法

指在施術部位塗上刮痧介質後,然後施術者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節對準施術部位,把皮膚與肌肉揪起,然後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鬆開,這樣一揪一放,反復進行,並連續發出「巴巴」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這時被揪起部位的皮膚就會出現痧點。

(五)扯痧法

扯痧療法是醫者用自己的示指、大拇指提扯病者的皮膚和一定的部位,使表淺的皮膚和部位出現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痧點。此法主要應用於頭部、頸項、背部、面部的太陽穴和印堂穴。

(六)擠痧法

醫者用大拇指和示指在施術部位用力擠壓,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塊紫紅痧斑為止。

(七)焠痧法

用燈心草蘸油,點燃後,在病人皮膚表面上的紅點處燒灼,手法要快,一接觸到病人皮膚,立即離開皮膚,往往可聽見十厘清脆的燈火燃燒皮膚的爆響聲。適用於寒證,如腹痛、手足發冷等。

(八)拍痧法

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體表施術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刮痧的補瀉手法

刮痧療法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刮痧療法的補瀉作用,取決於操作力量的輕重、速度的急緩、時間的長短、刮拭的長短、刮拭的方向等諸多因素。

1.刮拭以壓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時間較長為補法。適用於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體形瘦弱之虛證患者。

刮拭以壓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時間較短為瀉法。適用於年輕體壯、新病、急病、形體壯實的患者。

平補平瀉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有三種刮拭方法。第一種為按壓力大,刮拭速度慢;第二種為按壓力小,刮拭速度快;第三種為按力中等,速度適中。常用於正常人保健或虛實兼見證的治療。

2.選擇痧痕點數量少者為補法;選擇痧痕點數量多者為瀉法。

3.操作的方向順經脈運行方曏者為補法;操作的方向逆經脈運行的方曏者為瀉法。

4.刮痧後加溫灸者為補法;刮痧後加拔罐者為瀉法。

人體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順序

(一)頭部刮法

頭部有頭髮覆蓋,須在頭髮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邊緣或刮板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頭皮發熱為宜。手法採用平補平瀉法,醫者可將一手扶患者頭部,以保持頭部穩定。

循行路線

1.刮拭頭部兩側,從頭部兩側太陽穴開始至風池穴,經過穴位為頭維穴、頷厭穴等。

2.刮拭前頭部,從百會穴經囟會穴、前頂穴、通天穴、上星穴至頭臨泣穴。

3.刮拭後頭部,從百會穴經後頂穴、腦戶穴、風府穴至啞門穴。

4.刮拭全頭部,以百會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全頭髮際處刮拭。經過全頭穴位和運動區、語言區、感覺區等。

適應證:有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疏通全身陽氣之作用。可預防和治療中風及中風后遺症、頭痛、脫髮、失眠、感冒等病症。

(二)面部刮法

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嚮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

循行路線

1.刮拭前額部,從前額正中線分開,經魚腰穴、絲竹空穴向兩側刮拭。

2.刮拭兩顴部,由內側經承泣穴、四白穴、下關穴、聽宮穴、耳門穴等。

3.刮拭下頜部,以承漿穴為中心,經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等。

適應證:有養顏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顏面五官的病症。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癱、雀斑、痤瘡等。

(三)頸部刮法

頸後高骨為大椎穴,用力要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些,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髃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一般用平補平瀉手法。

循行路線

1.刮督脈頸項部分,從啞門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頸部兩側到肩,從風池穴開始經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適應證:人體頸部有六條陽經通過,其中精髓直接通過督脈灌輸于腦,頸部是必經之路,所以經常刮拭頸部,具有育陰潛陽,補益人體正氣,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頸、項病變,如頸椎病、感冒、頭痛、近視、咽炎等症。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脈和夾脊穴。背部正中線刮拭時手法應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大,以免傷及脊椎。可用刮板稜角點按棘突之間,背部兩側可視病人體質、病情選用補瀉手法,用力要均勻,中間不要停頓。

循行路線

刮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夾脊穴,從大椎刮至長強。督脈位於後正中線,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處。夾脊穴位於後正中線旁開0.5寸。

適應證:刮拭背部可以治療全身五臟六腑的病症。如刮拭膽俞可治療黃疸、膽囊炎、膽道蛔蟲、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腸俞可治療腸鳴、泄瀉、便秘、脫肛、痢疾、腸癰等。背部刮痧還有助於診斷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現壓痛或明顯出痧斑時,即表示心臟有病變或預示心臟即將出現問題,其他穴位類推。

(五)胸部刮法

刮拭胸部正中線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大。宜用平補平瀉法。用刮板稜角沿脅間隙刮拭。乳頭處禁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膻中穴向下刮至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兩側,從正中線向外刮,先向左後向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嚮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適應證:胸部主要有心肺二髒。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另外可預防和治療婦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法

空腹或飽餐後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闕穴禁刮。循行路線

1.刮拭腹部正中線,從鳩尾穴經中脘穴、關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兩側,從幽門穴刮至日月穴。

適應證:腹部有肝膽、脾胃、膀胱、腎、大腸、小腸等臟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療以上臟腑病變。如膽囊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嘔吐、胃痛、慢性腎炎、前列腺炎、便秘、泄瀉、月經不調等。

(七)四肢刮法

刮拭四肢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對下肢靜脈曲張、水腫應從下向上刮拭。皮膚如有感染、破潰、痣瘤等,刮拭時應避開。如急性骨關節創傷、挫傷之處不宜刮痧,但在康復階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復。

循行路線

1.刮拭上肢內側部,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側部,由上向下刮,在肘關節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外關穴。

3.刮拭下肢背側,從上向下刮,經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陽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側部,從上向下刮,從環跳穴至膝陽關穴,由陽陵泉穴至懸鐘穴。

適應證: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臟疾病,足陽明胃經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四肢肘膝以下五輸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關節刮法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2.刮拭膝關節內側部,從血海穴刮至陰陵泉穴。

3.刮拭膝關節外側部,從膝陽關穴刮至陰陵泉穴。

4.刮拭膝關節後部,委中穴可重刮。

適應證:主治膝關節的病變,如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韌帶損傷、肌腱勞損等。另外對腰背部疾病、胃腸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