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膽管癌的認知誤區

膽囊癌、膽管癌作為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腫瘤,人們對它的認知存在不少誤區,很多不良習慣也會促使其發病。

膽囊癌病死率高

近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向患者傳遞這樣一種觀念:腫瘤並不可怕,它只是一種慢性病。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多方法能夠治療這類疾病,使患者能夠長期生存,並且生活得有品質。但是,還是有少數惡性腫瘤的病死率很高,患者發現後可能不到半年,甚至3個月就失去了生命,比如胰腺癌、膽囊癌等。

膽囊癌的病死率很高,預後不佳,術後1年生存率小於80%。這是因為膽囊癌早期沒有症狀,發現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晚期了,其有以下特點。

(1)早期無症狀:膽囊癌早期對消化功能沒有影響,不會疼痛,到晚期出現疼痛或者累及周圍其他臟器了,才會出現症狀,從而到醫院檢查時才被發現。總體來說,很多膽囊癌發現時就已經偏晚期了。

(2)容易擴散累及肝臟:從解剖位置來說,膽囊緊貼著肝臟。膽囊癌是從內壁的黏膜層開始生長的,突破外面的漿膜層後馬上就會累及肝臟。很多患者發現膽囊癌的時候,癌細胞往往已經突破漿膜層擴散到周邊組織或者累及肝臟了,手術根治性切除率不高,預後比較差。

早期手術切除生存率高

膽囊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首選,放、化療的效果並不理想。

根據膽囊癌的不同類型,有不同的手術方法。

(1)膽囊切除術:如果是很小的膽囊癌,在膽囊內壁的黏膜層剛剛長出來的息肉樣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是膽囊癌的,行膽囊切除術、肝十二指腸淋巴清掃術即可。

(2)膽囊聯合肝臟切除術:如果累及肝臟,除行膽囊切除術外,還要合併肝臟部分切除術,甚至行右半肝全部切除。

膽囊癌好發於45歲以上的女性。有些晚期患者,周邊累及範圍較廣不能手術治療的,可以嘗試化療和放療。但膽囊癌對放、化療都不太敏感,效果不是很好。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特別是發現膽囊息肉樣結節時要提高警惕、密切觀察。因為有些膽囊癌早期跟息肉很難區別,只有切除息肉,對其做病理學檢查才能確診。所以,對直徑大於1cm的膽囊息肉應積極治療。膽囊癌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預後還是可以的。

發現疑似膽囊癌的患者也不要過度緊張焦慮,或者灰心喪氣,應該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正規的治療。

對於非常敏感和緊張的患者,可以把實際病情和家屬做好溝通解釋,但對患者本人未必將疾病病理講得過細,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這樣往往更有利於他們的病後康復。而對於心理承受能力很好且依從性好的患者,可以詳細討論治療方案,這樣更有利於患者配合。

防控這些誘癌因素

膽囊癌這麼可怕,那麼我們有沒有預防的手段呢?

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膽囊癌有哪些誘發因素。膽囊癌的發病與環境、飲食、遺傳、情緒等多種因素有關。

(1)慢性膽囊炎症:慢性膽囊炎患者,尤其是合併膽囊壁鈣化的患者,反復的炎症刺激會使膽囊壁增厚、細胞增殖,其中一部分細胞可能逐漸不受控制,變成癌細胞。實際上,細胞增殖就是一種癌變的過程,所謂的癌症就是癌細胞無節制、無控制地增生。

(2)膽囊結石:結石在膽囊中滾動,會對膽囊壁黏膜產生反復的不良刺激,以及膽汁中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質(如膽蒽和甲基膽蒽),從而破壞膽囊黏膜,也會引起癌症。

(3)癌基因: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某個癌基因被啟動,其相對應的某類細胞就會無限制增生,形成腫瘤。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而熬夜、不良飲食習慣等則不利於健康。尤其是膽囊腺瘤樣息肉患者,當超聲檢查出直徑大於1cm、蒂短且粗的息肉時,要高度警惕,因為這種情況容易發生惡變。

(4)情緒刺激:不良的情緒刺激、思慮過多,會抑制免疫力,而免疫力低下的時候,人體就容易受到各種細菌、病毒等的侵害,感染後引起炎症,從而增加膽囊癌的發病概率。最害怕的就是四五十歲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顧慮重重,就會去查很多資料,往往會自己把自己嚇出病來。

(5)環境、飲食不潔:長期接觸或食用不乾淨的東西,容易引起感染。這是膽結石的常見發病因素,也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之一。

(6)遺傳因素:腫瘤的發病往往與遺傳相關。所以,有相關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定期體檢,以便早期發現。

膽囊癌的發病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上述這些誘發因素中,有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比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但有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比如生活方式,膽囊炎、膽結石的預防和治療等。積極控制這些風險因素,對降低膽囊癌的發病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膽囊息肉直徑超1cm就要切除

近些年來,隨著B超診斷技術水準的提高和健康體檢的普及,不少人被“膽囊息肉”所困擾。有些人聽說膽囊息肉會癌變,就非常擔心,也有些人對膽囊息肉毫無所知,根本不把它當回事。

發現息肉不用怕,但是定期隨訪還是需要的。膽囊息肉有很多類型,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和腺瘤樣息肉。

(1)膽固醇息肉。

膽囊膽固醇息肉其實是附著在膽囊壁上的膽固醇結晶,是最常見的膽囊良性病變,直徑多小於1em,常常多發帶蒂。在超聲下判斷息肉和結石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密度,二是看是否移動。息肉是長在膽囊壁上,相對固定,但是結石往往存在膽囊腔內,可以遊走移動。

如果B超檢查報告描述“有一移動的光團”或者“強回聲光團”,往往就是結石。固定在膽囊壁上的,可能是膽固醇息肉,也可能是腺瘤樣息肉。

(2)腺瘤樣息肉。

理論上來說,腺瘤樣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性,但是總體來說惡變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發現息肉我們不用太過擔心,但是要定期隨訪,大多數的息肉生長緩慢,少數息肉生長比較快,如果直徑大於1cm,就要積極治療,手術切除是一個重要選擇。

一般情況下,膽囊息肉不會有明顯的疼痛等症狀;但是有一部分人會表現為疼痛或者消化不良的症狀,比如吃了油膩的食物就會感到飽脹不舒服。如果有症狀,息肉生長較快的,建議儘早手術切除。

很多人看到息肉就很害怕,其實不用太擔心,膽囊息肉的惡變率只有3%~5%。有些人是多發性息肉,惡變率就更加低了。單發息肉的惡變率稍微高一點。但是對於膽囊息肉也不能疏忽大意,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長了息肉就要定期隨訪。

判斷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主要有4個指征

(2)膽囊多發息肉樣病變,有症狀者。

(1)直徑超過1cm、增長速度快、基底寬廣者。

(4)合併膽囊結石,特別是結石直徑大於3cm者。

(3)膽囊頸部息肉,伴有疼痛,或進食油膩食物後飽脹、不適者。

具備上述任何一個指征,都應該儘快手術切除。

膽囊疾病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有些患者即使在體檢中發現了膽結石、膽囊息肉也不重視,但是這些都是膽囊癌的風險因素,應該積極治療以免成為致癌隱患,定期隨訪是膽囊癌早期發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