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辨證與治療

概述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以結直腸黏膜連續性、彌漫性炎症改變為特點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結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屬於炎症性腸病範疇。臨床以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裡急後重為主要表現,病程多在4~6周,並可伴有皮膚、黏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1。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易感性、免疫調節紊亂、感染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上根據潰瘍性結腸炎的發作類型可分為初髮型和慢性復髮型,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按具體的病情可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按照病變範圍的不同又可分為直腸型、左半結腸型和廣泛結腸型。西醫治療多採用5—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等進行治療,但存在療效不穩定、停藥後易復發、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患者經濟負擔重等問題。

本病屬於中醫學「休息痢」「久痢」「泄瀉」等範疇2。多以素體脾胃虛弱為基礎,以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為誘因,基本病理因素為:本虛主要包括脾氣虛弱、脾陽不足、腎陽虧虛,標實主要包括濕熱、氣滯、血瘀、瘀熱、熱毒、痰濁等3。該病之病機多為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脾胃受傷,或情志不節,惱怒傷肝,肝氣犯脾,郁思傷脾,日久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濕郁化熱,濕熱內蘊,濕熱與腸道氣血相搏結,氣血凝滯,化為膿血,故患者出現腹瀉,下利黏液膿血便;腸道傳導失司,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裡急後重;脾胃虛弱,脾陽不足,溫熙失職,故腹部冷痛,受寒即發。

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誘導並維持臨床緩解以及黏膜癒合,防治併發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治療需根據分級、分期、分段的不同而制定。分級指按疾病的嚴重程度,採用不同的藥物和不同治療方法。分期指疾病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以誘導緩解臨床癥狀、促進黏膜癒合為主要目標,緩解期應繼續維持緩解,預防復發。分段治療指確定病變範圍以選擇不同給藥方法,遠段結腸炎可採用單獨局部用藥或口服和局部聯合用藥,廣泛型結腸炎以全身用藥為主,可聯合局部用藥。

(一)分證論治

1.大腸濕熱證

治則:清熱化濕,調氣行血。方藥:芍藥湯加減。

基本處方:炒芍藥30g,黃芩10g,黃連6g,大黃炭9g,檳榔6g,當歸炭15g,木香6g,肉桂9g。

加減法:大便膿血較多者,加白頭翁15g、槐花10g、地榆15g涼血止痢;大便白凍、黏液較多者,加蒼朮10g、薏苡仁15g健脾燥濕;腹痛較甚者,加延胡索10g、烏藥15g、枳實9g理氣止痛;身熱甚者,加葛根30g、金銀花30g、連翹15g解毒退熱。

2.脾虛濕阻證

治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基本處方:人參10g,茯苓10g,炒白朮10g,桔梗6g,山藥10g,白扁豆10g,蓮子肉6g,砂仁6g,炒薏苡仁10g,甘草10g。

加減法:便中伴有膿血者,加敗醬草15g、黃連6g、廣木香9g;大便夾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15g、枳實9g消食導滯;腹痛畏寒喜暖者,加炮姜10g;寒甚者,加炮附子10g溫補脾腎;久瀉氣陷者,加黃芪30g、升麻6g、柴胡9g升陽舉陷。

3.脾腎陽虛證

治則:健脾溫腎,溫陽化濕。方藥: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基本處方:人參9g,乾薑9g,白朮9g,甘草9g,補骨脂20g,肉豆蔻10g,吳茱萸5g,五味子10g,生薑9g,大棗6g。

加減法:腹痛甚者,加白芍15g緩急止痛;小腹脹滿者,加烏藥10g、小茴香10g、枳實9g理氣除滿;大便滑脫不禁者,加赤石脂(先煎)15g、訶子10g澀腸止瀉。

4.肝鬱脾虛證

治則:疏肝理氣,健脾和中。方藥: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

基本處方:柴胡15g,芍藥15g,枳實9g,陳皮9g,防風6g,白朮15g,甘草6g。

加減法:排便不暢、矢氣頻繁者,加檳榔15g理氣導滯;腹痛隱隱、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者,加黨參10g、茯苓15g、炒扁豆15g健脾化濕;胸脅脹痛者,加青皮10g、香附9g疏肝理氣;夾有黃白色黏液者,加黃連6g、木香9g清腸燥濕。

5.瘀阻腸絡證

治則:活血化瘀,理腸通絡。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

基本處方:當歸15g,赤芍15g,紅花6g,蒲黃6g,五靈脂6g,延胡索15g,沒藥6g,小茴香6g,烏藥10g,肉桂9g。

加減法:腹滿痞脹甚者,加枳實9g、厚朴15g;腸道多發息肉者,加山甲珠3g、皂角刺15g;腹痛甚者,加三七粉(沖)6g、白芍30g;晨泄明顯者,加補骨脂20g。

6.寒熱錯雜證

治則:溫中補虛,清熱化濕。方藥:烏梅丸加減。

基本處方:烏梅12g,黃連6g,黃柏9g,川椒9g,肉桂9g,細辛3g,乾薑6g,黨參10g,炒當歸15g,制附片10g。

加減法:大便伴膿血者,去川椒、細辛,加秦皮15g、生地榆15g;腹痛甚者,加徐長卿15g、元胡15g。

7.熱毒熾盛證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方藥:白頭翁湯。

基本處方: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9g,秦皮15g。

加減法:便下鮮血、舌質紅絳者,加紫草10g、生地榆15g、生地15g;高熱者,加水牛角30g、梔子10g、金銀花15g。

(二)其他療法

1.針刺

常用取穴:脾俞、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氣海、關元、太沖、肺俞、神闕、上巨虛、陰陵泉、中脘、豐隆。

2.灸法

常用取穴:中脘、天樞、關元、脾俞、大腸俞等穴,可採用迴旋灸或雀啄灸法。

3.推拿

背部兩側膀胱經使用推摩法、雙手拇指推法治療,從膈俞高度到大腸俞水準;腎俞、命門等穴使用小魚際擦法;膈俞、膏肓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穴使用拇指按法4

4.穴位貼敷

常用穴貼用藥:炮附子10g、細辛6g、丁香10g、白芥子10g、肉桂10g、生薑6g等,可根據辨證用藥加減。常用穴位:上巨虛、天樞、足三里、命門、關元等穴5

5.穴位埋線

常用取穴:中脘、足三里、天樞、大腸俞。脾胃虛弱者,配脾俞;脾腎陽虛日久者,配腎俞、關元、三陰交;脾胃有濕者,配陰陵泉6

臨床經驗

經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李軍祥教授團隊認為,輕中度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多見濕熱瘀阻兼脾陽不足證,證見腹瀉黏液膿血便,腹部冷痛,裡急後重,口乾口苦,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四肢不溫,舌紅苔黃厚膩或舌淡紅苔薄黃,脈滑數、濡數或弦細。治療主要使用自擬清腸溫中方。該方包括黃連5g、炮姜9g、青黛3g、苦參9g、三七6g、木香6g、地榆炭15g、炙甘草3g,具有清熱化濕、溫中健脾、化瘀止血的功效。

重度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又可見濕熱瘀毒兼脾腎陽虛證,證見:便下膿血或血便,量多次頻;腹痛明顯,喜溫喜按;裡急後重;形寒肢冷;或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腰酸膝軟等癥狀。又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或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潤,脈沉細。治療當以清熱化濕、解毒化瘀、溫腎健脾為法。臨床常以《傷寒論》經方「烏梅丸」為基礎,添加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的中藥,包括烏梅、黃連、黃柏、細辛、花椒、炮姜、桂枝、附片、木香、苦參、青黛、三七、地榆炭、白頭翁、秦皮、炙甘草。因重度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較嚴重,治療難度大,主張將中藥與公認有效的治療西藥如糖皮質激素和美沙拉秦,同時使用,可起到協同西藥增加療效,更快地達到無激素緩解,同時可減輕西藥毒副作用,臨床使用安全、可靠。

對於直腸型潰瘍性結腸炎可單獨使用中藥口服治療或局部灌腸治療;對於左半結腸型和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建議均加用中藥灌腸液,以求快速誘導臨床緩解,提高臨床療效。自擬複方潰結康灌腸液(苦參15g、青黛6g、白及30g、地榆30g、五倍子10g、三七6g)進行保留灌腸以起到清腸利濕、化瘀止血的作用。具體使用方法:在患者排便後取左側臥位,屈膝,臀部墊高5cm,潤滑肛周並插入肛管,插入8~10cm,緩慢注入藥液。灌腸後要變換體位,使藥物均勻分佈於病變處,藥液溫度要在38℃左右,並囑患者保留灌腸液。每天臨睡前灌腸1次。

病案舉例

蔣某,男,39歲。2014年7月22日就診,大便7~8次/天,有黏液膿血,腹痛裡急後重,小腹怕涼,肛門無發熱,納食尚可。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濡數。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於外院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現服艾迪莎(美沙拉秦緩釋顆粒劑)每日6袋,潑尼松每日1片。

病機分析:患者腹瀉7~8次/天,便中帶有黏液膿血,於外院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喜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脾胃受傷,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濕郁化熱,濕熱內蘊。濕熱與腸道氣血相搏結,氣血凝滯,化為膿血,故患者出現腹瀉,下利黏液膿血便;腸道傳導失司,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裡急後重;脾胃虛弱,脾陽不足,溫熙失職,故腹部冷痛,受寒即發。舌淡紅、苔薄黃膩為濕熱內蘊之象,脈濡數為脾氣虧虛,內有濕熱之征。

西醫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初髮型,活動期,重度。

中醫診斷:久痢(脾氣虧虛,濕熱瘀阻)。治法:清熱化濕,涼血化瘀,溫中健脾益氣。處方:方用清腸溫中方加減。

黃連6g,炮姜10g,陳皮10g,炒白朮30g,炒白芍30g,防風10g,木香6g,苦參15g,青黛6g,馬齒莧15g,地榆30g,三七6g,白芨30g,炒麥芽15g,炙甘草6g,28劑水沖服。

方藥分析:

二診(2014年8月19日):大便2~3次,無黏液膿血,成形,腹痛裡急

後重不明顯,納食尚可,舌質淡苔白脈細,停用潑尼松,艾迪莎減量為每日4袋。守上方,加肉桂6g、敗醬草15g、防風10g,28劑水沖服。

三診(2014年9月16日):大便3~4次,無黏液膿血,成形,腹痛裡急後重不明顯,現服艾迪莎每日4袋,舌質淡苔白脈細。守7月22日處方,去炒麥芽,加肉桂6g、敗醬草15g、阿膠10g、蒼朮10g,28劑水沖服。

四診(2014年10月14日):大便2~3次,無黏液膿血,化驗紅細胞2~3個,無白細胞,無黏液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納食尚可,舌質淡苔白脈細。守上方,加仙鶴草15g,28劑水沖服。

後患者堅持于門診服用清腸溫中方顆粒加減3年余,未出現復發。

{張陽,劉佳麗,王允亮,等,李軍祥教授論治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經驗「十要」[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2020,28(06):470—473.}

參考文獻:

  1. 李軍祥,陳言.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2018,26(02):105—111,120. ↩︎
  2. 崔世超,柳越冬,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思路[J].遼寧中醫雜誌,2017,44(7):1 381—1 384. ↩︎
  3. 張聲生,沈洪.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7,32(8):3 585-3 589. ↩︎
  4. 呂明,劉曉豔,推拿三步九法結合針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46例[J].遼寧中醫雜誌,2005,32(9):951. ↩︎
  5. 黃磊,蔡植,朱瑩,等.潰結寧膏穴位貼敷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隨機對照研究中國針灸,2013,33(7):577—581. ↩︎
  6. 羅高國,郭新俠,楊洋.穴位埋線與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對比[J].上海針灸雜誌,2012,31(11):822-823. ↩︎

來自 張立平主編. 海外中醫優勢病種治療學[M]. 2020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