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作為一種最廉價、最便捷的抗癌方式,已被廣大群眾所認可。研究顯示,鍛鍊可減少癌症復發的風險,增加總體生存期,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鍛鍊也被證實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消除疲勞、心理困擾、抑鬱等癥狀。適度的運動對癌症患者身體有利,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老年人適度運動可提高自然免疫力,增強的自然免疫力延緩了腫瘤的生長。但是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後,對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和腫瘤靶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的免疫細胞,其數目和功能均會被抑制。這就是說運動的度要把握好,不能因為運動好就運動過量,超過自己的體力承受限度。
1.癌症患者的運動方式
癌症患者的康復鍛鍊以傳統體育運動為主,包括: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站樁、散步、登山、游泳、慢跑,等等。另外,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都是中醫推崇的,只要平心靜氣堅持鍛鍊,都能夠很好地調理患者氣血運行,達到強身健體、防癌治癌的目的。運動醫學專家稱「走路可看作治療癌
症的特效藥!」如能每天堅持行走1千米,在20分鐘內走完,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的治療都有明顯益處,最高可降低50%的死亡風險。
2.癌症患者的運動量控制
對於癌症患者運動總的原則是從少量和溫和的運動類型開始,循序漸進。康復鍛鍊可由簡到繁,由輕微運動逐漸加大運動量,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逐步堅持運動,使自己能適應生活需要。運動可以就從料理自己的簡單生活開始,然後視體力再增加運動量。
(1)術後早期離床者可做輕微正常活動,如由家屬攙扶在病房裡走動,以促進身體各部功能的恢復,避免攀高、騎車等劇烈活動。
(2)手術創傷較重者,術後體力較差,不能下床時,可在床上做肢體運動和翻身動作。
(3)術後身體恢復良好後,可逐步加大運動量,變換鍛鍊內容,從散步、太極拳到做體操,乃至慢跑。
(4)放化療期間可做輕微活動,治療後可逐步增加運動強度。
3.運動抗癌每次至少30分鐘
適量的運動可以從多方面提高癌症患者的健康水準。老年患者每週則至少要參加3次運動,每次至少15~30分鐘,這樣才能達到防癌抗癌的效果。研究發現:每週走路3~5小時的女性,死於乳腺癌的危險要比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或完全不運動的女性低五成。
美國醫學會給健康人運動強度的推薦是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運動5次,這種運動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但運動量以能忍受、不疲勞為宜。
4.癌症運動康復需要自我約束
(1)要根據癌症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盡量以緩和的運動為主。
(2)在運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對於患有不同癌症的患者,應充分考慮到疾病與治療所造成的後果,而區別對待。例如:肺癌患者肺葉切除術後要加強胸部的運動鍛鍊來改善呼吸功能,乳腺癌根治術後要加強上肢的活動等。
(3)癌症患者的運動,要注意全身運動與局部運動相結合,這樣才能發揮其康復醫療的最大作用。一般可以全身運動為主,對於局部截肢或伴有腦血管病的患者,還應配合相應的局部運動和功能鍛鍊。
(4)在運動鍛鍊開始時,運動量要小,隨著患者機體功能的改善,運動量可逐漸加大。達到應有的強度後,就可以維持在此水準上堅持鍛鍊。應防止突然加大和無限加大運動量,以免發生副作用。特別是癌症患者長期臥床者,要想恢復原來的體力活動,一般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
(5)骨轉移患者運動要注意骨折風險,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
(6)有些癌症患者康復體育鍛鍊活動應受到限止,例如,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避免進入公共體育場所和游泳池,直到白細胞水準恢復到安全水準;骨髓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後1年內盡量避免此類暴露;此外,接受放療的患者不要在含氯泳池內游泳,以避免刺激受照射的皮膚。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適合做康復鍛鍊,如康復期患者出現病情復發或其他併發症,如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放療、化療患者出現血象異常,如白細胞降低;有出血傾曏者等,都不宜做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