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口腔清潔,預防口腔疾病

陳曦 口腔預防科

很多人覺得蛀牙、牙周炎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事實上,口腔里的「小毛小病」,與我們全身健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口腔清潔則是預防口腔疾病的第一步。維護口腔健康,保障全身健康。

口腔不衛生,疾病找上門

我們俗稱的蛀牙,醫學上稱之為齲齒。齲齒是在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在牙齒硬組織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細菌在口腔里殘留的食物殘渣上繁殖,使食物殘渣發酵而產酸,而酸則會使牙齒被腐蝕、軟化、脫鈣。牙齒脫鈣後,便會慢慢形成齲洞。也就是說,細菌是齲病發生的始動因素,而糖類是產生齲齒的必要條件。

齲齒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不適感,僅僅是牙齒表面的顏色有些變化或者是有一些小黑點、小洞洞。只要去除掉感染的組織補起來就可以了。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當齲齒漸漸發展變深,接近牙髓的感覺神經末梢時,吃冷、熱、酸、甜的食物就會感到酸痛。嚴重時會引起牙髓炎或牙根尖的炎症,導致劇烈疼痛。這時候就不是補起來那麼簡單了,需要抽掉壞死的神經做根管治療。沒有了神經滋養的牙齒也不如正常牙齒好用了,會變脆,需要再做個冠(牙套)保護起來。相比補牙,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因此,齲病應該盡早治療,才能節省時間、金錢,減少痛苦。

建議:

  • (1)做好自我口腔保健,包括正確有效地刷牙,去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並使用牙線去除牙縫裡殘留的食物殘渣。
  • (2)合理膳食,減少糖類攝入。
  • (3)每半年到一年應去醫院做一次口腔檢查,這樣能夠早期發現齲齒並及時進行治療,避免齲齒導致複雜疾病。
  • (4)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氟化物,保護牙齒。如果是兒童,還應對新萌出的恆牙進行窩溝封閉,防止齲病的發生。

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表現

牙齒周圍有一層牙周組織,作用是支持牙齒、將牙齒固定在骨頭裡,就像是包圍樹根的土壤一樣。牙周病則是由於細菌引起了牙齒周圍組織的炎症,從而導致牙槽骨逐漸吸收,就像樹根周圍的土壤流失,最終導致牙齒的鬆動。

牙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罪魁禍首。牙菌斑里的細菌侵入牙周組織,引起牙周組織的炎症反應。如果牙菌斑一直沒有去除,久而久之,和牙齒表面的其他沉積物一起鈣化就會形成堅硬的牙結石,牙結石表面粗糙,而且更加不易去除,容易附著牙垢,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不斷破壞牙周組織。

做好口腔清潔,可以有效地去除牙菌斑。但是,牙結石無法像牙菌斑一樣用牙刷刷掉,需要醫生用專業工具才能去除。

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表現,這個階段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疼痛和不適,常表現為咀嚼食物和刷牙時容易出血,因此也容易被忽略。發展下去就會形成齦袋、牙周袋,一般沒有明顯癥狀,但袋內比較容易積存食物殘渣和細菌,因此常常會發生感染,此時則會有疼痛、溢膿、口臭、牙根暴露等癥狀出現。炎症繼續發展加重,就會出現牙齒鬆動,出現縫隙,甚至是牙齒脫落

建議:

  • (1)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口腔清潔方法,有效去除口腔內的牙菌斑。
  • (2)定期洗牙,去除牙結石。建議每半年洗一次牙。
  • (3)控製糖尿病等系統疾病,以及吸菸、酗酒等不良嗜好。

提醒:

牙周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有計畫、有次序地進行,最常見、最基礎的治療是清除牙齒表面的菌斑結石,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洗牙」,同時拔除沒有保留價值的牙齒。如果牙周炎的癥狀嚴重,還需要視情況進行牙周手術,澈底去除感染的牙周組織。

當完成初步治療、病情穩定後,還需要進行修復治療,如鑲牙、做牙冠、固定鬆動牙、正畸治療等。牙周病的治療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日常的口腔衛生保健也很重要,治療完成後還需要定期複查,一般3~6個月一次,一年左右拍攝X線片,檢查口腔內的軟垢、牙石、探診出血、牙周袋等,檢查發現有異常則需要再次治療。

口腔衛生差可引起全身多種疾病

由於口腔衛生差,使細菌及其代謝產物除了在口腔內積存外,也會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引發全身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很多全身性疾病。

  • (1)目前已經被認為牙周炎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及冠心病急性發作的獨立風險因素之一。
  • (2)大量研究結果證實,糖尿病和牙周病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而且他們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如果牙周炎控制不好,就會影響其血糖控制水準;而患者糖尿病嚴重,那麼牙周炎也不容易好轉。
  • (3)牙周的感染還被認為和肺炎、胃炎及胃潰瘍的關係十分密切。
  • (4)大量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與牙周炎之間也存在緊密的雙向關係。
  • (5)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就是對孕婦這個群體的影響,研究表明,口腔衛生差的孕婦發生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危險性比口腔健康的孕婦要高得多。

清潔口腔,不止刷牙

維護口腔清潔,是預防口腔疾病的第一步。我們每天都在刷牙,但是否真的已經做到了口腔清潔呢?殊不知,除了刷牙之外,我們還需要採用其他一些方法來保持口腔的清潔。即便是刷牙,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刷對了。

刷牙不是「拉鋸」

有些人怕牙齒刷不乾淨,就像拉鋸一樣橫著牙刷左右來回使勁刷。這樣會導致牙齒髮生過度磨耗。

建議:

成人用水準顫動拂刷法刷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齒上的細菌和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具體方法如下:

  • (1)以2~3顆牙為單位,將刷頭置於頰側牙頸部,刷毛朝向牙根的方向,使刷毛與牙長軸呈45°角,輕輕加壓用力,使刷毛部分進入牙齦溝內。
  • (2)用短距離水準顫動的動作在同一部位數次往返,然後將牙刷向牙冠方向轉動,拂刷頰面。
  • (3)刷完第一個部位後,將牙刷移至下一組2~3顆牙的位置,注意與前一個牙面保有重疊的區域,繼續刷下一個部位。
  • (4)刷完上下牙齒的脣(頰)面,接著用同樣的方法刷後牙的舌(齶)面,不要遺漏。
  • (5)用同樣的方法刷牙齒的舌面,也就是牙齒的內側面。
  • (6)刷咬合面時,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作前後來回刷。
  • (7)全口牙齒按照自己習慣的順序依次刷完,不要遺漏任何一顆牙齒的任何一個牙面即可。

刷牙時間一般建議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2~3分鐘。飯後宜溫水漱口,配合牙線效果佳。

提醒:

牙周病患者如果有明顯的牙齦退縮,出現比較明顯的牙縫時,則應根據口腔醫師建議,使用大小合適的牙間刷來清潔牙間隙。

進食後漱口必不可少

除了早晚各一次的刷牙之外,每次進食後漱口對維護口腔清潔也很重要。尤其午餐後大家往往沒有刷牙的習慣,這個時候漱口必不可少。

建議:

  • (1)飯後半小時內可用清水漱口,清水漱口時溫度應適宜,不應太冷或太熱。
  • (2)取用正確的漱口水量(10~20毫升),一次性倒入口腔,禁吞服,持續漱口20~40秒,保證漱口過程中漱口水能覆蓋全部口腔。

提醒:

市面上漱口水的種類很多,牠們所含的成分也不盡相同,並不是所有漱口水都適合每個人。首先應該瞭解自己的口腔情況,由醫師提供建議,來使用對自己最有效的漱口水。有些漱口水,特別是醫院藥用漱口水,並不適合每天使用或長期使用。這是因為口腔內有多種菌群,這些口腔正常菌群在口腔內達到了相互制衡的關係,一旦漱口水內的某些消炎成分抑制了某一特定口腔菌群的正常生長,其他菌群就會出現紊亂,從而導致口腔菌群失調,反而會導致口腔疾病的發生。

用牙線代替牙籤

牙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甚至很多餐飲店中都會提供免費牙籤。當牙齒中嵌入異物時,很多人就習慣用牙籤來剔除。但是,這並不是一種妥當的做法。建議:

進食過程中感覺牙縫有食物嵌塞時,可以適當使用牙線。每天進行口腔清潔時,不光要刷牙,也要使用牙線清潔牙間隙,這樣能夠更全面地清潔牙齒。具體方法如下:

  • (1)取一段30~40厘米長的牙線,大約是前臂的長度。將牙線繞在兩手的手指約第2指節處,繞兩三圈,使牙線固定。
  • (2)用牙線清潔上牙時,用一手拇指與另一手的食指繃緊牙線,兩指相距約1厘米。將牙線拉鋸式地進入牙齒的鄰接面,成「C」字形包繞一側牙面,上下刮除牙面的菌斑。
  • (3)清潔下牙時,改用兩手手指繃緊牙線,上下刮牙縫的左右兩個相鄰面。使用上述方法依次清潔所有牙齒鄰接面的牙菌斑。

提醒:

使用牙線後應該漱口,以去除口腔內刮除下來的菌斑和食物殘渣。定期洗牙去「頑垢」

除了每天做好自我口腔清潔外,有時候還需要口腔醫生幫助清潔牙齒上的菌斑、牙結石等難以去除的「頑垢」。

建議:

一般半年洗牙一次,牙周病患者應該請口腔醫師評估個人口腔狀況,判定洗牙的頻率,必要時可配合齦下潔治。

提醒:

洗牙並不是人人都適合的,某些疾病和特殊人群需禁忌。

  • (1)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未控制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必要洗牙時應預先使用適量抗凝血藥物)。
  • (2)心血管疾病(活動性心絞痛、半年內發作過的心肌梗死、未控制的高血壓、心力衰竭患者、佩戴心臟起搏器患者)。
  • (3)口腔組織局部急性炎症期。
  • (4)孕前期和孕後期的孕婦。
  • (5)急性傳染性疾病(急性肝炎活動期、結核病)。
  • (6)其他(如口腔惡性腫瘤未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