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見認知誤區

陳鳳玲 內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引起。關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999年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報告指出,糖尿病癥狀加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或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沒有口乾、多尿、消瘦等表現就不是糖尿病吧?

若無典型「三多一少」癥狀,需再測一次血糖並證實為高,診斷才成立。我不吃糖,沒有家族病史,怎會得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尚未被闡明。總的來說,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其發病。不同類型糖尿病其病因不同。

1型糖尿病(TIDM):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其發病。T1DM有遺傳易感性,其遺傳易感性涉及50多個基因,包括組織相容性白細胞抗原(HLA)基因和非HLA基因,現尚未被完全識別。環境因素以及病毒感染: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薩其病毒、腦心肌炎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等;化學毒物和飲食因素;自身免疫因素(胰島自身抗體、T淋巴細胞)。

2型糖尿病(T2DM):主要由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所致,包括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缺陷,胰島α細胞功能異常和腸促胰島素分泌缺陷,腸道菌群結構異常等。

一旦開始吃藥就要終身服藥了嗎?

在飲食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應用降糖藥物治療,早期應用降糖藥物可良好地控制血糖,有一部分患者的胰島功能可得到恢復,後期糖尿病藥物可以減少甚至停藥。如果不及時進行藥物干預,發生糖尿病併發症後會影響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對於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和長期大血管事件發生和死亡的風險。

我不吃藥,是藥就有三分毒?

目前,糖尿病降糖藥種類比較多,多無明顯的毒性作用,大部分肝腎功能正常或輕度受損的患者都能被正常代謝掉。一般降糖藥物的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肝腎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如果患者一開始就存在肝腎功能受損,醫生會選用一些合適的降糖藥物。長期高血糖的危害極大,本身會對腎臟造成較大損失,並最終發展成尿毒症。所以,應及時應用降糖藥物,並定期隨訪,遵醫囑使用。

血糖高,開點藥把血糖降下來就可以了嗎?

糖尿病治療強調綜合治療,近期目標是控制高血糖和相關代謝紊亂以消除糖尿病癥狀和防止急性併發症,遠期目標是預防和(或)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長壽命。綜合控制包括血糖、血壓、血脂及體重等,不僅僅是控制好血糖就可以。

朋友用這個藥效果很好,我也開這藥可以嗎?

糖尿病的治療強調個體化治療,醫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基本病情(家族遺傳史、體重、血脂、肝腎功能、胰島功能及心肺功能等)制訂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我不注射胰島素,注射了就會成癮

胰島素無任何成癮性,該應用時要及時應用。胰島素應用適應證包括:1型糖尿病;各種嚴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併發症;手術、妊娠和分娩;新發病且與1型糖尿病鑑別困難的消瘦糖尿病;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顯高血糖;或在糖尿病病程中無明顯誘因出現體重下降者;2型糖尿病β細胞功能明顯減退症;某些特殊類型糖尿病。

藥物治療後不需控制飲食,想吃啥就吃啥

合理的飲食控制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降糖方案一定要在良好控制飲食的基礎上進行制訂,胰島素降糖患者注射完胰島素後少吃會發生低血糖,多吃血糖就會偏高。接受降糖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要求定時定量規律進食。

飲食誤區:過度控制飲食或飢餓療法

過度控制飲食會造成嚴重營養不良,促進糖尿病神經併發症、低蛋白血症、貧血甚至飢餓性酮症的發生。飲食量應根據患者身高、體重、活動量、併發症情況等制定。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的幫助下制訂適合自己的營養計畫,形成良好飲食習慣,糾正代謝紊亂,達到良好的代謝控制,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血脂正常,為什麼要吃降血脂的藥?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要比正常人嚴格,例如,糖尿病不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要求低密度脂蛋白小於2.6mmol/L,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要求低密度脂蛋白小於1.8mmol/L,這個標準比非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血脂在正常範圍內,仍需使用降脂藥物。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做踝肱指數ABI、血管超聲甚至下肢動脈計算機斷層攝影血管造影(CTA)檢查?

醫生應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併發症評估。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症的患病率要高2~4倍,且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就診時已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踝肱指數(ABI)、血管超聲甚至下肢動脈CTA檢查等。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害較大,嚴重者可發生腦梗死、心肌梗死、下肢動脈閉塞以及由於足壞疽造成的截肢等。因此,對於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應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預防以延緩併發症的進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