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一)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生活滿意度不僅受外部環境影響,更受到個人認知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影響的觀點認為,個人生活滿意度與諸多社會心理因素有直接關聯,如壓力、他人支持、應對方式、角色成就和生活質量等。

(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1.文化

一些基本的生理需要如飢渴,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基本的生理需要滿足後,休閒活動、成長需要等因素成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這時可能出現個體差異和跨文化的不一致。一項研究考察了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在區域性與總體的生活滿意中的作用。結果發現,控制國家間收入差異後,個人主義文化中,自我與生活滿意的相關程度要比集體主義文化高(Oishi,Schimmack,Diener,&.Suh,1998)。主觀幸福感強調對生活的整 體評價,個體對自己的幸福感作出判斷時,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文化烙印,受文化影響。一些心理學家依據個體資訊的內部來源將文化劃分為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個體趨向于注意自己內部的主觀體驗而忽略情境中的相關因素和規範因素,自我的私有成分和內部成分決定一個人的個性,個體生活滿意度以情感體驗為基礎,情感平衡與否,很多人一般會偏向自己利益的滿足就是幸福。

集體主義文化更強調與他人的需要和期望的一致性,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個人主義是自私,不顧及別人而得不到文化認同,人們還趨向考慮他人利益的滿足,個體生活滿意度更是自己需要的滿足與他人需要、期望的滿足之間的平衡。

2.年齡

年齡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上,有研究報告顯示,生活滿意度在18—19歲之間的平均水準非常穩定,積極情感在20—80歲之間緩慢下降,消極情感在20—60歲之間緩慢下降,在70—80歲之間出現反彈(Diener &.Suh,1998)。也有些研究表明,年齡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U形關係,兒童時期和老年時期人的主觀幸福感最高,而中年時期40歲左右的主觀幸福感最低。

(三)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進展

早期的主觀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一些影響其變化的客觀因素(如事件、情境、人口變量等)的描述性數理統計上。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發現,外在客觀因素在主觀幸福感中並不起決定性作用,從而轉向對一些心理機制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主、客觀因素如何通過相互作用來影響主觀幸福。研究方法的改進和多樣化表明,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正從籠統階段逐漸向精細階段邁進。

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表現為:(1)自我報告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方法,研究者通常會採用一些評定量表,請被試評定自己的滿意度。本書將介紹主要的評定生活滿意度的量表。(2)非自我報告,請熟悉受試者如家人、朋友、同事、客戶或者受過特殊訓練的觀察者等提供有關受試者的快樂相關行為。(3)生活事件記憶測量法,測量生活事件記憶。(4)生理心理學方法,根據受試者的心律、心動加速率、血壓、體溫、呼吸頻率、皮膚導電係數來判斷受試者的情緒,採用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system,簡稱FACS)對面部的肌肉動作進行辨別,以確定受試者的情感,通過腦電圖(EEG)來測量腦電波,根據腦電波的相位、振幅和齊整性,或者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測量大腦的活躍區域來判斷受試者正在體驗的情感種類。(5)實驗法,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嘗試用實驗的方法對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