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穴位非常複雜,熟記和掌握比較困難。我國最早 的經典醫籍《黃帝內經》就有記載,人體內分布的經絡系統 內部通向臟腑,外部聯繫全身穴位,如十四經脈、奇經八 脈。
晉代皇甫謐編寫的《針灸甲乙經》一書(西元282年)是 一部早期的針灸學專著,記載了全身穴位名稱349個。此後, 歷代的針灸書籍記載穴位繼續增加,如宋代《銅人腧穴針灸 圖經》(西元1026年)記載354個穴位。明代《針灸大成》 (西元1601年)記載了359個穴位。清代《醫宗金鑑、刺灸 心法要訣》(西元1742年)記載361個穴位。各書對穴位位置 及其與經絡的聯繫都有具體敘述。因此,要想很快地、系統 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經絡和穴位的分布與走向是不容易 的。故首先要掌握重點,掌握規律。比如,首先掌握經絡的 走向,可先熟記四句話,即,「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 手外頭;足之三陰足內腹,足之三陽頭走足」。記住了這四 句話也就大致知道了十二條經絡的分布走向。然後再結合 圖,找出較細的分布走向。簡述一下四句話:手之三陰胸內 手就是說手的三條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 心包經);是自胸部發出,循至上肢的內側;手之三陽手 外頭就是說手的三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是聯接手三陰,自手的外側發出,循至頭 部,足之三陰足內腹就是說足的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 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是自足的內側開始,循至腹部; 足之三陽頭走足就是說足的三條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 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是自頭向下循行至足。這樣抓住綱 領,再沿經尋穴,就比較容易掌握。誠如「寧失其穴,勿失 其經」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推拿過程中穴位找不準,但找到其 經絡不但不會影響效果,反而會更加助增療效。另外記穴位 也可以自編成歌訣,靈活的掌握。比如,掌握背部的五臟六 腑之俞,也是膀胱經的穴位,有大抒、風門、肺俞、心俞等 等。可以採用一大抒、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 五、督六、膈俞七,八胰、九肝、十膽尋,十一脾俞、胃十 二、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大腸十五六,上次中下八髎 穴等歌決來記。這樣既可以熟記經穴,還可以採用對症推拿 治療疾病。