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情緒與性格的變化

由於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變化,神經系統退化,造成老年人的情緒與性格的變化,進入老年期後更為突出。

1.老年人情緒特徵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樂、悲、驚、恐、愛等。一般來說,老年人比較多地表現出下列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是指一種若有所失、無所事事又無所適從的感覺。老年人由於工作環境和職位的變化,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於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

離退休後,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那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孤獨感是指個體由於社會交往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往往給人帶來寂寞、冷落,甚至被遺棄的體驗。孤獨感是老年期較常見的一種消極情緒,嚴重的孤獨感易導致老年人人格變態,有礙健康,甚至影響壽命。

許多研究資料指出,多數人到了老年,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孤獨的心理感受。而孤獨感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極其有害的,它可以造成人心理的自我封閉,減少與外界的交流。

(3)自卑感。當一個人的價值特性劣於他人的價值特性時,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由於離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還不適應目前重新擔任的社會角色,進而產生了「自己已經沒用了」「自己成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包袱」等等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忡,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尤其是在單位習慣了發號施令的老人,對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橫加干涉,並因此常與子女發生矛盾,感到自己經驗無處使用而產生無用感。

有一些老年人驟然從忙碌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對這種清閒優哉的生活不適應,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和無用感。

(4)抑鬱感。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例如,遇到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妥、情緒低落或者鬱鬱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5)恐懼感。隨著身體的老化,老年人變得越發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後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老年人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似乎就感覺離死亡不遠了。因此,老年人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

2.老年人的性格特徵

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它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在老年人經歷的漫長歲月中,由於他們的遺傳因素、所處環境、經濟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等條件不同,因而其性格表現千差萬別。心理學家將他們的表現分為以下類型:

(1)進取型。他們正視現實,克服體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們能有計畫地安排自己晚年的學習、生活,發揮自己的專長,貢獻餘熱。他們心胸寬廣,不為小事苦悶、生氣,因而能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健康。

(2)安樂型。這類老人承認或接受現實的自我,對現在或將來沒有計畫,無所追求,只想悠閒自得地生活。認為自己操勞了一輩子,該享點清福了,他們養花種草,釣魚下棋。由於他們善於適應晚年生活,有利於消除孤獨感、失落感,在心理上容易獲得滿足,生活得逍遙自在。

(3)抑鬱型。他們較難適應離開工作崗位、社會地位或角色發生了變化的晚年生活。他們常常留戀過去,對人對事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由於生活單調、空虛、無聊,心理上更增加了寂寞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容易發展為抑鬱症。

(4)易怒型。這類老人常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特別在家裡動輒火冒三丈。他們不願承認和接受自己已經衰老的現實,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歸咎於他人,對一切缺乏興趣。

(5)自責型。他們把自己的不幸歸罪於自身,常自責自罪,悲觀失望;對別人漠不關心,十分孤獨。他們認為衰老和死亡並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解脫。有的甚至用自殺來了卻一生。

(6)偏執型。這類老人習慣於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固執偏激,情感不穩,也不願接近親友。

(7)拘謹型。這類老人往往謹小慎微,缺乏勇氣、進取精神和上進心。這種心理狀態往往降低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容易加速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進程。

(8)混合型。有些老人的性格不穩定,有時呈現抑鬱型,有時卻表現出自責型,或者偏執型的癥狀,我們稱之為混合型,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