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也會有生命危險

解玉水 心血管內科

很多人都聽說過早搏,但由於大多數人的早搏並不嚴重,甚至沒有不舒服的癥狀,所以不少人就對早搏不以為然,殊不知有些嚴重的早搏也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早搏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的節律非常規整,而早搏是過早的搏動,就是在心臟規律整齊的跳動過程中,突然出現一次提前的搏動,然後又恢復正常。早搏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僅次于房顫。

按部位分:正常人的心臟搏動由竇房結髮出,因而叫作竇性心律。而早搏則由異位起搏點發起。從心室發出的早搏叫室性早搏,從心房發出的早搏叫房性早搏,還有從房室交界處發出的早搏叫房室交界性早搏。早搏通常都是有病灶的,其發起部位即病灶所在部位。

按頻率分:早搏的頻率即每天次數可多可少,少則24小時少於100次,稱為偶發早搏;多則24小時達到幾萬次,一般超過1000次/24小時者稱為頻發早搏。

按癥狀分:有些人的早搏沒有明顯癥狀,稱為無癥狀早搏;而有些人的早搏伴有心慌、胸悶、乏力等癥狀。早搏有無癥狀與早搏的頻率沒有明顯關係。正常成人的24小時心跳為10萬次左右,但有些人早搏上萬次也沒有任何癥狀,而有些人早搏次數很少,卻感覺非常難受。

按病因分:通常,心臟功能、結構都正常,找不到明確病因的早搏稱為功能性早搏或特發性早搏。而有些早搏是有病因的,通常與器質性心臟病或結構性心臟病伴發。特別是中老年人有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者,容易出現早搏。其他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及病毒性心肌炎等都可能出現早搏。

根據早搏的頻率、病因等評估,偶發、特發性的早搏一般都是良性早搏,而頻發、伴有較嚴重結構性心臟病、有生命危險的早搏則為惡性早搏。

出現早搏要找病因

早搏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有的人早搏發生時會有種難以言說的不適感;有的感覺一瞬間心臟突然停跳;有的感覺心臟突然要跳出來;有的感覺走路沒有力氣······搏的這些不同癥狀表現與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礎疾病有一定的關係。

結構性心臟疾病:這是引起早搏的最常見原因,包括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及擴張性心肌病等。本身就有心臟疾病的患者,比沒有結構性心臟病的人更容易出現早搏。早搏常繼發於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炎症者。比如,年輕人某段時期過度勞累,也可能出現早搏,表現為心慌、呼吸困難,檢查發現頻繁早搏,就要考慮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高血壓病:高血壓病往往與心血管疾病併發,還會引起高血壓性心臟病,也容易發生早搏。

糖尿病:糖尿病會引起神經病變和微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會導致心臟供血不足,糖尿病還會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併發心臟功能減退。這些都會引起早搏。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也會引起心臟癥狀,早搏就是其中之一。

老慢支、肺氣腫、肺心病:肺氣腫、老慢支的患者後期都會出現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右心負荷過重,引起右心增大,從而出現房早、房速甚至房顫。

電解質紊亂:有些早搏的發生跟電解質紊亂有關。比如,低血鉀會引起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動過速。糾正電解質紊亂後,這類早搏就會消失。

藥物:有些早搏由藥物引起。比如某些抗菌素(紅黴素、阿奇黴素等)、抗過敏藥、抗心律失常藥、解熱鎮痛藥、抗腫瘤藥等都會干擾心肌細胞代謝,影響離子通道,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應,會引起早搏。

這些早搏有生命危險

有些人發現自己有早搏後不以為然,也有些人對早搏非常緊張。一般特發性早搏沒有生命危險,多見於身體比較健康的中青年,沒有高血壓、心臟病史,心功能良好,對此類早搏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但是有些早搏有生命危險,需要引起重視,及時明確診斷及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早搏:特別是24小時之內的大面積心肌梗死,有些患者會出現頻繁早搏,甚至出現二聯律(每個正常心跳後面都緊跟著一個早搏)。急性期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時出現的早搏是有生命危險的,會增加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使病情雪上加霜。

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搏容易誘發室顫、室性心動過速,尤其是早聯律間期(R—on—T)的室性早搏,可危及生命。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早搏:得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後沒有好好休息,會出現早搏加重,誘發急性、惡性心律失常,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馬方綜合徵引起的早搏:馬方綜合征是一種先天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病,伴有血管畸形,會引起心臟主動脈血管壁變性,容易擴張後形成夾層、撕裂,引發運動性猝死。早期可無明顯心血管癥狀,會出現早搏。

伴有反復暈厥的早搏:年輕人反復暈厥,開始時心律失常,出現室早、室速、室顫,可能為離子通道病,如長Q—T綜合征、布魯哥達(Brugada)綜合征、兒茶酚胺敏感的室性心動過速等,這些疾病都可合併早搏。

由此可見,早搏患者要做全面的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超、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排查早搏背後的心臟疾病。

無癥狀的頻繁早搏不能大意

患了早搏到底要不要治療呢?沒有癥狀的早搏是不是就不用治療了呢?應該根據早搏的頻率、癥狀、病因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

首先要看有無癥狀。有些人雖然早搏次數不多,但癥狀明顯,就需要治療。有些人雖然早搏次數很多,但沒有不適癥狀,就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應該請心臟專科醫師進行細緻的評估,排除嚴重心臟病,排除可能的心臟危險。對於特發性早搏,無癥狀者可以不治療,有癥狀者可以進行藥物治療。

其次要看早搏頻率。對於沒有癥狀的早搏,頻率是很重要的判斷指標。一般情況下,24小時早搏數量低於1000次者,如果沒有心臟疾病,可以不治療;而超過1000次的頻發早搏,要引起重視,如果同時有不適癥狀,就需進行藥物治療。

長期頻繁的早搏會引起心臟擴大、心力衰竭,稱為早搏介導的心肌病。所以,對沒有癥狀的頻繁早搏也不能大意,需要定期隨訪複查。如果室早次數超過總心率的15%,比如24小時心率10萬次,早搏次數超過1.5萬次,就認為是早搏負荷過重,會引起患者心臟擴大、心力衰竭。

早搏治療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二是延長壽命。如果早搏沒有生命危險,治療就應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如果早搏威脅生命,則要進行根治。

射頻消融可根治早搏

那麼,治療早搏有哪些方法呢?有些人吃了藥後早搏還是治不好,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重視早搏的病因治療,其次,早搏的治療可以先嘗試藥物治療,如果療效不佳,可以考慮做射頻消融介入治療。

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些早搏,藥物治療就可以改善。藥物不僅可以治療特發性的早搏,也可以治療心臟疾病繼發性或伴發性的早搏。藥物治療早搏的效果在50%~60%,但療效可能不持久,治標不治本,或者不良反應大,患者不能耐受。

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良反應大,或某些特殊類型的室性早搏,則可以考慮經導管消融治療,射頻消融可以根治早搏,有效率可達90%。

消融治療適合穩定、頻繁的單型性早搏患者。對於很多早搏次數較少的人群,很難標測早搏病灶,也沒有必要做消融治療。比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部病變範圍廣、病灶多、病情不穩定,不適合消融治療。等度過急性期,病情穩定後,早搏也可能減少或消失。對於孤立性、無器質性心臟病、病史多年的早搏,可選擇射頻消融治療。有些陳舊性心肌梗死發生的早搏,可能與心肌梗死遺留下的瘢痕有關,也可以考慮做消融治療。

病因治療:對於有原因的早搏,還應該針對早搏病因進行治療。病因解除了,早搏自然也就消除了。比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引起的早搏,可以先進行藥物治療或血運重建治療,原發病痊愈後,早搏可能就減少或消失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能需要做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有些瓣膜病變患者可能需要做瓣膜置換手術;有些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做消融手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