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面型突變,可能是顳下頜關節盤移位

楊馳 口腔外科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長越好看。」可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青春期的突變卻像一場「噩夢」,出現下巴後縮、偏斜、齙牙等頜骨發育障礙,顏值直線下降。有些人即使經過牙齒正畸治療,過一段時間後仍然會復發,牙齒咬合和面型發育仍不理想,這種「頑固」的面型突變幾乎成為青春期的「魔咒」。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建議進行關節—頜骨—咬合的聯合治療,這是因為:

頜面發育畸形與顳下頜關節盤移位密切相關,單純的牙齒正畸治療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近十幾年來,國際上開始將關節—頜骨—咬合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聯合治療。有效的聯合診治團隊,能夠為患者制訂全面的治療計畫,達到關節—頜骨—咬合三者的平衡關係,解除關節疾病帶來的痛苦,恢復患者良好的面型和咬合關係。

頜面畸形的禍根

一張漂亮的臉蛋,一定是五官比例協調、頜面端正的,而頜骨、牙齒的發育協調,直接決定著「顏值」高低。從解剖上講,顳下頜關節、頜骨和牙齒咬合是一個整體平衡系統,三者相互影響,嚴重的關節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頜骨畸形和咬合錯亂,出現下巴歪斜、後縮等不美觀的面型。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與頜面畸形的關係密切。美國的數據顯示,前來進行牙齒正畸的人群中,80%下頜後縮的患者都存在顳下頜關節盤移位的問題。另一方面,從關節病門診來看,關節盤移位的患者中,82%都存在下頜單側縮小(偏頜)、雙側後縮(小下頜)等問題,而這些患者中,還有不少患者存在打呼嚕甚至睡眠呼吸暫停等嚴重問題。

所以,在治療中不能僅考慮關節疾病,還要同時統籌考慮有沒有頜骨畸形和咬合錯亂。反過來看,也要檢查牙齒正畸的患者有沒有顳下頜關節病變。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的原因較為複雜,國內外也尚無統一觀點。早在1966年,荷蘭的一位學者發表了第一篇關於髁突吸收的論文,提出了突發性(即不明原因)的髁突吸收問題。美國研究者認為,顳下頜關節盤吸收的80%~90%發生在女性,且青少年多見,因此推測與雌激素受體相關。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有雌激素等全身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局部因素,目前多認為是由於口頜系統功能運動不協調引起關節囊內壓力變化,關節囊鬆弛,造成關節盤移位。而關節作為下頜骨運動的軸心,也是下頜骨的發育中心,與頜骨—咬合關係密切,所以關節—頜骨—咬合多作整體考慮,病因互為因果,治療也應全面體察。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有哪些癥狀呢?

比如有些人因多種原因,如咀嚼習慣(吃硬的東西、嘴巴張得大、單側咀嚼)等,導致顳下頜關節韌帶受損,控制不了下頜運動,出現張口受限、疼痛、關節雜音等癥狀。關節盤移位分為可復性和不可復性,一般有關節彈響聲音的屬於可復性的。但隨著彈響聲音越來越悶甚至逐漸消失,進一步發展為關節卡住的情況,就提示關節盤移位向不可復性發展了。

隨著關節盤移位,髁突應力增加,打個比方,顳下頜關節盤就像鞋底,起到緩衝的作用。如果關節盤移位了,就如同光腳踩在石頭地上,時間長了會導致髁突骨吸收,下頜骨的發育受限,下頜骨慢慢後縮,上頜骨相對前凸,這也讓不少人認為是「齙牙」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青少年中,出現頜骨偏頜、縮頜、咬合紊亂等頜骨發育障礙,而30%~40%的人感覺不到疼痛,不知不覺中骨頭被吸收,繼發牙頜面畸形。

關節—頜骨—咬合的聯合診治

顳下頜關節盤移位的治療方法大致分為兩個學派。一方學說認為顳下頜關節盤區組織可進行自我適應性改建,所以建立通過咬合治療、理療等方法進行患者的自我改建的促進治療。另一學派倡導進行關節一頜骨—咬合的聯合治療,我們支持後一觀點。

造成偏頜、縮頜等頜骨畸形及深覆牙合、深覆蓋等咬合紊亂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關節盤移位造成髁突骨吸收引起,而通過關節鏡、開放手術將關節盤復位至健康位置,能夠促進髁突再生,從根本上消除病因,解決由關節盤移位引發的頜骨—咬合畸形,再配合正畸(或正頜)治療,能夠達到關節—頜骨—咬合三位一體的平衡。

以前,針對關節—頜骨—咬合這三個系統的疾病,由關節專科、正頜外科、口腔正畸科分而治之,效果不佳。牙齒正畸治療後,關節盤移位的病因還在,牙齒錯合還會復發。美國專家的相關研究發現,正畸患者,有關節盤移位的,復發率達29%,而沒有關節盤移位的復發率只有1%。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九院)口腔外科作為全國最大的顳下頜關節治療中心,年診治患者超過1萬名。從2009年開始,九院口腔外科建立專職正畸醫師團隊,負責關節患者的輔助正畸治療,能夠為患者制訂全面治療計畫,進行關節—頜骨—咬合的聯合治療。這一聯合治療模式,是理念與技術的創新,曾在多個國家做過現場手術演示及視訊演示,吸引了歐美等國近百位醫生前來進修學習。

臨床醫生在處理這類疾病時,不僅要心到,手也要到。既要有理念,也要有技術。在關節鏡下對關節盤進行松解、復位、縫合固定。微創手術只需要15~30分鐘,短期復位率達到99%,遠期復位率達到88%,療效穩定。對於關節吸收嚴重甚至壞死的,我們可結合數字醫學為其定製人工關節進行治療。

經過關節盤復位手術與沒有手術干預的患者的對比研究顯示,在10個月的觀察期中,67%沒有任何手術干預的患者頜骨會下降1毫米以上,關節骨位置形態改變,使復位手術難度增加。而經過關節盤復位手術的患者,80%的患者有新骨形成,面型得到改善。應該強調,每個案例都應以核磁共振檢查作為診斷標準,需定期複查,最長可做10年隨訪。

很多正畸治療失敗的「醜小鴨」,通過關節盤復位手術,一轉身變成了「白天鵝」。有的患者從十一二歲開始做正畸治療,直到十七八歲,輾轉五六家醫院,每次正畸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就會復發,出現牙齒開、下巴後縮的癥狀。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對關節盤移位進行復位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新骨形成,下頜骨開始向前伸,半年後關節情況穩定後再做牙齒正畸治療,不僅正畸療效穩定,也利於顳下頜關節的健康。

關節盤移位究竟何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國際共識》認為,出現關節盤移位的患者,應先使用非手術療法,如咬合墊治療、理療、藥物放鬆肌肉等,在使用非手術療法6個月無效之後再應用手術治療。我們認為,青少年期,因生長髮育迅速,非手術治療或單純觀察往往會引起較大程度的髁突骨吸收,應及時進行關節盤手術復位,為髁突新骨形成創造良好條件,能進一步起到改變面型的效果。而成人骨吸收量不太多,但是骨關節炎發病率高,此時治療目標應主要針對骨關節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